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离开“知行合一”,思想就不会原地打转。
“知行合一”是什么理论?
我们见过很多人的办公室,都挂着“知行合一”这四个字。甚至有的人写在本子里,有的人放在案头上,于是有人说,“知行合一”是中国的最高哲学。
可见“知行合一”,在我们心里占有很重的份量。
“知行合一”,是不是中国的哲学,姑且不论。他们大概是“知行合一”,知从行来,行从知得。或者通俗地理解为,言行一致。我们不能说这话有多大的毛病,听起来也不是没有道理。
但是,如果你足够了解人的知识秩序、行为,经验,那么知、行、合一,无疑是绕圈子式的话语纠缠。它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很多人,侵害了我们的思想。
'知行合一',所以纠缠。我们从知、行、合一,这三个维度观察和陈述。显然,三个向度都存在漏洞。
关于“知”,我们进入了虚无,常常表现为一种深刻的无知。
知是什么,它要建立并立足于超验逻辑的实证逻辑。从超验的启示开始,通过先验的给定,进入经验的世界。这是知,也是知涌现的秩序。
如果没有超验,就不会有先验。如果没有先验,就不会有经验。表面看,人类的知识都处在经验的范畴之内,然而当我们思考经验的知识,我们必须向上追问,直到我们有能力追问到超验的层面,我们才会选择相信。否则我们为什么相信知---这种经验?
关于行,从于经验,即行的开始,行的开始必然展开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如果向下追问,则所有的人类经验就成为人的偶像,偶像成为人的牢笼,经验由此成为一个诅咒,让人越来越狭窄,越来越愚蠢。
比如:这个药,好多人吃了有效果,你吃了就有效果。这个东西用了几千年,越老越好。
这个问题有好有坏,这个行为有善有恶,这件事有对也有错。阴阳辩证,死循环。好坏、善恶、对错是一对纠缠不清的概念,原封打转的思维方式。因为边界不清,用这些概念,根本无法分清问题、事实和行为。
行,无论向上的理性自负和向下的画地为牢,构成一个知识人必须面临的人的观念和行为的双重困境。
关于“合一”,因为人性的有罪有限状态,“心里愿意,行为常常软弱”,这种人性幽暗局面,将人带入理性的自负。
如果没有超验和先验的观念,现实的合一,将进入整体的宏大且空洞的方法论,并且忽略了'知识必须经过细分'的认识论原则。非常不幸的是,我们都陷入到了这种宏大且空洞的认识论方式之中,并且把这种宏大叙事的状态解释为一个人的宏大意义。这样的合一,必然导致个人的虚无主义,比如:抑郁症,紧张,常年睡不好。比如少年悲白发。比如自杀。
所谓的知行合一,误以为:越老越有知识,越有经验,越有知识。其实,有的人活了一辈子,思想都原地打转。
你说他都不懂吗?原地打转吗?不是。他会“知行合一”。
你无论说什么,无论世界上任何科学新的发现或者发明,他们”知行合一“之后,进行了阴阳,进行了辩证,头头是道,也能讲个所以然来。讲是可以了,你让他们在这基础上,再去发现,再发明。据说,或许几百年没有,或许几千年也没有。
可见,知行合一,是一种原地打转,是一种谬误。
“各从其类”和“自由选择”
有了这样认识后,我们就可以走“各从其类”的“自由选择”之路。
一个理性的人,观念秩序应该具备三个前提,人是无知。人是无力。人是挥之不去的单向度状态。所以人在整体上表现为人的“有限性”。
在这样的人性的怀疑大前提下,一个人必然在观念秩序的意义上首先承认,人不可能做到“知行合一”。我们这样的有限、有罪、无知、无力之人,事实上不可能同时从知行、合一,三个向度开始。同时开始,所谓合一,必然进入怪圈。
“各从其类”和“自由选择”,是进入细分领域的认识论方法。我们应当学会。我们不要停留到没完没了的纠缠里,我们要展开对知识的细分和思想的拓展。
如果我们只能立足于“知行合一”的传统观念秩序,来展开我们的思考,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自由选择。要么选择从'知'的层面进入这个命题,要么选择从'行'的层面进入这个问题。合理的选择才能促使一个人进入“各从其类”的世界,合理的选择才能涌现出合理的专业路径,专业的路径才能让有限理性之人获得思想的深度和知识的分类。
在这里,一个中国知识人最容易犯下的错误,是选择'合一'的路径,即在没有对'知'和'行'展开有效辨析的前提下,宏大且空洞地进入'合一'层次。
阴阳或者辩证,这种人类低级的思维方式,是这种知行合一的想象,不仅属于典范意义的理性自负,而且理所当然地陷入到了知识的乌托邦困境之中。
每个原生态意义上的中国知识人都处在这种困境之中。我将这种乌托邦式的知识困境,命名为'思想原地打转'的状态。
无论你有多老,无论你多有经验,由于这种“思想原地打转”的知识状态的存在,我们的心智与思考总是陷入到一种低水平的循环之中。
总之,我们敢于打破“所谓知行合一的困境,只有这样,我们的思维方式才不会继续原地打转,而是来到一个'各从其类'和”自由选择“的世界,一个知识细分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