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冰教授谈谈 — 每台唇腭裂手术都是一次创作而不是劳作
一字之差,医生的态度和追求却霄壤之别,甚至会导致医生的价值观发生改变。这个“创作”绝非为了创作而创作,而是一种兴趣和内在动力的使然。唇腭裂手术设计得再精妙,再具体,都无法满足一切患者,让医生按图索骥,照抄照做,只用手不用心和脑绝不可能达到让绝大多数患者满意的效果。这也是未来机器人难以取代高水平医生的症结之所在,因为,高水平医生对每一台唇腭裂手术都是一次创作,都是多年的临床经验、悟性和思想的凝集。
在唇裂修复手术中,我们经过近 20 年的反复摸索,已经可以准确地通过几何学的解析和精准设计,使裂隙缘两侧的唇峰点顺利下降到与健侧上唇一致的水平。
但针对每一例患儿术中口轮匝肌的张力,包括肌纤维密度和弹性等,若要确保肌肉组织复位的过程中不致影改变唇峰点的高度,则完全凭术者的经验和悟性去把控操作中的深浅和轻重,无法制定一目了然的标准化操作。
又如在唇裂同期对鼻畸形的矫正中,我们创建了鼻翼软骨内固定理论和缝合技术,虽使术者有章可循,但具体到每一例患儿的操作中,内固定缝合在鼻翼软骨及骨膜的位置或高低,完全因人而异,因畸形状况而异,术者也需凭经验和想象去操作,难以完全复制其他患儿。这也完全印证了米拉德先生的那句“cut as you go”。
在我们发明的SF法修复腭裂的手术操作中,鼻腔面的Z形三角黏膜瓣,做多少角度,既取决于裂隙的宽度,又取决于软腭鼻腔面距咽后壁的距离,也取决于瓣的厚薄,还取决于既往病例的愈合效果观察等。
而行业内不少医生视手术为一种重复性劳作,当然无需置疑其辛苦,只是这种重复性劳动,累的是医生的体力而不是心力,对医生而言也易产生视觉疲劳和兴趣锐减,甚至出现不得以而为之(做手术)的心情,这样的心态和状态,显然对治疗效果有害而无利。
如何保持对每一位患者对每一台手术都全心创作而不是机械劳作呢?
除了对专业的热爱,在实践中建议大家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随访制度和习惯,与术后患者保持联系。虽然患者的很多问题,在医生看来都是医学常规,多系伤口愈合过程中的正常反应,如唇裂术后伤口区变硬,唇峰上提,瘢痕较明显等,但这些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有助于医生改变缝合习惯包括疏密度,用线种类以及术后护理方式等等。
根据患者的反馈,促使医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目标,创新技术。同时也要建立稳定的质量管理和总结分析制度。例如,腭裂术后伤口延迟愈合患儿的最终转归结果,是发生腭瘘还是完全愈合?愈合效果是否影响最后的腭咽闭合功能?本团队均有专人管理和分析,做到了将每一种伤口愈合情况都在医护人员的掌控之中。
鼓励医护人员不断寻找新术中关注点,不断研究发现新问题,不断取得新经验,让每一台手术创作过程中总有追求的方向和目标,医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历久弥新,整个团队进步也就成为现实。
爱心修复 笑语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