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族谱史料三则
王氏族谱史料三则
题解:三则史料,选录自《威远县西乡王家场寺王公田祠次修家谱》卷一。此谱初修于清乾隆三十五年,续补于嘉庆十九年,次修于民国七年,十三年(1924)石印,共四卷。此支王氏,明初由湖广入蜀,落业威远西乡,兴集王家场;明末蜀乱,四散避难,死亡过半。三则史料记录了此支王氏的入蜀考辨、字派、散居地,以及对“官王李三姓一家”传说的指谬。
一、王氏次修谱例摘录两条【1】
第八条
命名所以记世次,明尊卑也。吾家七世以前尚无紊乱,后若字行有改国字、汝字、新字者,锡字行有改泽字、命字者,文字行有改朝字者,廷字行有改仕字者,然为数不多,不难查考。若再不划一,必愈难辨。厥后,咸丰六年丙辰(1856),阖族于正字行下,拟“仁义礼智信”,共有三十字续之。光绪己亥,众议以前三十字不善,因自信字行下改“大德振家声,光华祥瑞应,显达以荣宗,书香永远庆”二十字以代。兹仍之示子孙,顺上下次第命改,切勿擅更取戾。“仁义礼智信,大德振家声,光华详瑞应,显达以荣宗,书香永远庆”。
第十五条
谱重收族,外境宗支亦当采访,如珍臣裔住云南大理,林臣裔住泸州大屋基与分水岭,登俊裔住灌县崇义铺,登学裔住彭县,登凤裔住荥经鹿角坝,礼一裔住富顺大板桥与峨眉县。在在极盛一门,前谱之创,曾有访及者。今本拟派人采访,殊兵戈充斥,行怀畏途,终作罢论。况物有本末而知所先后,非必不可缓也。姑照前谱,注录以副,泸州连公谱序云彼此往来之一证云。
二、王家场寺王公田祠王氏入蜀考
旧谱载,吾王氏自洪武二年由湖广麻城孝感入蜀,问之他氏巨族世家,亦莫不然,心窃疑之。及观邑孝廉刘君桔园《入蜀辨》云:“洪武二年奉诏迁麻城孝感乡实蜀”,按其事虽与汉徙茂林无异,然明太祖命汤和平蜀系洪武四年,先尚为伪夏明氏窃据。况考明史,政治纤微备注,并不载平蜀后有徙楚实蜀一事。嗣阅杨升庵谱及明先达墓志,始知原籍麻城以元末避红巾贼,徐寿辉诸人着红巾为号倡乱。其时,大江南北,干戈蜂起,明玉珍以至正乙未入蜀,楚人避难者皆归之玉珍。又楚北随州人,召集乡人以自固,势所必然。故洪武四年蜀平,革去伪号,佥曰“洪武二年入蜀”,而元末避红巾之举,咸讳而不言。至邻封祖籍传闻皆隶麻城,而相率入川,若有不谋而合者,吾族亦大抵然耳!
三、官王李一家指谬【2】
慨自“姚黄”乱后,故谱无存,先人之失,其由来者,不一而足,尤莫甚我“官、王、李三姓一家”之言。尝考三姓墨谱及王家场寺碑文、钟鼎,均不识其所以然者。闻有传述,亦仅泛言“因避抽丁之役,分为三姓,而又不传其原姓与时代,总之三姓一家,万古不磨。”敬宗者,正不必以时代之远近,分族之亲疏,何暇于姓氏之原始?致辨乃官芝章者,光绪壬午(1882,光绪八年)编纂官氏族谱,妄以我顺治戊戌(1658,顺治十五年)生、康熙癸亥(1683,康熙二十二年)列邑庠统一公,为官文林之更名,作附会三姓一家之证据,指官为原姓以鸣自得。诚无谓也,何怪此谱之不信行于官氏乎?查其谱,文林有胞侄孙曰俸荣,明天启癸未人,果如所言,则是孙先生于祖三十余载矣,有是理耶?且我祠原为三姓之王,以世代计,统一公已为六世祖,弟兄行共十有一人。如统一公实为文林更名,则我尚一、志一、仁一、礼一、思一、德一、心一、绍一、永一、总一,十公后裔均不得为三姓之王,其糊涂如此,皆不善读书之罪也,亦置之不论不议之列已耳。然事关脉统,故亦不敢不辨。
(陈廷德点录)
二〇一八年二月
【1】:次修谱例共十八条。
【2】笔者认为:西乡王家场一带关于“官王李三姓一家”之传说,可能是三姓同时落业威邑西乡,兴集王家场,三姓相互通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数百年谬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