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古中医思维框架及其治法特色

(这是本人师承班录音整理的文字版,水平一般,能力有限。或有疏漏,供大家参考。本文约19000字,阅读时间40分钟,建议收藏后阅读)

文字:讯飞网页

校对:赖慈爱、李永春

今天给大家讲一讲李可古中医思维框架及其治法特色。这个东西相对来说比较基础一些,因为本身也是我学习太师父这一套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可能路子有点笨,希望跟大家多探讨一下。像那天在大会也说过,就说我们形成一个学派,它必须要有一定的思维框架,那么这样一个思维框架内核就是我们说的“气一元论”,就像当然我们说的框架,但这个核心一直不变的,包括师父和太师父一直都在传承这一块的,就是我们所谓的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那天讲课也讲,我就大概一带而过,简单来说就是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本气自病,平时的话也救胃气为先,救命的话就是救阳为急,就是保元气。

第二点,救误、因势利导,一气周流的时候,我们要看这个疾病的征兆在哪个方位能顺势用它的治法。当然太师父原稿的话放了两个病例,就说怎么样去因势利导。风冠心病女教师在《专辑》的20页,病程10年,痊愈后每次每个月经期必犯,大家看一下症状,寒热如虐,呕吐、耳聋,对吧?犯一次重一次成痼疾。 即《伤寒论》之“热入血室”我们一看这个就是小柴胡汤证,风寒湿邪由表入里,深伏血分不能透达,因势利导与小柴胡汤加黑芥穗一剂而愈,来参加过师承班学习的老师老师都知道,就是黑芥穗,他主要是入血分去透伏邪。

第二个也是在大会上讲过的,太阳葛根汤证:类风关5年关节肿大痛不能步,服乌头汤月半突然痛剧发热,7日便如羊屎,渴饮无度,由三阴转入阳明,与大黄附子细辛汤与硝菔通结汤一剂而愈,活到60岁没再犯,也是他所说的阳明中土不再复传。

总结一句话就是他所说的“以病机统万病,执万病之牛耳”。

怎么去理解元气?我们和火神派的区别,大会上我也讲,我把太师父的原话给找出来,其实在大家那本李可老的医案医话里面有记有记录的,附子不能补元气,而重在通。巴戟,苁蓉、鹿茸、胎盘可补先后天阴阳。其他药则作用为和、通、解表、泻下等八法。温通为附子,但附子不能补。这一点区别非常重要。

包括说元气,为什么不能补?它是靠后天中期去维持。所以我们才说为什么运中土、溉四滂、治太阴、保少阴的方法为什么那么重要,在平时的话一定是非常注重后天的胃气,就后天胃气一损伤了,元气先天肾气这一块就不能为续,这时候就会出现相应的病态。

另外一个针对一些扶阳药的滥用,太师父也有说就是大破格如果经常服会导致阳气收藏不住,破格虽是收敛阳气,你看有这些山萸肉、龙牡磁,但是药中大剂量的附子,我们记得《专辑》里面怎么说,附子是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的,所以他的首要的作用就是破阴寒,以通为主,但是你长期服——就是把命救回来了,再吃这个东西,而且是经常吃,就会导致本应该收敛的东西敛不住,就会出现一些什么症状?这些火热症就出来,出现发热脸红,晚上失眠,此为伤阴,对吧?

我们看到的就有点像变到少阴的热化症,就黄连阿胶鸡子黄,所以破格救心汤靠敛元气去治此病,但是好东西也不能一直用,阴阳的话,平即可。对,这里提到一个为什么他提到病入少阴,生死各半;入厥阴绝死无救,这也是《伤寒论》里面就说少阴,少阴你还没见到那么多死证,到了厥阴病很多就是不治,但是到了太师父这里的话,他为什么说搞了一辈子中医,就在厥阴病这里下了一点功夫,你看它这个破格就形成很多在这种厥阴病上面就把病人给拉回来,因为来过基地学习的都知道,就是说他是不是对厥阴病主要是两种认识,等下我们还会讲到一个寒厥本证和热厥变证,如果寒厥本证的话,基本上就是大破格;到了热厥辨、变证,可以适当加一些类似石膏,如果大便不通加酒大黄、乌梅把阳明或者说把厥阴都给处理好。按太师父的观点就是说这种一大队的温热药中间加一两个这种对治标(的)药,不会改变整体的方向。

第二点也是大会说过的,像太师父的正邪观,第一个就是“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太师父有过一句比喻,就是说“满座皆君子,小人无地自容”。什么意思?就说一家人十口人九个人都是君子,剩下小人就会灰溜溜的走掉。那么第二点就是正气攻邪,正气必伤。给我们一个什么提示?按太师父就是说如果有这种霹雳手段的治法,正气伤了怎么办?对吧?其实也太师父用药的一个习惯。为什么用那么大剂量上去,大剂频投,少量的喝。我不知道各位老师看李老师那本书有没有关注它的用法,大量上去以后,你少量的喝,什么程度?“以知为度”或者说“中病即止”,像大乌头汤这种什么叫以知为度?因为是破这种寒痹的,它这种附子可以每天叠加5~15克叠加上去,它没有个上限的。以什么为那个度?就是刚好吃到你觉得舌头麻了,就是每个人不一定会一样的,所以这个叫“以知为度”。“中病即止”是什么样呢?类似这种腑实证,它在书里面很多这种记载:大便一通,马上停药,因为再继续用的话其实就会伤中气。基本上我们按照这样的用法,其实还是比较稳妥的,那不会说我这一下子大量全部都要喝下去。

所以我们不但说要研究像李老太师父这些药的搭配,更看更注重一下它的服法,这些服法其实伤寒论里面都有,包括我们等一下也会慢慢提到。这是他什么原话,邪正不两立,当外邪进入人体后,正气一定要驱逐打压邪气,在此过程中正气肯定会受伤,就像打仗一样是毫无疑问的,就像打仗即使打败敌人,自己也受很大的伤害,毒药攻邪失去其六,剩下的五六分、六七分要靠自己养,这是《神农本草经》定下的律,一定要遵守。一般情况下如果拿捏的准,正气损失比较小,这就看你什么时候停药是关键;元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有受到阻挡伤害要减弱,人死元气尽,元气就被消耗光了,就是你后天中气已经不能维持了,先后天两本已经不够你用了。 你要按道家的说法的话,元气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所以为什么李老那么注重彭子中气论,运中土,溉四滂其实就是维持先天元气。所以为什么包括我们看到这一句“受到阻挡伤害而减弱”,这也是为什么要用破格救心汤,元气被五脏六腑三焦,重重阴寒所困,你这时候不能破冰的话,元气回不来,达不到这种一气周流它会转不了一圈的话,元气也是流失掉;一边消耗,而后天胃气竭无法生出元气,既有外邪,胃气衰,元气则摇摇欲坠。

