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热肠的聂荣臻
聂荣臻在战场上指点江山,折戟沉沙,集大智、大勇于一身,是不可多得的帅才;
聂荣臻在生活中有难就帮,有险就挡,集铁血、柔情于一体,是爱将惜才的首长。
他的女儿聂力评价他——性格内向,感情不轻易外露。
但在长达30余年的革命历程中,他对战友战士、国际友人、国之栋梁的关切,都被众人看在眼里。
做的总比说的多,是他为人处世的一贯准则。
1935年1月9日,红军第一次攻占遵义后,部队得到了短暂的喘息时间。
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因长途行军脚部受伤化脓,被总卫生部安排在老城南门女子中学附近的一户富人家养伤,同在此处休憩的,还有患有骨膜炎的陈伯钧。
陈伯钧在赣西南游击战争中右腿中了一枪,本来几近痊愈,却因翻山越岭、奔突劳累,体浸风寒,导致旧伤复发。
在抵达遵义前,部队在贵州的丛山中穿梭,环境、气候恶劣,陈伯钧的创口疼痛地越来越厉害,这才选择暂时告别队伍,由担架一路抬着进城。
军医贺诚告诉陈伯钧,治疗之前,需要补充好营养,恢复好自身的体能,再开刀进行手术,最后敷药。
聂、陈两人相见,互相询问彼此的病情,在知道大概情况后,聂荣臻调侃自己:“我只是有点感染,倒是你,要多注意,尽快把伤养好上前线。”
那时,红一军团为聂荣臻配备了营养品,他拿到手的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陈伯钧。
几天后,得空的聂荣臻利用午间休息时间,把1只腊鸡和8个皮蛋亲手递交给了陈伯钧。
他说:“这点东西不多,可补养一下身体,你还要动手术哦!”
接过这些“慰问品”,陈伯钧的心间流淌着一股暖意,连忙道谢:“谢谢聂政委的关心!”
要知道,长征途中强敌环伺,险象迭生,物资供应很紧缺,物资补给很困难,平日里是很难吃上鸡鸭鱼肉的,它们实在是太珍贵了。
除了送肉和蛋,聂荣臻还给其他的战友送过大米。
王稼祥转战过程中身体一直都不好,长期躺在担架上,骨瘦如柴,有的同志看到他,都忍不住背过身去抹眼泪。
部队行至川西藏族地区时,准备筹到足够的粮食过雪山。
谁也没想到的是,当地闹饥荒,藏民们自顾不暇,红军在吃方面遇到了大难题。
前方走过的部队或许可以找到青稞,但后面的部队就没有份了。
野菜、草根、树叶、树皮、皮带、丢弃的皮马鞍与皮军鼓,都成了充饥的食物。
身体羸弱的王稼祥,此时状况更为糟糕,饿得脸颊蜡黄,还出现了浮肿,就快撑不下去了。
得知消息的聂荣臻,赶忙把自己一路上费尽心力节省下来的大米装在了一个小布袋子里,拜托大家一个接一个地往后传,传到军委总部去。
他在布袋上用毛笔写了三个清晰可见的大字:救命粮,下面又补充了一行字:军委王稼祥同志收。
王稼祥拿到这个袋子,刹那间泪水盈满眼眶。
大家都饥肠辘辘,却得聂荣臻慷慨赠粮,粮食还是接力棒形式送过来的,没有人中饱私囊,难能可贵。
其实,那袋“救命粮”,掂量一下也就斤两重,但是对于饱受病痛折磨的王稼祥来说,却是沉甸甸的,任何物品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王稼祥的这种心情,邓小平也能体会得到。
1936年12月初,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一职的邓小平,在甘肃庆阳一带患了伤寒。
病来如山倒,邓小平一度昏迷不醒,无法进食,生命迹象越来越弱,聂荣臻为此焦急不已,但一时间也束手无策。
当时,共产党为统战一事到处奔波游说,与东北军关系不错。
张学良将军偶尔会送些吃的用的过去。
有一次,聂荣臻在清点送过来的物资时,发现了一些共产党人罕见的没有吃过的罐装牛奶。
这下子可好办了,他请示上级,把所有的牛奶留给邓小平救命用。
获得批准后,聂荣臻将牛奶送到邓小平住所,就是靠着牛奶,邓小平才挨过了最艰难的时光,最终恢复健康。
他们都是四川人,长征过草地时就经常走在一起,共同奉命西征,还参与指挥了山城堡战役,革命友谊深厚。
后来的牛奶,便是一个最好的见证者。
聂荣臻对战友上心,对普通战士亦是如此。
抗日战争时期,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聂荣臻得到一支勃朗宁袖珍手枪,没有自己留用,而是转送给了政治部主任朱良才。
早在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时,此人就已崭露头角,在战斗中奋勇冲锋,右臂受伤。
他们在抗战时合作无间,朱良才不仅可上前线,政治工作做得也很出色。
有了他的协助,晋察冀周遭发生了什么感人至深的故事,军区都能第一时间加以宣传,让军民的心牢牢靠在一起。
我们如今的人教版语文课本上的狼牙山五壮士,就是朱良才挖掘出来的先进典型。
那把勃朗宁袖珍手枪,是聂荣臻对朱良才的奖励,更是聂荣臻知人善任、爱惜人才的佐证。
朱良才深知这一赠品的意义,在此之后一直将手枪保管得很好,还传给了自己的后代。在2010年5月25日,其女朱筱秋将此枪捐赠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在反扫荡作战中,聂荣臻还缴获过一张行军床,这张床和现在医院中陪护用到的折叠床相差无几,不过在那个年代并不多见。
床长190厘米、宽80厘米、高75厘米,上面用土黄色帆布作床面,由4根木棒支撑,用时摊开,不用时就可打成捆,十分方便。
这张行军床,聂荣臻送给了司令部参谋处管理科科长副官处处长,司令部兵站部部长——刘显宜。
刘显宜在应对扫荡时遭遇敌机轰炸,身负重伤。
为了方便医生治疗,聂荣臻想到了行军床,有了这张床,随时随地都可以躺下看病,有利于刘显宜的病情。
一个月后,刘显宜伤势大好。行军床跟随着他南征北战,成了他的力量源泉。
他感念于聂荣臻的关怀,更为卖力地上阵杀敌,在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中大展身手,建国后荣获少将军衔。
从1941年秋到2002年冬,60多年过去了,行军床依旧完好无损。
为了把这段故事告知于后世,他的家人将行军床捐赠给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现在去这一纪念馆,可在第三展厅看到。
这些不会说话的物件,以最美妙的语言在告诉大家,聂荣臻元帅与战友、部下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
当然了,聂荣臻在晋察冀边区,还接触过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友好人士,如美国军官卡尔逊,燕京大学教授、英国人林迈可,印度援华医生柯棣华,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等人,与他们也产生了感人至深的故事,但这不是三两句可以说完的,只能下回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