【长安村落】——郭杜街道大仁东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郭杜镇西南,距镇中心仅2公里。西万公路从村东通过,韦斗公路经村北可达古都咸阳。3个村民小组,204户,780人,855亩耕地已全被征用完。
又名冢仁村。据《长安县地名志》《西安通览》记载,“大仁村位于县中部毕塬。相传村中有西周大将尹吉甫墓,古称尹村,古代‘尹、仁’二字读音相近,后演变为大仁村。尹吉甫,周宣王时有功大将,死后葬于西周文王、武王、周公陵墓侧。”清代《长安县志》记为东、西仁村。清代《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为冢仁南、北二村。民国时南冢仁村改称小仁村,北冢仁村改称大仁村。
(段志玄)
另据村中老人回忆,村民中曾流传着“先有周、齐、刘、景,后有阎、王、李、郑”之说,是指大仁村的诸姓人家。如今,前4姓已不复存在,而后4姓中,仁东村大致以李、阎姓氏为主,仁西村以郑、王姓氏为主。村南的甫张村,却有尹姓数家,可能与守护尹吉甫大墓有关,人们还常往村中逍遥寺上香。大仁东村东与郭南村接壤处,曾有唐代李世民秦王府骁将马三保、段志玄(俗名“段家冢”)之大墓,已平毁。村西与甫张、羊原、小仁村交界处,曾有传说中的唐代大将刘弘基、殷凯山大墓。至于大仁村北,在近年西安高新区新型工业园开发建设时,因园中邓南、邓北二村整体搬迁,占去大仁村部分土地,在建设邓店新村中,挖掘出的古墓数以百计,民警和文保人员昼夜守护,并没有重大发现,大多是身份地位低下的守陵陪护人员。
关于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的陵墓在毕塬之说,最早的考证文字应是《史记》载“毕,文王墓地名也”“武王上癸于毕”“周公葬于毕”。北宋宋敏求纂《长安志》等书都说周文王、周武王墓在长安之西的毕塬上。当今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武伯纶、武复兴也多次在他们的论著中提到丰京是西周的重要墓区,赞同宋敏求关于周文王、周武王葬于毕塬之说。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历史金石学家毕沅认为,文王、武王、周公冢在咸阳以北的周原,曾立碑建亭予以保护。经考古工作者长期勘察,那里根本不是周文王父子三人之陵墓。西周王陵,孰此孰彼,孰真孰假,只能等待国家发掘确认。
在仁东和仁西两个村子中间有一座大冢,直到20世纪60年代,还有人在西侧挖窑洞居住,利用其封土和泥做瓦盆,在东侧建饲养室,省测绘队在冢上还设置有地标三角架。70年代农业学大寨,大冢丰厚的土源被用作平整土地,大冢痕迹早已荡然无存。关于“冢”,民间曾有多种传说趣闻。其中传说较多的有两种:
其一,村内有一冢,与村北的一大冢,遥遥相对,因村北门长久关闭,使两冢永难相见。村中老人说,如果开了北门,村内村外之大冢都要争着大长,甚至要很快长在一起。传说清代咸丰年间,村中一李姓富有人家,给三儿子娶媳妇时,为了弄权势、摆阔气,竟不顾村中老人们极力阻拦,亲手去打开了两扇北城门,迎接娶亲花轿从门洞通过。谁知一夜间,村内的冢向北移了一丈多,而村外的大冢向南移动至少在三丈以上。富人右胳膊当下弯曲至胸前,难以伸展,从此做不得农活。儿媳妇娶进门三年,也未见开怀生育。
其二,曾有鬼使神差传言,村内大冢的封土,任何人也不许动,若有人敢动,村中即刻就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有神鬼仗剑作法,危及生灵。据说,某年秋末冬初的第一场大雪之后,村中有人在冢上挖土垫路,刚动了几镢头,便眼冒金星,一阵昏晕,跌倒在地,再难叫醒。
入殓盖棺之日,其女因不知情,仅用簸箕端了大冢旁的一点溜土,回家后便得病卧床三个多月。早在20世纪70年代,村东就被长安县农科所、原种场、种子公司,北村被长安棉绒厂、郭杜公社农业试验站等单位征用或平调了二三百亩耕地。村民们就开始投身商品经济领域,除了有计划地由大队选派人员到上述单位担任副业工和社办企业务工外,两个村还先后创办起木器厂、铸造厂、水泥预制品厂等集体企业。
改革开放后,除了北村大块耕地被县镇统一安排建设邓店新村外,大仁村北和村东已被长安国际企业部、西安机电信息技术学院、早安·林庄、西安万景公司、未来出版社和金堆城郭杜小区等单位征用或租用,失去土地的人们只得将眼光和门路放在盖房租赁、经营门店、种植养殖业。1997年开始,先后进行村容村貌整治,村内外道路全部实行硬化,栽植行道树,安装路灯,建立垃圾台,实现环境绿化、净化、美化。2002年建起5间2层村委会大楼,2010年解决村民吃水难排水难问题。加强校舍建设,三村投资十多万元,建成17间两层1134平方米的教学楼,添置电化教学设备。
(李海民)
从该村走出了肝胆科主任、教授李海民;西安空军医院门诊部主任李日升(师级);陕西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总工程师李清和地师县处级干部十余人;走出了曾经受新华社、中新社和央视《神州风采》栏目等多家媒体宣介的中草药专家阎崇德;
(李箴民)
秦腔第一武旦、西安易俗社著名导演李箴民;书法家陈志德。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先后考取全国高校重点院校和普通院校的博士、硕士和本科学生多达百十名。
投稿、闲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