治大病用攻邪法要十分小心,大病大毒治病时去其七,剩下尽量在饮食上调理痊愈,攻邪过度,两败俱伤。正气在攻邪的过程中,一定会受到伤害,比如大承气汤通后即不可再用,剩下的部分要自己恢复。若接二连三用攻法,外邪去尽,正气也消耗完,两败俱伤。对于我们用这些攻邪法,其实不单是攻邪法,很多这种无论是治寒和温,这种度一定要把握。以什么为度?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先后天,这个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所组成的混元一气(为基础)。

(这里)引出太师父的托透法,当然那次大会我简单的略过了一下,其实仔细说来托透法还有很多的讲究,包括说他(太师父)也说了:治病阶段灵活掌握六经,从太阳到厥阴转化,要判断到哪一经则以此为主。就是我们说的六经的提纲证为什么那么重要,你最起码背熟了以后,我知道出现在这样的症状判断是在什么样的界面。 比如说有些病人原为三阴病,寒邪充斥表里三焦,用药后阳有由里出表的可能性,如果从少阳出,那就肯定把少阳调好;下一步继续用托透,如果到了太阳那就肯定用麻附细。托透方众多,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汤加附子细辛也属托透,这个应该是按照一个病例来说的。桂附理中为托而非透,那天我也讲,透为有意让邪外出;托为扶正气,让邪气自行外出。 就是我们说的“但扶其正,听邪自去”。托到一定程度,病人就自会出现无故臭汗,吐出杂物,泻出杂物,就是我们说的汗吐下三法,三法分为伤寒治病之法,但人身亦有此倾向,正气足,所以不用汗吐下,而病人出自汗出,吐,下臭便 ;人的自我调节与六经转化一致,伤寒六经方法都是根据人自身的升降出功能者总结而来,不单是升降还有一个出入。那么这里想说一点什么:我们经常提的“排病反应”,但是也因为这一点,所谓“排病反应”有点被人滥用,我吃了药不舒服就一定是排病反应吗?明白吧?其实最后还是看我究竟是不是增强了先后天的两本,如果一旦损伤了,你排什么病,根本都给你动摇了。 一旦是你增强了先后天两本,病人有这种向外出的趋势,这时候就是按太师父刚刚说的因势利导,看它出现在哪个界面,我们就用哪个界面的方药,就是这样而已。其实思维很简单,

这里我想借助太师父书上的一个病例,给大家讲一讲元气是怎么判断,什么时候(附子)加量,什么时候减量。

这个病例其实大家都看过,但是有些东西不解读的话,你们还不一定能琢磨的出来,这个也是自己琢磨出来的。

这个(病案)是出现在破格救心汤那一篇里面的:肺心病、心衰、呼衰合并脑危象,你看(这个病案)其实非常熟:老干部某,60岁,当时3月24号凌晨邀诊,诊见患者昏迷不醒,吸氧,(大家看)症状面如死灰,唇指舌青紫,头汗如油,痰声漉漉,口鼻气冷,手冷过肘,足冷过膝,双下肢烂肿如泥,二便失禁,测不到的血压,气息奄奄,基本上判断就是寒厥本症,(红字的地方,太师父针对这些方药有一些小小的调整),本次发病患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代偿期达10年,本次发病一周,县医院抢救6日,病危出院准备后事,昨夜之子时突然暴喘痰壅,昏迷不醒,县医院内科诊为肺心病,心衰、呼衰合并脑危象,已属弥留之际,切脉散乱如雀啄、屋漏,移时一动,前人谓:凡病情为重,寸口脉难凭。

乃按其下三部:趺阳、太溪、太冲,尚属细弱可辨。就是下三步脉还有的话,你破格救心汤用了就有效,而且此证此时濒危未死,子时后阴极阳生已有一线生机,至凌晨4时,十二经营卫运行肺经当令,本经自旺。病情既未恶化,便是生机未绝。遂投破格救心汤大剂,以挽垂绝之阳而固脱,加三生饮豁痰,麝香辟秽开窍醒脑而救呼吸衰竭。

所以你看我为什么把痰声漉漉标红,到包括大家再去看太师父的书里面有这个痰声,豁痰,就可以加上三生饮,另外还有什么呢?姜汁、姜、枣。如果是这种热痰,想太师父的经验,老师知道加什么吗?竹沥。病情危急,上药加开水1.5公斤,武火急煎,随煎随灌,不分昼夜,频频喂服。大家看现在的附子用了多少克?150克,对吧?看一下二诊这个方子的思路,大家都知道吧,就是破格合了三生饮,因为昏迷加了麝香,然后加强化痰,加了姜枣,其实也是加强营卫这一块。

到了25号二诊,得悉于半日一夜内服完上方一剂,子时过后汗敛喘定,厥冷退至肘膝以下,手足仍冰冷。面色由灰败转为萎黄,紫疳少退,痰鸣大减。呼之可睁眼,神识仍末清。六脉迟细弱代,48次/分,已无雀啄、屋漏之象,回生有望。这个时候元气回来,那干吗?加大附子量,加至200克,余药不变,日夜连服3剂。这时候为什么要加量?加强温阳就是要破这些阴寒,加强破的力,加到200,这时候三诊3月26号患者已醒已经醒了,我们就知道麝香要去掉了,唯气息微弱,声如蚊蚋,四肢回温,刚刚还是肘冷,手足还冷,现在已经回温了,可以平卧,知饥索食脉沉迟细,58次/分,已无代象。多年来喉间痰鸣消失。这个一消失就知道要去什么药?三生饮,其妻告知,昨夜尿湿大半张床褥,腿已不肿,正是大剂量附子破阴回阳之效。真阳一旺,阴霾自消。病已脱险,元气未复。续给原方3剂,去生半夏、生南星、菖蒲、麝香。因为你已经醒了,所以麝香不可以用,本身这个药的开破力是极强的,我们知道这个痰声没有了,痰鸣音也消失,这个时候要把三生饮去掉。这时候为什么要把它(附子)减回来150克?然后为什么要加肾四味?其实第一个我们看手脚已经暖了,这时候没有不需要那么大的破这种阴寒的力了,这时候就要守就可以了。

为什么要加肾四味呢?固摄肾精鼓舞肾气,以扶回来的阳要把它守住,当然除了山萸肉,龙牡磁,我们再加上肾精的力,包括为什么加胡桃肉,青蛾丸(补骨脂,杜仲、胡桃肉、人参),就温养肝肾精气、固脱,主要思路就是这样,所以我们看按整个附子加减和这些药量的加减,太师父对治的话还是元气,就我们说的阳气,因为这个病例我为什么有感触,之前我班里面林老师我们这样理解,我印象非常深是在什么时候,在16年大概在10月份左右,那时候我还在省中院轮科,那时候电话问过我一个病例,就是心衰的,心衰下了大破格之后,你看到精神或者各方面觉得好转,但是后来病人出现什么?

