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是最孤独的一代吗?

"

独居,从来不是人生目标。

"

作者|苒一
编辑|伊页
国庆过后,郑州突然冷了起来,不下雨的时候也总是雾蒙蒙的。
周末傍晚,小玉从厨房柜子的最里侧拿出一个日式小炉子和一个奶白色的小锅。倒上水加入火锅底料,还有事先切好的香菇、杏鲍菇、金针菇。小小的火起了,待整个汤汁咕嘟咕嘟,就可以涮自己爱吃的食材了。
背靠沙发坐在地毯上,顺手开一听啤酒,圆滚滚的猫咪在脚边睡觉。此时,她可以不用理会工作群中的消息。从柔和清淡的一口啤酒开始,到厨房中哗哗流水声结束,一切糟心事儿在过程中烟消云散。
今年,是小玉独居的第二年。两年的独居生活不是每天都如这样平静且美好,当意外发生时,她也常常觉得孤立无援。
美国作家梅·萨藤在《独居日记》里这样描写独居生活,“只有当我独处,环视这屋子,重温旧时和它的对话,我才充分品尝到生活的滋味。”
这种“生活的滋味”混合着独居青年们的独立与孤独、自尊与自洽。小玉理解中的独居生活,是“自由与孤单的并存”,是“主动选择与被动接受的混合体”。
独居,是年轻人生活的一个阶段,还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年轻人憧憬的居住生活到底是怎样的?或许能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答案。
PART.
01
独居是一个靠近自我的过程
“独居,更像是一个靠近自己的过程。”小玉所说的这个“自己”,是那个你可能还未发现的、真实的自己。
小玉是独生女,大学之前没离开过父母,大学之后住在宿舍,从没有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独居。毕业后她顶着房租压力,在郑州老城区租了一间单身公寓,房间不大,30平的样子,客厅和床挨在一起,还有个朝南的小阳台,和一个只容得下一个人的厨房。
家里阳台采光很好,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把窗帘拉开;小玉还买了很多漂亮的餐具和杯子,每天认真做饭,经常为“用哪个盘子盛食物”这个问题而纠结很久;她还添置了一台落地灯、一个书架,上面放了127本书。
一个人住的大部分时候,日子平淡且自由,但孤独感不时来袭,小玉发现了那个“低能量”的自己。第一次感受到孤单,是一个平常的、重复了很多次的下班晚上。
“冬天天黑得早,打开门屋里漆黑,静悄悄的,只有楼下小孩子们偶尔的嬉闹声。”那天晚上,小玉没有自己做饭,早早洗漱后躺在床上,试图用看剧缓解孤独感。
那之后,她常常需要傍晚时分与孤独情绪作抵抗,小玉说,“毕业后才知道原来自由和孤单是并存的,独处也需要能量。”
流浪猫七七的出现给她带来了新的能量。
七七出现在下班回家必经的路上,小玉没有犹豫,轻松把它拎起来带回了家,此后家里有了个等她回家的“小东西”。但七七却成了生活里的“突发事件”。
周末下午有快递送上门,开门的间隙,七七从屋里窜了出去,慢悠悠地走到走廊的另一头。小玉想都没想,出门追猫了。结果阳台窗户大开,空气对流,没等小玉走几步,大门“砰”的一声锁上了,猫也顺着楼道跑的不见踪影。
“完了,钥匙和手机都在家里”,小玉心想,“还是得先把七七抓回来。”12层楼,她来来回回爬了5遍也没找到那只猫。又回不去家,只能踢着拖鞋向物业求助,叫来开锁师傅。几经折腾,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1点。
小玉还是放心不下七七,又拿上钥匙出门寻找,终于在7层和自己家同样位置的住户门口,发现了蹲在一旁的七七。
从那以后,小玉逐渐与孤独感和解,她说,“孤独感和意外是独居的一部分,每种感觉都是阶段性的,情绪来来去去,顺着它就行了。”
阿宁的生活比一般独居者更加自由,因为她不仅独居,还是自由撰稿人。看看她现在井然有序的生活,真不敢相信她之前的日子过得一团糟。
阿宁说,“刚开始写稿那会儿,我真是高估了我的自律能力。”家里全是速食产品,要不就是点外卖;一两个星期也不想拖一次地;经常一边焦虑一边拖稿……
生活和工作都没有约束的状态,带来的往往不是舒适的生活,而是因失去秩序感而变得颓废的漩涡。这种日子过了半年,阿宁实在有些崩溃,“再不好好写稿,房租都要交不起了。”
好的生活状态往往只需要从一次大扫除开始,丢掉过期的食物和速食产品,收拾好沙发上乱七八糟的衣服,把地板拖得干干净净,好心情就这么回来了,阿宁决心找回生活的秩序。她开始把工作细化到每天的每个小时,自己动手做晚餐,每三天收拾一次屋子。
阿宁明确了一件事,选择自由,你需要比平常人更用心地做时间管理,缺乏意志力的人会在自由生活中成为一名“废柴”。“独居者的仪式感”和“自由职业者寻找秩序感”本质上是一个道理,就是你可能需要为了独居的可持续性而付出点什么。

