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印刷史典故之五十​二​:最早出现的蜡版印刷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李  英  张耀崑

编辑:赵志忠

  中华印刷史典故之五十

  最早出现的蜡版印刷   

编者按:征得旅居北京的献县淮镇籍老乡张树栋老先生的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起,全文刊发老先生的《中华印刷史典故》(又称《中国印刷之最》)一书。本书荣获五项殊荣:1、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入选项目。2、国家科技部:2015 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3、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4、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5、第四届文汇彭心潮优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出版项目。此书是在1992年初出版的《中国印刷之最》和《中华印刷通史》基础上,增补近年印刷史研究上的新成果,将这些堪称印刷之最的史实与典故,连同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以及当代印刷新出现的典型事例汇集起来,择其要者,以时间先后为序,分列起源、古代、近代、当代四篇,作简要与通俗地记述。以期扬我中华文化,鼓我民族士气,还一个文明昌盛的中国于世界民族之林,张树栋先生如是说。这本书将故事性与科学普及融为一体,向国外人士宣传中华的印刷文化。这也是诗眼看世界为老先生刊发的第二本书,张老先生少年求学离乡,在中国印刷史学多有建树,著作等身,令人钦佩!作为乡贤,他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数次献书于家乡献县。从本期开始,请大家和我一起共同走进淮镇人眼中的中国印刷史史学中,走进淮镇人的印刷世界。同时,也诚邀旅外的、本土的淮镇人及在淮镇工作过、学习过的社会各届人士为构建中国·淮镇贡献一位力量,诗眼看世界,现以种下梧桐树,诚待凤凰来。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李英:研究馆员,中国印刷博物馆社会服务部主任,中国印刷史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印刷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作为展览策展人,其策划的“中华印刷之光”展览足迹已踏至亚、非、欧、美四大洲20个国家。作为科普作家,参与编写《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印刷史词条。其专著《中国彩印二千年》获得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参评项目,于2019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立项,版权输出,由设计媒体出版(英国)有限公司出版英文版。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中华印刷史典故之五十二

      最早出现的蜡版印刷
蜡版印刷,顾名思义,是在蜡板之上刻字制成蜡版,再在蜡版上施墨印刷的工艺技术。从工艺方法上看,它与雕刻木版印刷相似。所不同的是,雕刻木版用的版材是木板,而雕刻蜡版用的版材是在木板之上涂上一层蜂蜡和松香的混合物制成的蜡版。蜡版印刷始于何时,尚难定论。现知最早的蜡版印刷是宋朝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用蜡版印刷的“新科状元名单”。宋代号称韩青老农的何薳先生在其所著《春渚纪闻》一书中介绍了这件事。他说: 毕渐为状元,赵谂第二。初唱第,而都人急于传报,以蜡版刻印。渐字所模,点水不着墨,传者厉声呼之:“状元毕(必)斩第二人赵谂!”识者皆云不详。而后谂以谋逆被诛,则是毕斩赵谂也。
《春渚纪闻》记载的这件事,发生在当时的京城开封。宋代人们对科举取士非常重视,在科考结果正式公布之前,为了传报迅速,早有人将蜡板准备好,一经宣布,立即在蜡板上刻字、印刷,因为求速而忽视了质量,漏印了状元毕渐中“渐”字的偏旁三点水,结果出现了宣报人大声宣读“状元毕(必)斩第二人赵谂”的奇闻。韩青老农何薳先生在《春渚纪闻》中记载了这件事,为后世留下了宋初已有蜡版印刷的珍贵史料。
蜡版印刷在元、明二朝不可能不被采用,但苦无相关史料遗存。到了清朝,蜡版印刷不仅用于时间性强、应急的传报性读物,而且还开创了用蜡版印刷报纸之先河。一些西方传教士图52-1传者宣读“状元名单   在中国目睹了蜡版印刷的应用情况,并在其各自的著作中,对        此图由魏隐儒先生提供  。    中国蜡版印刷的特点、用途,及其制作方法,作了翔实的介绍。
法国人杜赫德(Jean Baptiste du Hai de,1674~1743年)在其《中华帝国地理历史全志》一书中说:当消息需要发布,如宫廷需要发布有许多条款的命令时,而且必须在一夜之间印刷出来,他们使用另一种雕刻方法。他们把黄蜡涂在木板上,用令人惊奇的快速度刻出字来。
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 C. Bridgman,1801~1861年)在期刊《中国文库》发表题为《中国的印刷》一文。文中谈到蜡版印刷时,说:
广州的《辕门报》就是用这种印刷法印制的。这种印刷法采用了蜡版。在一块板上  涂上一层薄薄的蜡,然后在蜡上刻字,如同在平整的木板上刻字一样。这种印刷法字迹不清,难以辨认。
美国另一位传教士卫三畏(S. W. Williams,1812~1884年)在其《中国总论》上写得更为详尽。他说:除雕版印刷外,还有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用来印刷新闻、辕门报等。这种方法是在硬蜡上刻字,然后印刷。只要能看清就行。印刷用墨是用烟墨与廉价的菜油混合而成,印工亲自把它研磨。
在清朝,除广州之外,其它一些省份在重印《京报》的同时,也曾采用过蜡版印刷。当时的英国外交官梅辉立(W. F. Mayers, 1831~1878年)于1868年曾刊文谈到:顺便提一句,大家也并不都知道各省重印《京报》是用蜡版印刷的。
至于蜡版的用料和制作方法,卫三畏于1875年在《教务杂志》上发表文章,论及蜡版印刷时说:把蜂蜡和松香混合,做得足够坚硬,以免刻工凿子走刀过猛。这种蜂蜡常用来代替较贵重的梨木。
综合上述记载,我们可以把蜡版印刷工艺归纳为:
(1)取蜂蜡和松香,按比例混合溶化,涂刷在预先准备好的木板上,所涂蜡层厚薄适度且需达到硬度要求,备用;
(2)用烟墨与菜油按比例混合,经研磨,制成适于蜡版印刷用的油墨,备用;
(3)把纸裁成所需要的尺寸,备用;
(4)在蜡版表面雕刻阳文反字,制成蜡版;
(5)在蜡版上施墨、印刷;
(6)印刷完毕,将版面文字刮去,抹平版面,供下次刻版时使用。
蜡版印刷虽然质量欠佳、文字失真,但它工艺简单、制作快速、成本低廉,能迅速印刷出产品,在印刷术百花园中可谓独树一帜。
鉴于近年有学者对蜡版印刷的可行性提出质疑,中国印刷博物馆收藏部主任赵春英同志向上级领导提出“对中国传统的蜡版印刷工艺进行模拟试验,以确定蜡版印刷的可行性”的申报项目,并得到上级机关的批准和经费支持,日前已按计划研究成功。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