消化道出血,你知道吗?其实就是这种原理,就是你阳气回来之后,你要担心这种阳复太过,然后太过的话,它会化火热的,当然就是说处理这种消化道出血的方法,在太师父的经验专题里面也有记载,其实就是破格救心汤,你把那些干姜换成姜炭加龙牡磁全部用煅了,可以适当加一些鱼胶珠,鱼胶珠是什么?

很多可能老师还不懂这个药的制法,大家都知道鱼胶、阿胶或叫你把它蒸软之后切小块,用葛粉去烫,烫到一定程度它就开始发泡。

大家有没有看过阿胶珠?制法是一样的,把它弄软切小块,然后放到葛粉里面去烫,烫它以后它就会发泡,变得非常脆,你打粉或者是冲服的时候就非常容易冲到药里面就容易消化。像鱼胶珠这个是非常好的一个治溃疡的药,也太师父经验的用药。到了3月30号的4诊诸症均退,食纳渐佳,已能拄杖散步,就知道这里我们看这种非常危重的病到这里已经也就这么几天,从3月24号到30号,也就6天时间,我们看大病就这么救回来。

因为太师父的话总结,正邪交争的焦点,全看阳气的消长进退,阳虚则病,阳衰则危,阳复则生,阳去则死;阳气易伤难复,故阳常不足。暴病多亡阳,久病多伤阳,伤寒三阴多死证,死于亡阳。老人涕泪自流,小便失禁,乃真阳衰,不能统束诸阴。老人无疾而终,形在神去,便是一具死的躯壳。一部《伤寒论》113方,使用附子、桂枝、干姜者即达90方,可见医圣对阳的重视,曰温阳,曰养阳,曰助阳,曰救阳,对生命之本的阳气,是何等的曲意呵护,关怀备至!

所谓的阳气,就是当然我们说为什么那么难分,就是开始说的混元一气,先后天两本混合的混元一气。 在这个病里面,刚刚我们看这个病,你到了这种生死的关头,什么都不用管,救阳为急,救回来之后,我肯定要靠一些就是维续后天中气的方法让元气继续去维持。所以基本上我们用句俗语就是套路就那么简单,自古情深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我们接下来讲讲六经的内涵,就是相当于是思维的框架。

因为在学的是这些的时候,我也觉得特别的迷惑,你去找任何医家都没有可以给你详细的讲六经究竟是个啥,对吧?就包括先引用一下太师父,为什么我们要有这样的信心?他说他中医是自学、机缘走上这条路,不像大家说到系统教育,23岁的时候才开始自学中医,6年后记了一些方,只会对号入座,有时效果不好也弄不清怎么回事。于是请教老中医,他们告诉我中医的出路在《伤寒论》,于是开始自学《伤寒论》,从学方开始,麻黄汤系列、麻黄附子汤、麻黄各半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好些个东西似懂非懂。以前是拿方套人,现在是各种各样的病,都放在六经去考虑,儿科妇科也是这样,进步一点。

有几点其实我们都知道,其实早几年已经出版了那本《伤寒论类方汇参》,有太师父批注的。

其实那本书太师父就真的是开始从青年时期一直带到老年,一直因为流出去版本照片是我拍的,所以我知道,光笔记就做了有两三种,当然还有以上就红色的蓝色圆珠笔写的,还有铅笔写的,所以你看他们就经常在翻,那本书是竖排的,繁体,很厚,那个原本,现在还在8楼那里,这个是什么?

告诉我们所谓的什么桂枝汤类方,麻黄汤类方就是这种一个系列,其实就是说我们搞清楚哪个类方是治大概什么样的情况,中间还有一些小的差别。

那天跟刘观涛老师我们还交流,就说能不能把妇科儿科那些先放一边,就先出一本这种基本理论、基本病机的书,因为本身这种就能涵盖所有的科。中医哪里分科,对吧?你像太师父就说了,所有的病你都放到六经去考虑,六经是个啥?对吧?究竟是个啥?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病胃家实,基本上不能,还不能说是个什么。那么六经到底是什么?我大概引用了一下我们最经典的《伤寒论》讲义,第5版就是刘渡舟他们主编的那版,还有就是胡希恕胡老的对伤寒的六经相当于说一个定义或者说一个解读。

因为是这样,如果按《伤寒论》的讲义来说,其实太师父也认可这种观点,我们所说的六经病,它有本证和兼证,还有变证,它有正局和变局,简单来说就是这样。

变局的话肯定是因为身体其它的问题,当然可能有六经其他经的病所产生的一些病态,所以你看讲义里面太阳病就分了表证和里证。我们说的传统说的经腑证,表证就分为虚实,区别就看一个有汗,一个没汗,到了里证有蓄水蓄血,阳明病,在讲义里面就认为是一个里热实证,少阳就认为是半表半里,是吧?

太阴是里虚寒,少阴认为是里虚,厥阴的话主编的四大家都没有定论,就是说前面的5个界面大家都还好说,到了厥阴就各说各话,所以为什么你看民国时期陆渊雷会说厥阴是千古疑案,没人搞得清,厥阴病第一个方是乌梅丸,它也不是厥阴病,对吧?但我们按前面说先说一点,大家有没有考虑过少阳所谓的半表半里是个啥?表里之间,有没有老师想讨论一下的,半表半里这个提法是谁提出来的?成无己?

但这个人也不是说不能批判的,说法有点不太对。

《伤寒论》的版本非常的多,除了我们说最早能看到的脉经的版本就去到卷九,还有唐本《伤寒论》收集在千金翼方里面,相对来说比较全的,还有像这种太平圣惠方。

还有小品方,其实都有收录这种《伤寒论》的条文,包括我后面会讲到一些对少阳半表半里,它并不是在表里之间,你表里之间你总有个定义,哪能算表里之间,对吧?

你们有个明确的定位,其实原话就是半在表半在里,就是兼有表里证,又有表寒,又有里的热,这才叫半在表半在里,并不是在表里之间,因为这里提出另外一个少阴病的里虚,我觉得包括太师父还是比较认可的。

里虚的话其实虚的就分阴阳,阳虚的话我们知道就会出现四逆汤证,到了阴虚出现这种火证的话,我们也看到了少阴病篇里面会出现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它有热化和寒化的两种趋势,而到了厥阴病,太师父的解释是什么呢?