PART.
02
独居还不是青年人的主流生活方式?
像阿宁和小玉这样的独居青年不在少数,去年国家民政部公布了一组数据。2019年中国的单身人口高达2.6亿,超过英、法、德三国人口总数,其中8000万处于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这一数字会上升至9200万。
但是现在,关于独居青年的定义其实还没有完全理清。到底是一个人住一套房算独居,还是几个人合租一套房也算独居?
在欧美国家,不少关于独居的研究都指的是自己一个人住一套房,但中国的研究却主要针对“空巢青年”,即离开父母居住,无论是自己一个人住还是几个人合租,或者与情侣同居都算进“空巢青年”的范畴。
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风笑天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却表示,自己不太赞同“空巢青年”这个概念。
实际上,“空巢”一词来源于“空巢老人”,而“空巢老人”指的是孩子离家后,留下老年父母独自在家,这种被动的状态并不适用于独居青年。
风笑天认为,“独居”应该是一人户,进门后不需要跟任何人互动来往,才能称作独居。国内排除几个人合租一套房的情况,真正的独居少之又少。
这样说来,现在并没有看到中国独居青年数量越来越多的证据,关于独居青年的数量似乎有待考究。
风笑天说,“应该明确的是,人口是按照户口进行统计的,独居数据不仅仅针对青年人口,而是包含了所有年龄段的人群,所以一人户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独居青年数量的增加。”
但不可否认的是,独居青年的状态的确会长期存在,独居始终是自主选择与被动接受的混合体。
改革开放前,城市居民和单位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单位通常会给员工提供住处。而经济体制改革后,工作单位不再提供集体宿舍,所以工作时间外的住宿问题全权由年轻人自行解决。这种情况下,年轻人租房成为必然。为避免相互打扰,部分经济条件好的人群便会选择独居,所以早期的独居是一种具有经济实力基础下的选择。
随着一届又一届毕业生涌入社会,独居青年便成为了一个阶层,乃至一个社会的文化。
PART.
03
轻松的独居生活是一项社会成就
在欧美国家,独居文化则来得更早一些。在美国,2015年时就有超过50%的人处于单身,独居人口占美国总户籍的28%,独居者成为美国第二大户籍形式。
关于众多美国人选择独居的原因,或许能从2013年,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撰写的《单身社会》中找到答案。他在书的结尾写道,“在如今这个高度互联网、超级活跃、24小时无休止的社会文化中,……独居带给了我们时间与空间,来实现有效率的自我隐居。”
在他看来,现如今有更多人选择独居,是因为他们能够负担这种生活,这代表着更好的生活品质,更独立的思想,以及更优质的教育水平。
而中国的情况可能更加复杂。《三联生活周刊》曾指出,目前中国在不断享受个体自由的同时,还需要需要面对传统单位制和其代表的传统国家福利制度的结束,以及对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适应。
