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玺临摹:古玺的章法是古匠人主动追求的结果
我们分析古玺之美,常常从章法入手,于是就有了两种意见:1、古人有朴素的审美追求,这种美会体现在古玺的章法表现中;2、古匠人在镌刻古玺时根本没有想那么多,现在古玺中呈现出来的章法之美,是古人无意之中表现出来的,所谓的章法美只是后人总结出来的罢了。
显然,两种意见相反,那么,古玺的章法究竟是不是古人主动追求的结果呢?我们就结合我们的古玺作业第46方(共50方)说说这件事。
我们的第46方古玺作业是这方“会其仓玺”:
(会其仓玺)
释印
这是一方齐玺,玺面四字为“会其仓玺”,“会其”是战国时齐国地名,具体位置不详。这应当是一方齐国会其地官方仓库官员的官玺。
审美特征
这方玺的视觉特征是印面四个字各占一角,印面中上部形成极为突出的大空地,由此产生突出的红白对比。由于这方玺又有印边框,整体效果如同拿着一方朱文玺印盖在封泥上的效果,呈现印边与文字粘连的效果。
这是对比型章法的特例,因为由此产生的疏密对比虽对比强烈。但这种对比,究竟美还是不美呢?恐怕大家的分歧会比较大:认为它“美”的,会说它有强烈的疏密对比,有视觉冲击力;认为这“不美”的,会说它虽有对比,但全印用力分散,并无突出的视觉重点,有点“散”。
(章法特征)
审美是主观的,当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不必给出定论,但无论如何认定这方玺的章法特征,我们似乎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方玺的章法特征是镌刻这方玺印的匠人主动将四个字摆在印面四角的,因为这四个字,全部、统一被安排在印面一角,显然不是匠人偶尔巧合而达成的,它是匠人主动审美设计的结果。
一点讨论
我们常说古玺的章法特征是参差错落,但这方玺印却毫无参差错落之感,而是相对有了秩序,四字各占印面一角,
实际上,这种由朴素的、不加经营的“参差错落”转到匠心经营的“端庄整齐”的审美达成,我们可以从中国书法史找到证据:
章法的第一个阶段:甲骨文、金文阶段。这一阶段基本对应古玺的“参差错落”阶段。
(甲骨文实物)
(《大盂鼎》上的文字——局部)
(《毛公鼎》内的铭文)
不管是甲骨文,还是《大盂鼎》《毛公鼎》的铭文,这些早期书法的章法只简单排列,经营极少,观之如满天星斗,精光灿烂。
章法的第二阶段:石鼓文阶段。这一阶段基本对应秦印阶段,在天趣横流之外,规矩渐立。
(《石鼓文》实物)
(石鼓文拓片)
秦人法度森严,于是《石鼓文》开始,章法之中,又多了停匀整齐之美,但单个文字尚留古朴神韵。
第三个阶段:秦篆、汉隶阶段。这一阶段基本对应汉印阶段,章法以规整、端庄为主,印面整齐规整。
(《峄山碑》拓片)
(《曹全碑》实物——局部)
到了这个阶段,无论结体行次,在整齐之处,又多了端庄之态,行距、字距均整齐划一。这实际上是极尽人工修饰的阶段。
我们可以简单汇总理解一下:篆刻与书法发展相同,玺印章法从古玺完全不加修饰的参差错落发展到了汉印的端庄平正,这个过程中,匠人们参与并主动进行的章法设计是主要推动力,我们在古玺里看到的章法特征,大多数是古人主动追求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