刚刚已经说了,就是寒厥本证和热厥变证,它是比少阴病,再深一层,更厉害,就是说刚刚我们看那个病例说的话,可能你开始的话手足逆冷,如果进一步的话冷到肘膝以上,第一个程度的问题,第二个厥阴病会出现昏迷,包括太师父在广中医讲课讲过,厥阴四大症:昏不识人,四肢厥冷,舌卷,卵缩。

而胡老这一块的话,胡老这种分类,如果我们现在看,你看太阳和少阴,它是相对应的,阳明和太阴是相对应的,少阳和厥阴是相对应的。

第一个是把定位定出来,就是表里和半表半里,然后虚实寒热,互相对应,按胡老,当然我理解的不深,大家下来可以再讨论。因为我们对胡希恕胡老这一块学的也不深,我个人感觉的话,它主要就是一个定位和一个定性,分寒热分虚实。这样分别它的意义在哪?

所以我觉得,因为如果你这两派不搞、不梳理清楚的话,各说各话,你怎么打也打不到一块去,我们先把它梳理,我们看到有这些大家提出来这种观点之后,有个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其实还是不离八纲,看到没有?表里含有虚实,还是这一块。

所以太师父这句话从三阳到三阴,三阳有开阖枢,三阴也有开阖枢,三阴看得出最后又转到了三阳,此为正常的生理。在病理状况下没有正常的开阖枢,临床多才会体会标本中开阖枢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标本中开阖枢,这个是一个气化的状态,就按我们定义三阴三阳,很多人说从经络,经络也不完全,脏腑也不完全,就是涵盖了经络脏腑和气化的观念。

开阖枢标本中这个是气化的一种观念,它不涉及脏腑,大病的治疗要分阶段,六经层次分明,这样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六经层次主要是表里、虚实,大病三阴为主,如果肺气肾气都不行了,就属厥阴。

所以厥阴的另外一个特性,虚实夹杂,我们在少阴病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定的实证,这时候出现这种虚实夹杂这种就算是厥阴病,很多大病,你像肿瘤或者这些危重症都属于这个状态,巅顶胀痛,口舌无故跳痛,或者男子阴器、女子乳头均为厥阴,这种用经脉去论述。就是说我们看辨病的方法有很多种,对吧?

六经辨证、八纲辨证、经脉辨证,表里三焦辨证,温病的还有卫气营血辨证,太多了。舌根发麻语言不利,少阴转厥阴,就入脑了。

所以为什么太师父说昏迷的时候用麝香,你到了脑窍其实就厥阴昏迷,有先兆,所以为什么少阴转厥阴。脑,本身就属于少阴了对吧?脑为髓海,肾主骨生髓,那到了厥阴呢?其实大家还是好好看一下太师父的那本经验专集。来复汤就讲张锡纯那个描述,你到了那个阶段,其实那个叫什么?出现脑危象的前兆,那就要转厥阴的状态。

我们看有了六经,为什么太师父那么提倡去学圆运动?当然我们也发现一个特点,就是说太师父虽然说要学彭子益的圆运动,但是也没有完全去运用彭子益的这些方,明白了吗?只是了解这样的方法,那么我们也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学圆运动的意义是啥?

彭子益:“伤寒之理路,只‘表里寒热’四字。”跟太师父那个很像,只是太师父那个是虚实,这寒热,即可贯穿113方,篇中处处抱定此旨,头头是道,滴滴归源。学者能将113方并成三方,则入仲景之室矣,《伤寒论》之理路,《伤寒论》之法也。”哪三方呢?

第一个表里中气是吧?“营卫,表也;脏腑,里也”,皆离不开中气,表病发表,里病补下,就有补法和下法,“只需将中气药、发表药、补下药,分别提出,各归一类,不能确归一类者,附之。又将六经提纲之药认明,则分之为113方,合之不过三方而已。否则113方,竟成113个主脑。我被方缚住。我便不能用方矣。”“此学伤寒里路之窍要也。”彭子益就把等于是圆运动这种精华给提出来,为什么那么注重中气?中气是一个根本,完了以后,其实就是分表里,其实就是把前面的人这些我们的疑惑也通过这三个方来统驭。

当然肯定还会有一些并病或者说主要是并病的状况,比如说太少太阳和少阴合病,然后太阴和少阴也可以合病,或者说并病,就在他那个基础上,因为我们要知道六经的话,它不是两两相对的,并不是太阳,就一定对少阴,阳明就对这个太阴,他们之间是可以相互交叉的,包括《伤寒论》里面也提出太阳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对吧?

所以这个的话它不是两两相对,我们要搞清楚,包括合病和并病,当然也是彭子这么说而已,113方才能分三个方,但是我们去看圆运动的话,它把每个方都进行了梳理,所以这也告诉我们什么?

不要偷懒,该看的还是要看的,你像太师父就说怎么就用了12经循环这个观点,怎么去判断一些病,比如说“食入吐,甚至饮水既吐”,首先是我们说,按常规的思维,就消化道的呕吐,对吧? 这属于阳明不降,原因众多,食积、大肠问题都有可能。

比如说那天大会孔乐凯师伯讲的,你术后这种不通气,我觉得他那个比喻还是挺形象的,你肠子这里压力在,上面的颅内压它也降不下来,对吧?胸腔这一块的压力也很大,这时候你怎么办?我在你扶的根本的情况下,我用桃核承气汤就缓解你这个压力。同时出现口干口苦则为胆经不降。为什么?甲胆已经开始化火了。如果同时喜欢甜食则为太阴虚,脾虚喜欢甜食,此时当先和解少阳,“少阳一通,则病自愈,若不愈,则传阳明,因有口苦、口干,已有化热之象,知传阳明而不传太阴”,就是说他化热化寒的趋势就在这,是可以通过这些征兆去判断出来的。

那么简单来分,我们去认识六经,或者说想去再去梳理六经里面这些条文,那么我们就有了一定的思路,其实按这个也不说。

其实就按这个框架就寒热表里虚实。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阳气和津液。清代陈修园,他说《伤寒论》这些所有的方无非就是“保卫气存津液”,对于我们来说,你看我为什么没有把阴阳放出来,阴阳这个东西它可以涵盖,但是如果我们用阴阳去指代这些东西的话,就会变得非常的不具体,比如说你临床的话不太容易去把握,你看比如说津液,我们说《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痉病的话就是津液的缺失。

包括阳气,阳气说其实就是我们津液和阳气就代表我们的生机。我们说生命三要素它靠这个来表现出来,比如说你阳气不够的话,最直接体现的就是你后天这种胃气,你觉得吃东西不太消化或者根本不想吃,我们肯定先判断后天胃气有没有衰败,所以你看伤寒就除了它也是刚刚提的,用这种伤寒方子除了用这种姜桂附,另外有哪些药比较多?