换句话说,在上一代人还享受着事业单位的稳定工作,和单位分房的稳定生活的时候,后一代人就生活在独生子女政策之中,同时需要面对并适应更换工作所带来的生活不确定性,以及人际关系的短暂性。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王怡丹在《城市独居青年的个体化研究》的研究结论中也指出,社会个体的确经历了从“总体性社会”到“个体化社会”的结构之变。这种转变,也带来了青年人从“为他人而活”到“为自己而活”的观念之变。随之而来的是青年人自我认同感的上升,和自我牺牲感的降低。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公共经济与社会政策系副教授沈洋,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独居现象也与中国第二次人口转变有关。个人主义上升、婚姻推迟、生育率下降,以及同居率和离婚率上升都使得单身人口增加,而单身与独居有着强关联性。
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为青年人搭建了一个身体“缺席”也能交流的“缺场空间”实时技术压缩了时间距离,使社会关系摆脱了“此时此地”的限制。“在场”与“缺场”的并存,极大地改变了日常社会生活。
紧跟独居文化而来的是“一人经济”热潮,2016年左右已有一人食餐厅、自热食品等主打单身青年的产品;RIO也推出微醺系列,有了“一个人的小酒”的slogan,宠物市场也得到快速发展。
PART.
04
青年人所追求的也许是共居
在众多人的印象中,“独居”往往与“孤僻”、“冷漠”等词汇联系起来,但是克里南伯格的调查结果大相径庭。
他采访的300多名独居人的故事里,大多充满自由的气息,他们的确是希望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生活。但同时与已婚者相比,这些独居的人更愿意与朋友和邻居来往,也更愿意前往公共空间与陌生人交流,这些结果证明了很多传统观念是错误的。
同时,青年独居也不意味着更难寻找伴侣或者晚婚,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风笑天也指出,不能认为独居青年是弱势群体,更不能默认为这是个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人们之所以追求独居,是因为独居符合我们所追求的当今社会最神圣的现代价值观,但很少有人想永远独居,这不是人生的最终目标,而是一种开始一段关系前或者结束一段关系后的可靠选择。
那么年轻人到底需要怎样的住所?也许不是合租,也不是独居,而是共居(co-living)。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指出,尽管当代大都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大的特点就是距离,但是距离太近就不能充分享受个人空间,距离太远人与人之间必要接触则会消失殆尽。
独居了3年的森洋很认同这个观点,他这三年前后搬家四次,从一开始的找舒适的房子,到后来希望找到与七八个好友,距离两三公里远的房子。他说,“这样不会相互打扰,当然日常的相聚也不会让我觉得太孤单。”
这种理念在瑞典早已盛行。上世纪30年代,瑞典人就意识到,独居的人希望与周围的人保持联系。所以从那时起瑞典规划师就开始构思集体住宅,住宅二楼有一个公共自助餐厅,人们可以和邻居一起吃饭,如若不想也可以在房间内下单。
国内也出现了类似“共居”的创意。比如上海、广州的706生活实验室尝试了一场关于“共享社区”的居住生活实验。在保证租客单独居住质量的前提下,设计了很多活动和规则,来重新有意识的构建真实地对话和真实的交往关系。
与之类似的还有北京的地瓜社区,将原来的地下居委会活动室改造成社区中心,让年轻人在独居的过程中,保有邻里间正常的舒适的社交。
这种相互依存的生活状态,正在使真正的独立成为可能。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0)

