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此帖,被誉为“二十八骊珠”!
到底“书圣”王羲之的哪一部作品,被称誉为“二十八骊珠”?被称誉为“神乎技矣”?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快雪时晴帖》。
此帖是书圣王羲之的名作之一。清高宗乾隆皇帝非常欣赏、珍爱此帖,将其与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羲之族侄王珣的《伯远帖》,一起珍藏在紫禁城养心殿的书斋,视为天下书迹“三希”,其书斋也因此称为“三希堂”。《快雪时晴帖》就是《三希堂法帖》的代表名帖。明代收藏家刘承禧题记为:“天下法书第一,吾家法书第一”。
“帖”是写在纸、帛上的书信、诗、文等手书墨迹,这也是现代人常见的古人的书迹名作的由来。我们现今看到的王羲之书迹大都是唐人双钩填墨的精摹本。
元代赵孟题跋中说“得见真迹…不胜欣幸”:“东晋至今近千年书迹流传至今者绝不可得,快雪时晴帖晋王羲之书,历代宝藏者也,刻本有之,今乃得见真迹,臣不胜欣幸”;元代翰林学士刘赓在帖上题跋,写道:“快雪晴时帖墨本乃真迹”。现代的鉴赏者多以为本帖是宋人双钩填墨本。
《快雪时晴帖》是一封非常简短的行书体书信 ,由王羲之写给淮阴的张姓朋友。信函纸纵 23 公分、横 14.8 公分。在一个冬日里,下了一场快雪之后,王羲之给朋友张侯写了一封手札: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全函只有二十八字,字字珠玑,乾隆皇帝誉为“二十八骊珠”。这二十八中,除去称谓、问候敬语和收信者之外,就只有15个字──“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
“羲之顿首”四字,行草体,宛若游龙,笔墨流畅优雅。
此行书帖笔法圆浑典雅、遒美健秀,点、画、勾、挑都不露锋,结体平稳匀称,淳正和畅,在羲之行书自然洒脱的风流中,融合质朴又闲逸的意趣。
“快雪时晴”四字,字体结构严谨细密,
笔墨雍容古雅,圆浑妍媚,即使是由行草
忽然转向行楷,也未见笔画杂乱无规章。
从帖的风采韵味所反映的心情,应该是一场爽快地大雪静悄悄地消融了“未果为结,力不次”的怅然。大雪来得正是时候,去得适时!此时的心境就像是冬日“ 快雪时晴”当下的爽快、豁然开朗!
“佳,想安善”,又略带有行草风格,过渡缓慢,
看来书圣当时心情却是不错,下笔这般自由恣意肆意。
其中“善”字,下笔处流畅,收笔处也刚刚好,
就像你倒了满满一杯水,却不会轻易溢出来的感觉。
唐太宗亲在《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赞美王羲之书法为古今“尽善尽美”第一人!称赞他的笔法点曳、文字裁成如“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在《快雪时晴帖》中,我们也能玩味出“状若断而还连”这般的情味和“凤翥龙蟠”神态意兴来。
“未果为结,力不次”。“果”字与“为”字,行云流水,
不见拖沓,尤其“为”字,宛若盘龙,蓄力在内。
“力”字虽然只有寥寥几笔,却棱角分明,有巍巍山岳之势。
《书断》评王羲之书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快雪时晴帖》被乾隆皇帝奉为“三希”之首,品为“神”品。在历次临池摹写、御览中,乾隆皇帝御笔题识了71则。
“王羲之顿首”。行草体。“之”字又变换了另一种字形,
王羲之的“之”字,虽简单,却百看不厌。
“山阴张侯”行楷结尾。“阴”字左低右高,
但却没有影响整体平衡的感觉,疏密得当,
匀称有致。末尾的书蹟上有“君倩”题名,
米芾认為是梁秀,但史书未见其人,
不详其生平,近人考為唐高祖駙马薛君倩。
帖旁有“褚”字半印,传为唐代褚遂良的钤印。帖后的“绍兴”联玺印证在南宋时曾藏于高宗内府。前副页有:“明昌御览”是金章宗内府收藏的印证、“秋壑珍玩”是贾似道珍藏印、“桴居联印”是北燕张氏宝藏之印。元代时,赵孟奉敕题跋,就在本帖后副页与本帖并联的位置。到了明代,本帖辗转朱希孝、王穉登、刘承禧等人的藏所,刘承禧在帖上题记:“天下法书第一,吾家法书第一”。
明、清朝代更迭之际,《快雪时晴帖》为降清明官冯铨所藏。康熙十八年(1679年),冯铨之子冯源济将此帖呈献给康熙皇帝。冯铨之印、冯源济印落在前副页。清高宗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时,《快雪时晴帖》成了“三希”帖的代表, 帖上有“古稀天子”和多处乾隆御览玺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