姜枣用的也多,对吧?

姜枣参草这些用的其实都不少,小柴胡汤里面有,对吧?姜枣草桂枝汤里面也有,这是为什么?你要必须顾护中气,当然彭子益也提过这样的这种观念。那么另外一个要点就是说辨虚实,如果我们按传统这种六经来认识的话,其实六经有一个什么样的缺陷,很多时候虚实没办法判断,只是一个提法而已。但我们后面讲的病例在大会上也讲过,我只把它列出来,大家知道这个老人家是谁吗?孙禄堂,形意拳。

也是林老师带我去跟一个老师学习形意拳,其实形意拳他也很讲究,比如站桩或者什么,它当然有不同的桩,有一些桩它就分虚实,前三后七,那么前虚后实,他有分。虚实为什么重要?有时候虚实方向一错,整个不说病,这个趋势也不会太好。我们看一下,这个是一个44岁的男性一个月受凉腹痛,自己吃健胃消食片,藿香正气丸,加艾灸局部穴位可以缓解,但是疼痛持续。17岁的时候,因为患急性阑尾炎,经手术切除,术后一个月因脓液未清导致肠坏死,再次行手术切除坏死部分,切除的小肠大概有70公分,之后的20年经常出现腹痛,大便不通畅的症状。

当然我们看这个病机就出来了,曾在西医院诊治,诊为慢性肠梗阻,三师姐也说过,这次病的时候前后用过三界方、理中汤加味、硝菔通结汤都没效,那么太师父是怎么说的,这都是原话。

本例久病,虚实判断有误,须知“大实有羸状”,经历20 年,大承气汤的主证仍在。“有是病则用是方”是六经辨证的重要原则之一。大家知道这句话出在哪里吗?“有是病则用是方”,日本人说的。日本人研究伤寒有个叫吉益东洞,所有的医家其实都有他的核心思想,吉益东洞这个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万病一毒,所有的病都是毒,所以他觉得所有的药都是攻邪,但是邪攻了以后,你的命能不能救得住?那就是天意了。

所以他好几个儿子就是这么给治死的。但他那个方法是对的,有是病则用是方,这个是六经辨证的重要原则之一,这也是方证派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先予温通破滞。如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吴茱萸破冰解凝(缓解肠痉挛)。吴茱萸的话在书里面有记载,就是入厥阴阳明血分开冰解凝,可以缓解肠痉挛,以人参顾中气,更加厚朴、槟榔四磨饮子破局部之不通。

我们其实用药还是不离中基、中诊的一些基础,包括昨天韬哥讲那个病例,对吧?你消肿,但其实你看,我们鸡鸣散也有这样的类方,为什么没有考虑说这样的思路?

因为除了这种水,就说我们说水湿不化,可能我们更多想的阳气,但你想气虚或者气滞也会导致这种不化,所以各种综合判断多一点,解决主要矛盾则一通百通,气机升降自然复成。

即所谓“以通为补”。“肠粘连性不全梗阻”,便是“实”。实则泻之,恰合病机。有些慢性病的整体虚,局部实。要恰当兼顾。如我用小青龙汤加四逆汤的变通之法。治疗本虚标实,可以类推。喻昌《寓意草》、《医门法律》关于虚实判断及大法。这里要讲什么?就是虚实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关键的。包括我治疗一个相关的病例是什么样,病人经常胸闷,我肯定第一个想法就是什么?寒湿阴霾逆上。所以第一个方肯定是给类似三阴寒湿方的加味。

那个病人也很有意思,每次来都说好一点,其实就是我们做医生的都知道好一点就是没好。但是再仔细琢磨,为什么这种病例无效,其实还是我们这个思路会比较局限,大家看这个气机确实有这种郁滞,但究竟是个怎么治?这种病人的脉有什么特点呢?他的寸脉非常的浮大,肉眼可见的搏动。

后来还是在太师父的书里面找到这种思路,有老师知道吗?那篇五行辨证偶得。其实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肝郁。因为这个人是在企业里面去工作的,肝郁为什么肺脉大?金要克木,你木郁住了升不起来,肺就要加大它的力量,要去降它。

所以这时候你看它的力量也不够强,所以脉浮的话就基本上浮在寸,两手的寸都有,非常大。这时候要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大家都能想到,逍遥散加厚朴、枳实、郁金。把肺这一块也开一开,这次再给他治了以后,这个来了就不是好一点了,他就直接跟你说明显好转。

所以就是说还是虚实这一块,不但虚实要判断,而且我们还要仔细去考虑一下这种病机,有很多时候我们会犯先入为主的错误,尤其三阴寒湿方那么好用,很容易犯错误。那么另外给大家提一个思考题,怕冷就一定是阳虚吗?不一定是吧。大家都知道不一定,为啥不一定呢?你说的那种情况也有,师父说脉内血热鸱张脉外卫气不用,那天我看到她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治了一个怕冷,因为那个病人是什么特点呢?他长期服温热药,越吃越冷,后来吃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但是普通我们判断如果有怕冷,是不是一定就是阳虚?我们还忽略了一点,是什么?诸证当先解表,也是太师父的观点。有时候表证没解也会怕冷,无论你怎么扶阳,他那个表没解就是没解,怕冷是解决不了的。

刚好那天就来了一个这个病,她怕冷10多年,我们一看那个病史,曾经大量使用果汁6年,她一直便秘,然后一直用水去冲肛门去帮助排便,极度怕冷,疲乏,汗少;小便频,清,稍微吃点热的小便就黄,大便经常无便意,干硬,排便觉大便凉;纳一般,易胃痛;舌淡暗,齿痕,苔薄白少;脉细浮。慢性胃炎病史,乙肝病史,直肠溃疡病史,痔疮病史。

我们首先看病史和相应的症状,脾肾虚寒是肯定的,对吧?就是我们说太阴少阴这一块肯定是虚的,但虚成这个情况会这么怕冷吗?当时我就抱有一个疑问,我把了这个脉,确实有浮脉,有浮脉的话怎么办?解表。所以当时就给了两个方,葛根汤,也没有用全量,因为麻黄的话怕受不了,我用了10克,其他用30克,葛根用了45克 然后第二个就是用太师父书里面温氏奔豚汤加味,因为没有白术,所以还不算是三阴寒湿方。

昨天他才联系我,所以这个病例昨天再加上去,昨天告诉我,本来他以为他痔疮,你看葛根汤里面要加生姜30克,因为我把那个量稍微撤了一点,他一看要加那么多姜,第一个担心就是说他有痔疮,怕有出血,结果他吃了完了以后很高兴,他说第一个怕冷好转,但没有完全消失,但是也没有出现这种痔疮的出血,也没有出现胃痛,他是很高兴的,我就让他按着医嘱服,因为他说他要回老家,我一次给他开了差不多20天的药,到时候这个慢慢有回馈了,我再给各位老师反馈一下。

