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恶的距离,正是父母与教育的距离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书是《孩子与恶》,这是慈怀为你读的第九百四十五本书,在这里,我们将为您提供10分钟的简版内容。想要查阅每天一本书的详解版,点击文首图片,进入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收听,让你更好更完整地把握书中精华。

一直以来,孩子“作恶”的现象似乎从未断绝,偷盗、打架、校园霸凌、性教育等一直是家长和老师们最头疼的问题。

只要是做过恶事的孩子,一般会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然后接受严厉的批判和责罚。但不少孩子往往会越教育越叛逆,为什么会这样呢?

《孩子与恶》这本书可以告诉你答案,这本书深入剖析了孩子恶的心理根源,并告诉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恶时,该如何正确处理。

这本书的作者河合隼雄是著名的心理治疗师,他是日本文化厅厅长和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在书中,他以娓娓道来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他深邃的思想,启发我们重新考虑孩子恶行背后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就和河合老师一起,揭开孩子“恶”背后的神秘面纱。

孩子的“恶”,不一定是坏事

我们必须意识到,世界上是存在恶的,而且恶不能绝迹。

因为人的心灵当中存在着恶,恶对人类生活有某种意义,它具有二义性,虽会破坏秩序,却也能促成创造。

把恶和创造这件事联系起来,对于那些嫉恶如仇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难以接受。

但事实就是,任何创造的背后都混杂着“恶”的破坏性。

我们生存的世界早已形成了应该有的秩序,在既定的秩序中想创造些什么,必定要破坏掉某种旧事物。

就像现代科学技术发达,我们感叹其带来的便利,但如果反过来站在自然环境的立场上,科学进步对自然的破坏,无疑也是和“恶”联系在一起。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美化“恶”。

“恶”过了分寸就具有无法挽回的破坏性,人类心中自带的根源恶一直在企图捕获我们的心灵,它经常在预想不到的时候露出它狰狞的面目。

作者在书中提到女孩梅格,她准备和男朋友去看戏,她的妹妹也想跟着去,梅格觉得她碍事,便把她扔下就走了,妹妹一气之下把梅格当成宝贝一样的画稿给烧掉了。

结果梅格恨上了妹妹,去滑冰的时候居然无视妹妹的安全,原因是她的心里有个“小恶魔”在怂恿她别管妹妹,可事后她后悔又自责。

这个“小恶魔”就是人类自带的根源恶,它具有隐蔽性,在不知不觉中让人做坏事。

只有知道根源恶的存在,才能在关键时刻,站稳脚跟,守住自己的底线。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根源恶的极端恐怖之处,教给孩子们怎么与根源恶作斗争。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严厉斥责,但并不意味着要和孩子断绝关系,更不能因此给孩子贴标签。

让孩子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内心,并且明白作为一个人的限度,才有助于他们健康的成长。

点击图片收听更多好书解读

偷窃和谎言,

可看出孩子的成长需求

偷窃和谎言是“恶”,在大人看来,这是毋庸置疑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可能就不一样了。

生活中,有的家长严厉教育孩子绝对不能偷东西,孩子却还是忍不住偷窃,很有可能是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提自己的诉求。

有一个五年级的孩子,成绩很好平时也很乖巧,却偷了朋友家的一支手枪。

他妈妈知道后,一开始很震惊,后来耐心沟通之后才发现,因为家里的氛围太过平和,孩子需要一点攻击性的东西,来充实自己的野性。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绝对不可以偷窃时,还要好好思考一下,孩子是否缺少了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如果孩子偷了马上就会被发现的东西,我们不要只是单纯地指责,更应该想想孩子是不是想跟我们说什么。

偷窃行为发生后,可以具体分析东西是哪里偷来的,偷的是什么,这些都会给出暗示信息,让我们了解孩子在诉求什么。

仔细捕捉孩子发给我们的信号,才能发现最根本的原因。

除此之外,和偷窃一样,孩子的谎言也有其特殊的含义。

谎言和秘密息息相关,每个人都会有秘密,但有些大人极端讨厌孩子们的秘密,他们认为有秘密的孩子肯定是性格隐晦。

可是,秘密的产生也是有意义的,它能让孩子有安全感。

心理学家荣格10岁的时候,自己偷偷制作了一个铅笔盒藏在家中的阁楼里,这个秘密是他的心理支柱,痛苦时、不开心时,他都会把自己的心情写下来,藏在这个盒子中。

因为有了谁也不知道的东西,谁也拿不到的东西,他觉得很安全,对他而言这盒子是绝对不能侵犯的秘密,他的安全感就建立在这个秘密之上。

秘密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发产生的事情,孩子已经长大了却不允许他们有秘密,这其实是不尊重孩子内心世界的表现。

