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拓展人类感知系统的技术革命已经到来
21世纪进入感知分享革命的前提,正是在了解视听技术革新的各种可能性和局限性的同时,在充分的道德责任约束下发展科学技术。
苹果新上市的iPhone7相比过去有个重大改变:取消传统耳机接口,推广使用无线耳机。这看起来似乎只是一种技术优化,但却反映了萌芽时期技术感知系统的发展趋势——智能手机将成为人们感知的延伸。
早在2400年以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便意识到,科学之路将顺应人类感知的发展方向,在其著作《形而上学》的开篇,他写道:“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同时这位哲学家还指出,相比于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视觉最受青睐。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深思体现出人类认识这个世界的自然可能性。二十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心是听觉和视觉。收音机、电话、电影和电视都是这种技术发展的显著例子。然而,视听技术发展速度令人吃惊。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于1962年偶然描述了这种技术范式转换,在很久之后的今天,我们终于进入到这场技术革命的新维度中。
提高移动设备的图像和声音质量则是我们向下一个技术层面的迈进。我们正是通过图像和声音来感知外部世界的,而且如今很多移动设备还结合了温度传感器或感温浏览器,触觉也成为了一种途径。有趣的是,移动设备上的图像和声音正在向比人类听清和看清的更高精度水平发展而去。
那么我们能够自然获取的感知内容有多少?以视觉为例,研究者们似乎对人眼视觉能力的计算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过去几个世纪里,试图对这一数值做出定义的科学家有很多,包括康尼格(Konig,1897)、赫奇(Hetch,1931)、布莱克威尔(blackwell,1946)、皮雷纳(Pirenne,1967)和库尔西奥(Curcio,1990)。行星科学研究所(Planetary Science Institute)的摄影师兼天文学家罗杰·克拉克(Roger Clark)一直致力于将人类视觉转化成可测量数据的研究。克拉克在2005年谈到,人眼在距离十五到二十厘米远时可以观察到每英寸530像素的图像。按照这个说法,很显然,凡是高于这个分辨率的图像都超出了人眼观察的能力范围。而目前性能最好的智能手机还远未达到这一成像水平,所以这会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突破点。
当我们谈论声音质量时,我们采用的参考标准是CD的音质,即16比特、44.1千赫兹的频率。这一参数接近于人耳的听力情况,是四十多年以前由飞利浦和索尼公司的工程师们达成的协议。而如果是高分辨率,其参数值要更高:24比特和96千赫兹频率。即便如此,人耳还是很难分辨不同音质的细微差别,因为声音也会根据传播空间的不同产生维度和振幅的差别。事实上,只要高于标准CD音质,声音就可以被我们人耳清晰地接收。
但是视觉和听觉捕捉的信息不仅仅来自一个维度。比如说,人眼不仅能够捕捉图像,还可以通过在视野内和其他感官的联系来判定方位、距离并解析环境信息。而如何把这些变量应用到我们的智能手机上在目前还是一个挑战。
新的感知方式?
在公元前三世纪那样久远的年代,亚里士多德的眼界只能局限在风景如画的地中海,要想了解稍远一点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就只能通过旅行者的游记了。那时候的人们怎能想象,如今的人类已经可以借助于机器人“好奇号(Curiosity)”来拍摄火星地表的照片,探究火星大气层的组成和地质的构造,甚至是通过倾听声音信号来领略火星地表的奇观。就在两年前,Oculus公司成功研发出了适用于虚拟现实(VR)体验的设备。在不久的将来,智能移动设备将会搭载可以为人们传输诸如动作、气味和材质手感等此类信息的传感器。
我们目前还无法通过互联网来感受到微风的吹拂和大海的气息,享受到爱人的亲吻和一片新鲜水果的美味。但视频游戏领域已经通过惯性感知体验系统的应用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比如,Dexmo机器手的出现,可以让我们在虚拟现实中抓握虚拟物体时体验到如同接触实际物体一样的感觉。这无疑为我们打开了通往新的感官体验的大门,同时也有可能为人类带来全新种类的感觉。科学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接听原本不在人耳接收频率范围内的声音,闻到对人类来说全新种类的气味,甚至可以让我们通过动物的视角来观察一下这个世界。所有这些技术革新都会为我们带来令人振奋的全新视野,展现一片尚未开拓的认知处女地。提升我们感知的质量还意味着扩展了人类获取知识的可能性,当我们能够通过各种不断更新进步的感知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对大基数人群感知内容的掌握时,这种扩展就会更加明显。这对很多知识领域的发展是十分关键的,比如更深入的了解我们的地球。当然,这也会相应地带来个人隐私的界限界定的问题,不过人们对此已经有所准备,因为进入感知分享革命的前提,正是我们在了解这种技术革新的各种可能性和局限性的同时,还要具备另一种其重要性早就被亚里士多德暗示过的能力:在充分的道德责任约束下发展科学技术。
选自丨Openmind
编译丨全球技术地图
投稿丨gjjsjjyjs@126.com
合作咨询丨iite_er(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