那么六经框架梳理完之后,还有一点是什么?我们说的《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当然读书后面我也要提一点,就是读这种经典,有时候很多这种就后人加塞的内容要把它区别清,我们都知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但你看后面论述的是个啥?他是实脾以后干嘛?克了水,水不放了,火就上来了,火就可以克金了,金这个力量弱了,然后木气就制了,哪有这样的治法,你看仲景也没有这样的提法,所以这种经典读书的方法要会鉴别真伪,有些确实不是他的书里面的内容,但金匮要略里面,这个里面怎么说,“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这就是五脏为什么要元真通畅,腠理你要打通,三焦上下你要打通,当然后面师父将它发挥,有三焦空隙这一块,但总体按三部三个部分,我们基本上可以这么去定义,当然也是个人的分法、个人意见。

第一个就是我们说的外在的邪气,风寒暑湿燥火。痉湿暍,这个是属于太阳病篇的。

你看一下大概有两种版本的《伤寒论》,第一种这种痉湿暍是排在前面的,有一种是放在金匮的,什么叫太阳中暍?其实就是中暑。这种热射病,我们现在说的热射病是津液的不够,这个也是温病的范畴。碰到这种情况是绝对不能发汗、解表,越发汗就越死,这个就是我们第6条所说的,这时候应该干嘛?先保胃气存津液,完了以后慢慢再治。其实你看中暑怎么处理?首先抬到阴凉的地方,慢慢给他喝点水,轻点的中暑就这么去解决。

然后第二个关于道路的,列出来只是痰和瘀,师父总结出来就5道:气、血、水、脉、络,就是说我们病理产物其实要么是痰要么瘀,那么湿的话它属于脉伏阴络。第三点,所谓“房室勿令竭乏”讲的是什么?就是虚劳虚损病机,就是我们常说的慢性病。如果我们简单按伤寒金匮来分的话,伤寒大多数是外感病,但合并有这种内伤,金匮的话都是以慢性病为主,所以这样一区分的话,伤寒金匮路子其实是一样的,没必要分开,金匮里面一样也用到六经,对吧?

所以还是按照前面所说的,我们把表里寒热虚实这一块一统起来,伤寒金匮一样去看,当然都在气一元论的框架之内。我们再仔细琢磨一下这个套路,简单来说一说,李老他是治疗特色,说的俗一点就是这个套路是怎么样的,我也为大家先列一下,第一个是辨证与辨病的结合,有时候除了看到什么证,还要看看是什么病,待会举个例子,比如说乙肝,乙肝的话太师父都会有一个主方,以理中汤为主,这个是他的证。那会加什么药呢?有一个很重要的药,各位老师有没有买书看了?《伤寒论类方汇参》有太师父批注那个版本的,后面的笔记,鸡屎藤。然后我们找处方,这些都是有依据的,肯定会找处方给大家看。

第二个就是顾护先后天的两本,其实是贯穿始终的,是绝对不能伤的。第三个就是有这种战略的布局,什么时候攻什么时候守,什么时候补,包括我们也看太师父很多时候为什么会很强调培元固本散的运用?

我在试了大概有将近一年多的时间,确实是就说尤其是对后面一种,合并有这种虚劳虚损这个病机,你有培元固本散效果会非常的好,但前提是你中气一定要够,该疏导的要给他疏导,不然的话很容易就发生雍滞,病人吃了不舒服容易上火,但前提一定给疏通一下。

“病可以有千种万种,病机则不出六经八纲之范围。临证之际,不但不要固执于西医的病名,有时连中医的病名也无须深究,据四诊八纲以识主证,析证候以明病机,按病机立法、遣方、用药,如此则虽不能尽愈诸疾,庶几见病知源,少犯错误,仲景学说是中医学说的灵魂,也是破解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难症痼疾,师法仲景”,是我一生的座右铭,愿与青年中医共勉。”这是他是专辑里面的话,告诉我们怎么样通过先抓病机,不要看病,先抓病机,看这个证,再决定怎么办?完了以后我总结出来太师父的用药的一个套路,也仅仅是一个借鉴而已。肯定有一个主方,根据目前的病机来的一个处方,然后看他是什么病,会有专病的专方或者专药去对治。

另外一点很看元气中气,就是我们混元一气的判断非常重要,因为中气就是说中气这个东西一伤百药难吃,如果中气这个不行了,首先就要救中气,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元气不行了也一样,救元气。

但只要在这种还相对平缓的状态,基本上就是这个套路。以下引用几个,比如说经典里面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所以我们看太师父经常用什么方?小半夏加茯苓汤,对吧?“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用的什么方法?金匮里面的甘草附子汤,或者“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其实就是我放这个是想告诉大家什么?湿痹的治法或者还有一个湿痹,湿的治法就是发汗和利小便,就这两种。而且发汗也是小发其汗。

我们看到金匮里面用治疗风湿发汗的方法用的是什么?麻杏苡甘汤。是吧?这个还是有一点什么区别呢?我们治疗寒痹和湿痹有什么不一样?如果你一旦判断错误就是说你支持利用治疗寒痹的一个方法,大剂量的上附子,这个病人受不了了,因为它不是一个病机,我们寒痹的话,你就大剂量的温阳,把附子叠上去,比如说大乌头汤这是可以的,但湿痹的话不是这种治法,比如说有些痛风的话,有些痛风它确实会出现阳明的症状,你看我治的话有时候用的什么,有时候就用这种甘草附子汤去治,你看他是热化,有时候就会热化到阳明的界面。

当然师父那个叫庚子厥阴寒毒方,其实也是出处在这里。当然这种治法还很多,金匮里面很多这种,金匮和伤寒里面很多这种基本病机的治法,还是仔细去沉下心去读一读。

这些是整理太师父一些主要方剂的这么一个大概的分类,比如温中、理中、附理、桂附,温益命火的就四逆汤、温氏奔豚汤,托透的有麻附细,人参败毒散,这是都属于托透,温阳利水的真武汤,温下法的大黄附子泻心汤,引火归元的引火汤加紫油桂,李可老中医用药经验整理。大家可以借鉴看一看,有方剂,有对药,有单味的中药和一些外治法来借鉴看一看这个,就是套路的问题,操作的问题。那么为什么我要提这一点,伤寒怎么去避坑?其实也是因为自己读书读不懂,所以才去找。

大家看到这一点,就这一句有这么多种版本,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这是53条,什么叫做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当时我就是读不懂,读不懂,就得找相关的其他的这些文献,再看一看类似的怎么说法。