我们不能强求孩子什么都跟自己说,也不能傻乎乎地反过来奖励孩子什么都藏起来不说。

要充分意识到秘密的意义,才有可能真正帮助孩子走向自立之路。

点击图片收听更多好书解读

暴力和校园霸凌,

需要从根源上解决

家长们总是会下意识地,禁止孩子们做一切带有情绪化、攻击性的事情,不让孩子玩耍,不允许孩子发脾气。

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释放自己的暴力天性,更需要宣泄自己的情感。

一味压抑住这些感情的自然流露,表面上看家庭很是平和,但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好孩子”,就会变成一束塑料的假花。

这样的孩子可能会用极端暴力手段去打破局面,也可能因为压抑情感让自己受伤。

书中的安娜,因为从小在孤儿院长大,不敢表露自己的情绪,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努力做出一副“正常”的表情,后来她被一对夫妇收养,这个习惯还是没有改掉,最终患上了哮喘病。

她的养父母带她去医院看,也一直没有好转,直到有一次她忍不住发了一次脾气,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哮喘病的情况才有所改善。

父母要明白,每个人都有情绪发泄的需求,孩子爆发攻击性和情绪时,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把爆发当成一切的起点,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孩子才能从压抑的痛苦中挣脱。

而暴力的具体表现,校园欺凌是最常见的。

到了青春期,孩子欺凌现象很容易就会激化,这是因为他们的情感被压抑,且恶的体验和学习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

小时候我们可以和兄弟姐妹、小伙伴们偶尔打闹,能亲身体验到欺负人不是一件好事,也能知道欺负人的限度在哪里,懂得掌握分寸。

而现在的孩子人数本身就少,还时刻在大人的监视下生活,大家都被养成了乖孩子,活活地嵌在某一种规范里。

到了青春期,他们突然遭遇到自己内心汹涌而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力量冲击时,在反抗父母和教师的过程中,就会搞不清楚限度在哪里,失去控制,校园霸凌现象也由此产生。

不管是欺负还是被欺负,孩子都缺少一种与其他人之间的“心灵的连接”,这种连接能成为救命的绳索,让孩子在欺负人的时候,告诉自己该停下来,也能让他们被人欺负时,懂得寻求帮助。

我们千万不要在孩子最需要花心思的时候,图省事直接用金钱打发他们,而要用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与他们建立“心灵的连接”。

同时还应有一个严厉的姿态,让孩子们知道再往前一步都是不可以的。

对孩子加深理解,严格就不会流于形式,读懂孩子的内心,他们才能听进去大人们的话,霸凌与欺辱才会绝迹于孩子的人生。

点击图片收听更多好书解读

以上,就是本书的精华内容。

生而为人,实属不易,为人父母更不容易。

我们需要给孩子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更需要留心孩子的一举一动,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去体会、理解、开导。

当孩子的一些行为不符合我们预期时,我们会焦虑、不安。我们甚至会以“为了孩子的好”为幌子,阻扰或扭曲了孩子的成长,但自己却浑然不知。

你的急躁和沮丧,只会变成他的恐惧和无助,阻碍他们的生长。

我们必须意识到,只有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心的依靠”, 他们才能守住内心的底线,才不至于做太出格的事情。

人的一生中,缺的从来不是优质的学校、宽大的房子,而是内心深处的丰盈。

唯有爱与理解,能让孩子的内心丰盈起来。

爱和理解,是阻碍一切恶行的良药,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

爱孩子、理解孩子,在于成长中的耐心和包容,也在于无形中的接纳和感染。

养育孩子是一场修行,我们要享受这个和孩子一起习得爱能力的机会。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以上内容为每天一本书的简版,查阅详解版欢迎点击文末图片,进入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收听。

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是慈怀为了更好地为大家提供听书服务,特地打造的一座成长图书馆。相比在公众号上的内容,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内容更完整,功能更丰富,一起了解看看吧:

  • 内容更完整:小程序为每天一本书解读详解版,目前已经有700多本书目。每天20分钟,陪你读懂一本书。

  • 小程序进入更方便:无需下载APP,进入小程序登录后,微信首页按住屏幕下拉,即可在顶部出现的小程序栏轻松进入听书,再也不用在浩瀚的文海里找到当天的听书了。

  • 找书、作者、主播更方便:公众号每天推送过后,再想找到哪篇文章就不容易了。于是在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首页顶部,我们专门设置了搜索入口。想听什么书,找哪位作者,听某个主播的声音,直接搜索就好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