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瓜斋 | 第一次通临《九成宫醴泉铭》
历史人物的评价,并非板上钉钉,一成不变。今天,习字的人都知道欧阳询,其名声可谓垂千年而不倒。但在历史上,欧阳询的地位并非一开始就那么高。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用一堆词赞美欧阳询,完了却将其楷书列入神、妙、能三品的妙品的最后位置:
隶书二十五人:张芝、钟会、蔡邕、邯郸淳、卫瓘、韦诞、荀舆、谢安、羊欣、王洽、王珉、薄绍之、萧子云、宋文帝、卫夫人、胡昭、曹喜、谢灵运、王僧虔、孔琳之、陆柬之、褚遂良、虞世南、释智永、欧阳询。
注意,唐代人说隶书,实际上指的是后世人说的楷书。这个名单,大致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意思排名不分先后。但陆柬之和褚遂良比欧阳询晚生二三十年,却排在欧阳前面,可能说明张怀瓘认为欧阳水平不及他俩。无论如何,欧字属于妙品。同样,唐人李嗣真在《书后品》里分十品论书法,将欧阳询列在第四品。宋人朱长文《续书断》以神妙能三品论书,将欧阳询列于妙品,将颜真卿列于神品。
就是说,在唐宋人看来,欧字好,但不算顶好。但晚近以来,直至今天,人们逢楷书必并称欧颜、欧褚、欧虞、欧虞褚薛、欧颜柳赵。不管怎么个并列法,都少不了欧。这说明,欧体在楷书领域成了钉子户,人人皆知。其中原因,比较复杂。有一点,我觉得跟印刷术起来后,雕版家采欧字入版,有很大关系。欧字被采入版刻,真的是因它书法水平盖世无双吗?显然不是。欧字入版刻,跟它容易奏刀,有很大关系。褚遂良那种字,要让刻工刻,相同的篇幅,是要花费数倍气力的,鬼个愿意刻?这个问题,可以展开说很久,今天按住不表。
欧字既入版刻,天下读书人自孩童时识字起,眼睛接触到的就是欧体,所以欧体无人不晓,也就不奇怪了。颜体柳体,也是这个路数。他们都靠印刷术给自己打了绝好的广告。当然,前提是欧颜柳的字要够好。到今天,小学生拿起字帖,就是田某体,所以田体无人不晓,也就不奇怪了;奇怪的是,田体并不够好,甚至不好。这是古今之异。
那么,欧体的优点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也可以谈很多。简言之,欧体于结体上险绝的特征,最是其别人所不能到处。但这个特点,也为后人诟病。比如苏轼说:“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意思欧阳询的字丑,跟他人丑是配合的。丑是因为“劲险刻厉”,说的就是结体上过分的险,或者还有笔法上的不够圆通。批评其笔法的,比如米芾说“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他的预测虽然错了,但他说的有道理。一笔书,就是笔法上不像智永那样八面具备、灵活圆转。清代梁巘在肯定了欧字劲健的同时,也指出学欧体易流于板滞、少韵等。
鉴于此,我们在临习欧体的时候,应该避免缺点,发扬优点。具体怎么做呢?就是保留其结体的特征,而在用笔上,要灵活,不能照着石碑刻画。碑上的欧字,写到纸上,一定要找那个书写感。描头画足,实则是今天临欧体字的人的一大通病。这个病,其实从清代就开始了,也许开始得更早。清人姚孟起临的《九成宫》,几可乱真,但怎么也无法感动我。
下面不揣冒昧,放上来我临的《九成宫》。欧体字,我以前没怎么写过,就算临《九成宫》,可能也就临了开始几页。这次因为教学,第一次通临了一遍。笔法上,我都是遵循写字的规律,横画收笔、钩画、捺画,都是一笔写就,绝无描摹刻画。结体上,因为运笔较快,有时未能很好把握其结体特征,以后再临时,当加强。临碑,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取其结体之优长,而于笔法上运以己意。这个己意,可以是自己理解的碑字的笔法,也可以是写字运笔的一般原理。历来会学的人,大概都是这么做的。
全貌:
局部图:
跟原帖对比图:
最后,瓜瓜斋秋冬季网课,将于9月18-20日陆续开课,在18日之前,一直接受报名。想要报名的朋友,请扫码进群,非诚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