在《脉经》里面有这样的提法,“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而外不谐,此卫不和也。荣行脉中,为阴主内;卫行脉外,为阳主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属桂枝汤证。”所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简单来说就是胃气不和,下面《金匮玉函经》里面说的就更直接,就是胃气不和。

到了淳化本《伤寒论》也是这么说,然后后面也说表和则愈,所以还是一个表的问题。怎么说,包括我们读书的过程中,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一个句子读不懂怎么办? 多找几个版本对比,现在工具很发达,你打百度上面基本上都有,百度或者说你找更专业一点的这种文献的工具,昨天我还跟赵老师推荐了一个就是中华医典,这个是要钱的,这个的话基本上打上去很多类似的这种条文,出在哪里它都会出来,相对来说比较全一点,这个不是卖广告,另外一个就是《本经》的读法,《神农本草经》,包括在晋以前的这种魏晋南北朝到汉以前的这种文献,我们为什么要好好先读一读,清朝医家的本草,尽量少读,因为包括几位进修的老师也知道,周三讲课如果讲到清朝医家的本草,基本上我是见一次批一次都在胡说八道,这是脱离实际再去扯这个问题不行的。

本经有什么样的读法,包括我们本经为什么读不懂?其实我们要知道,以前医道其实不分家的,很多修仙的人他也去搞草药,所以其实《神农本草经》除了有这种本草的内容,还夹杂了许多神仙家的东西,哪些是神仙家的东西?举个例子,柴胡家,柴胡这个药,前面比如说,味苦辛,《神农本草经》是没有归经的,发现没有?没有归经的,我们暂时先不要去考虑归经的问题。

味,对治这样的病;辛,比如说开的,所以它才有一定的功能,比如说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一名地熏。这个就神仙家的内容。

尤其神仙家最喜欢什么,各种石类,玉石什么之类。然后吃什么石英云母这一类,他们都觉得久服轻身就可以升仙了,这都扯淡了。对吧?那个东西你想石头的东西能多吃吗?所以有人现在考证说拿五石散去治心衰,那就一个扯淡,治疗心衰还是太师父那个破格救心汤。所以我们要鉴别有些就不搞临床就玩那些玩意的,你就干脆把它去掉就行了。

所以有了本草的话,我们再去看《伤寒论》,尤其小柴胡汤怎么去看,我们就把这个药列出来去看一看,看看那个药究竟在以前文献里面是一个什么样的说法。比如说柴胡他就是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推陈置新。那我们也知道太师父说的少阳枢转之力是个什么,怎么样去枢转心腹肠胃间,对吧?

黄芩它就是主出热的,主黄疸,包括你看方,治疗肠癖泄利的葛根芩连汤也有。都是对应的,包括半夏主寒热,人参主补五脏,这里要提一个甘草,他没有复脉的意思,对吧?甘草是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包括大枣也是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生姜的话,这里没有写具体的作用,但我们可以和干姜去一起参考,干姜和生姜有什么样的区别和不同?简单说就是我们如果在农村种姜的话,他一般都知道,其实你种姜的话就拿一块姜去种,它自然就会长起来,它会长出新的根。我们叫子姜,原先那块就叫母姜,母姜会不会慢慢抽干了?你拿母姜那一块,就是我们说的老姜和子姜,那一块晒干了才叫干姜,所以力量是不一样的,不是说你所有姜晒干就叫干姜,那是不对的。就是一个发散一个温中,其实还是会有点区别的。

那么刚刚提到一个问题,那么复脉汤又叫炙甘草汤,究竟谁才是复脉,这也是找文献找出来的,当然也不一定对,只是说提供一个思路,提供一个方法。你可以猜一下,复脉汤谁复脉,对。大家以后认识这味药就可以好好思考一下,可以用一用。火麻仁。麻子仁,《名医别录》里面明确说,我能找到有复血脉的这个功效就是一个药,但文献的东西因为比较枯燥,当然也不一定对,所以有兴趣的话大家下来再多交流。

当然临床的话肯定还是以太师父这本书为基本,为根本。

大家看那个表格里面就知道,我大概把它梳理了一遍,当然分类还不是太细太好,到时候再整一遍再重新发给大家,但是基本上你一对比就是说加什么药减什么药,这个其实就相对来说会比较清晰一点,是吧?

那么这里提出一个什么?有这个思路,当时也是治疗的一个病案,用什么方大家可以猜一下。

这10个月大的小孩因为输尿管畸形做过矫正术,当今年的9月18号突然发烧到40度,无汗,精神差,但是没有怕冷,手足温,腹部烫,小便黄少,大便当日两次,质稀烂,烦躁,外院检查尿白细胞高,当时建议住院治疗,家属不愿意,所以找到我。大家可以看看,如果按大家的思路,可以给个什么方?尽量用经典。就像这种其实我们分析一下,发热无汗,对吧? 其实还属于太阳,在太阳这一块,还是有表证,但是他又不是说这种有怕冷,手足还是温的腹部还是烫的,然后看大小便,小便黄少,大便是稀的,其实很容易就出来了。当时想都没想就直接给了一个方,猪苓汤。他是当晚9点喝药,喝了30毫升,头汗出,体温就降到38.4℃,将近10点的时候,体温稍微反复升到38.6℃,又喝了大概70ml体温又降回到37.7℃,小便就开始变得浅黄,可以安睡了。到了10:40晚上就开始全身出汗,开始有精神了,原先疲乏,现在有精神去玩玩具了,这时候一量体温37℃,算是能降下来,但是有点小反复。到凌晨2点就是我们说子时过后阳复了,体温开始升到38℃,继续喝30毫升,体温又降回到37.1℃,又可以继续睡。到了早上7点,大便次数增多,胃口好了,体温就下来了。当时当天门诊还找过我一次,后来我说这个没什么太大问题,就让他回去了。后来下午再一问已经基本上没有发热,这个只是解决发热的问题。

因为后来小孩再去查的话,尿路是有克雷伯菌感染,当时医生是建议他吃抗生素治疗一年。我们都知道,其实你长期吃这种抗生素,首先就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医生建议他配合益生菌一起吃,我就直接给他用了另外一个方,培补脾肾的方。在李老那本书里面的。相当于是培元固本散的一个变方。小孩现在也可以吃,补先后天阴阳。紫河车就是胎盘,红参和三七搭配补中气,然后又不会瘀滞,后面加一些消食促消化醒脾的药,很简单的一个方,6味药。临床上确实也挺好用的,后来他吃了吃到最近联系我说长胖了,体质也增强了。