相关推荐

  • 享受孤独、摆脱社交的人,活的有多爽?

    大城市高昂的房价和租金让大部分年轻人经历过或即将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与同样年轻而陌生的人合租在一个被分隔的房间里,共用卫生间和厨房,关上房门,安静又小心地独处,然后默默在心中种下小小的种子,未来的某一天 ...

  • 是谁乱了红尘,搁浅了幸福

    新的时代造就了很多新的词汇,一段时间不出门,估计都要听不懂中国话了. 前两天的青年节,赫然看到很多文章的题目里有这样的字眼"空巢青年",空巢,英文是empty home,这个词原来 ...

  • 曝光9200万空巢青年生活现状,从不给地球添乱……

    前几天,空巢青年又火了!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远离家乡,没有家人的陪伴,独自在大城市奋斗打拼,大多是单身独居的年轻人--被形象地称为"空巢青年". 据民政部的数据统计,在2021年 ...

  • WTF?空巢青年已达2000万!年轻人是时候改变了……

    "在这座城市里,你最好的朋友是谁?" "Siri(苹果智能语音助手)" 这是小编近期听到最悲伤的话 或许你看到这句话时会微微一笑 但这又何尝不是当下社会中 众多 ...

  • 7700万中国青年出租屋独居 | 终极孤单是自己死了无人知?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显示,中国有7700万青年在独居,大家都说他们都在忍受与面临着孤独.在巨大的独居与孤单的背景下,也有不少空巢独居青年们面对着内心另一层恐惧:如果我死了,会有人 ...

  • 8000万独居青年的快乐,你根本想象不到

    独居越来越成为现代年轻人偏爱的生活状态了. 关于为什么选择一个人生活的问题已经没必要再问了,相关问题的回答总会变成大型安利现场.可能有些人在开始是被动选择独居生活的,即使偶尔也会有感到孤独的时候,独居 ...

  • 年轻人买房 从来就不是为了“成家”      -------拆迁,涨房租!

    据<关于规范住房租赁市场解决青年住房难问题的提案>,青年租房难题再次被聚焦,该提案呼吁从房源.监管.市场等多个维度解决租房痛点.. 提到租房,第一客群就是因无力承担高昂房价,刚刚步入社会的 ...

  • 这届年轻人,没到35岁就开始准备退休了

    深燃5小时前 关注 一边996,一边规划退休后的生活.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燃"(ID:shenrancaijing),作者:唐亚华.王敏.周继凤.黎明.李秋涵,编辑:唐 ...

  • 学者:匹配成考虑婚姻首要因素,这届年轻人爱情观变保守了吗

    原标题:学者:匹配成考虑婚姻首要因素,这届年轻人爱情观变保守了吗 在笔者之前参加的一场关于"985相亲局"的讨论中,有婚恋平台创始人认为学历匹配是爱情的基础,理应把毕业于211高校 ...

  • 为什么这届年轻人越挣钱越穷?

    "比较有勇气,喜奔赴理想,天真未失,冲动颇强,煞是可爱". 青年,大约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值得奋斗的一段时光.创业邦祝所有的青年朋友们五四青年节快乐!也祝所有读者,始终有青春心态,蓬 ...

  • UC头条:预约退休, 这届年轻人在认真准备了!

    近日,一位认证为腾讯员工的用户发帖称,35岁已经准备好退休了.据帖子描述,他有1000万的房产.1000万的腾讯股票.300万的现金,他认为自己拼了十多年,就是打算把别人一辈子的钱赚完提前退休. 点击 ...

  • 「用最拽的语气说最怂的话」,这届年轻人的求生欲到底有多强?

    提到「讨饶」 想必每个人都有点排斥 「讨饶」这个词先天带有一种耻辱感 总是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 作揖.赔笑.下跪.点头哈腰等丢脸行为 讨饶高手贾队长 尤其是年轻人 字典里压根就没有「讨饶」这个词 听说 ...

  • 付费阅读退化,阅文正被这届年轻人孤立

    最近在整理消费清单时,发现除了日常必要的开销,游戏与小说也正在分割我的支出清单.与游戏不同,在游戏上充值可能还会心疼许久,但是对网文重度爱好的我,也渐渐被网文付费分割我支出清单,并且成为其上的一个消费 ...

  • 为什么这届年轻人不能吃苦了?

    很多长辈--包括父母,亲戚,年长的领导--对当下的年轻人总是有个刻板印象,就是脆弱,娇贵,贪图享乐,不能吃苦. 知乎上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 找各种证据,说明年轻人不吃苦,不努力,不奋 ...

  • 这届年轻人,还有「血性」吗?

    这届年轻人,身上的标签有很多. 内卷.悲观.佛系.沮丧.精致利己.摸鱼-- 甚至有人说,过分安逸平稳的生活,让年轻人少了一些血性,多了几分娇气和软弱. 真的是这样吗? 01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 ...

  • 每代人都要上保健品的当,这届年轻人格外夸张

    去年爆火的塔罗算命有降温趋势,占卜师索要无度更引起官媒点名.不过,对于最时髦的那群年轻人而言,塔罗算命本就玩腻,"科学迷信"才是新宠. 毕竟受过义务教育,这届年轻人在寻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