原先他较同龄人发育比较迟缓的,走不了路的,当然我也让他尽量多锻炼,配合吃培补脾肾方,小孩现在恢复情况还是挺好的,这个也给大家借鉴一下。

所以下面就按照这个套路,再带大家看一看太师父的处方,那么最起码我们就知道治病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思路,比如说这个病人95年以来查出肾功不全,长期服用激素现双股骨头坏死,过用苦寒清热败伤胃气,面色晦黄,脉沉紧迟,舌胖淡紫、齿痕,舌根抽搐僵硬,腰困如折,头晕痛,呕逆,食少,曾在卢师(卢崇汉)处治疗半年74诊,吃了518剂药,以桂枝法为主,化湿运中固下,正气渐复,伏邪有外透之机,近20日外感缠绵,喷嚏连连,是其兆,干嘛?因势利导,用了什么?我们看前三个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对吧?后面你看接下来护中气---高丽参,然后肾四味,再然后下面还有一个乌梅,把厥阴这一块固一下,再看下面这一行的是什么?小青龙,变通小青龙嘛,因为你看他就是外感缠绵,除了喷嚏估计还是有咳嗽的。加了冬花、紫菀,带壳的白果,这个也是经验之传,就太师父说这个白果它不是有小毒,加壳一起煮可以制其毒,后面加了一段葱还是加强透的力。

完了以后二诊过来,内外感症渐退,渐退了以后大家看什么去掉?麻黄细辛去掉了,对吧?加了什么药呢?藿香、佩兰,去化这个浊,这个肯定要配合当时的舌苔去看,然后把破格救心汤的几个药也加进去了,山萸肉、龙牡,然后下面有什么?附片日加10克以200克为度,还是要破阴寒。

三诊的话就继续首方,到了四诊共服25剂,伏寒渐外透,这时候转什么?大家一看,什么为底?附子理中嘛,对吧?附子理中加了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上肾四味固摄肾精,鼓舞肾气,然后山药也是这次加的,补脾胃。

另外一个乙肝、胬肉攀睛案,再看乙肝8年,胬肉攀睛,肢厥,食不寝,脉沉缓,舌胖大中裂,暗红无苔,不渴。所以大家看从肢厥、食不寝、脉沉和舌头的舌象去看,基本上可以判断是一个什么方法。以理中为底,但你看前面什么样?所以我为什么总结那个套路,有那个套路我们才好找出规律对吧?后面是理中,其实再后面我们看桂芍,就是我们说营卫这一块的,砂仁、紫油桂---下焦的,参灵散就是补气化瘀的,补中化瘀的,后面加一些补肾的,然后后面再看最后一行,生芪、皂刺、白芷、炮甲珠,这是干嘛? 透脓散。看整个方子的话,我们看思路,一个是他乙肝太少阴虚寒的底,再加上胬肉攀睛,我就把脓透出来,用透脓散的思路。

下面还有一个案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年,高血压10年,93年一度小中风,无后遗症,近半月耳如蝉鸣,面晦,肥胖体型,舌胖大中裂,脉微细,神情呆钝,便二三日一行,不畅。糖尿病属三阴,侧重太阴,中气虚则九窍不利,大气失运则四肢不灵,脚藓30年不愈,膝以下冷,生化之权,全在釜底之后,所以你看太师父第一药要用的是什么?大剂黄芪 500克,500克能干嘛?看书《医话医案》里面有,大气那一章, 500克黄芪可以打通全身。然后大家看后面四逆汤用的什么量?9克,为什么?它只要点火就行了,它又不是破阴寒,明白吧。后面的话,你看就是小剂量的破格,像麝香醒脑,加了五虎汤,后面还有一个续命煮散,其实就是对中风四肢不太流利的不灵活。 续命煮散在哪本书?《千金方》,太师父书里面也有写,孙真人自己也用过这个方法,五常中风四肢多凝,当时孙思邈自己中风以后也是不灵,完了就让徒弟备好这个散,日3夜1就白天吃三次,晚上吃一次,连服10日而愈,讲的就是这个事儿,所以太师父治疗中风经验就在这。 包括大家看就《医话医案》里面有,我还是整的比较全的,包括一些运动神经元的疾病,一些高血压其实都可以用,如果碰上有这种大气不运的,就加上大剂量的黄芪,时间快到我们讲快一点。

第二个点就是培元固本散加上灵芝孢子粉,我们说增强免疫的,蛤蚧、川贝、藏红花、止痉散加了四逆汤,就是我们看整体的思路,第一个温阳活血化瘀和调补肝。

这个是一点干货了,自己整理的一个思维导图,当然只有几个方剂,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一起整理。

第一个就是乌蛇荣皮汤分为几个部分了?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桃红四物汤养血润燥、活血化瘀,几条线路大家可以看到。另外就是桂枝汤通调营卫,我们说皮肤病也是在表,对吧? 还有另外一个定风丹,何首乌、白芥子滋养肝肾,乌须发,定眩晕,还有个养血驱风止痒,凉血解毒,包括太师父的经验,丹皮、紫草加石膏可以退高热,可以代替犀角之用,白鲜皮--清湿热疗死肌,乌蛇肉用法的话它有用法一般是打粉,蜜丸先吞,还要再煮,祛风通络止痉。当然还有一些加减,比如说久病的话,太师父会加什么药?狼毒3g,这个其实可以加减。

另外一个就是太师父比较出名的攻癌夺命汤,我就不细说了,到时候下来大家自己看,一个是比如说海藻甘草汤,我们这种化疗抗癌药的为主药,比如海藻、甘草、木鳖子、生半夏、雄黄,蛇舌草、蚤休、山豆根、黄药子、海蛤壳、浮海石和夏枯草,这些都是抗癌的药。 但是我们用这个方子并不是你癌症就一用到底,明白吧?其实到后面这个只是书上《医话医案》里面还有一个更全的思路,这个只是书上的。为什么?有癌症患者你也知道,整体虚局部实,就虚实我们要分清楚,最起码你要判断它中气元气这个状态能不能用这些药,因为本身这些药含量的话也伤脾胃的,万人病人吃了,人家拉肚子,中气一伤那个病人也很难救,本身补的就难,明白吧? 所以这个也是一个借鉴,我们最起码了解一下太师父用这些药的思路是什么。另外一个就是培元固本散大家下来细看了,其实很简单,最后想说的什么?还是师父提出那句话,当然也太师父也说过“八法不可废,扶阳是真理”。

小结一下今天讲的内容,第一个就是讲我们以气一元论作为学术内核,以六经作为整体的框架,最后在总结了一下太师父治疗的治法特点,俗称套路,就希望各位老师听完课以后重新再读那本《经验专辑》能够有一种不一样的体验,最后还是送上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的两句话,叫做“旧书常读出新意,俗见尽弃做雅人”,好,谢谢大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