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只傍清水不染尘

倪瓒(1301~1374)

元代画家、诗人。倪瓒博学好古,家雄于财,四方名士日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家财给亲故,未几兵兴,逃渔舟以免。入明,黄冠野服,混迹编氓。工诗画,画山水意境幽深。有《清閟阁集》,与黄公望、王蒙、吴镇为元季四家。

今人热衷于调侃倪瓒的洁癖,其实,他的小楷,尤其是画作题跋上的小楷,用笔迥异于时人,结字自是多有奇趣,意境高古而潇逸。
值得注意的是,倪瓒这一路用笔之法,不同于现在普遍流行的《灵飞经》。
你注意到了吗?仔细研读,揣摩倪瓒的用笔、笔势,是不是与你平常所了解的不同?是不是慢慢觉得,真的很酷?!
|题容膝斋图|
释文:
屋角春风多杏花,小斋容膝度年华。
金梭跃水池鱼戏,彩凤栖林涧竹斜。
斖斖清谈霏玉屑,萧萧白发岸乌纱。
而今不二韩康价,市上悬壶未足夸。
甲寅三月四日檗轩翁复携此图来索谬诗,
赠寄仁仲医师,且锡山,予之故乡也,
容膝斋则仁中燕居之所,他日将归故乡,
登斯斋,持卮酒,展斯图,为仁中寿,
当遂吾志也,云林子识。
|题安处斋图|
他的书法作为在野的高人韵士,参禅学道,浪迹天涯 ,以一注冰雪之韵,写出了他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徐渭云:“瓒书从隶入,辄在钟繇《荐季直表》中夺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 倪瓒真正做到了既“隐”且“逸”,其书既遒劲、精美,又率意、简逸,无怪乎后人多称其为“倪高士”。文征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赞美过他的书法。文征明评曰:“倪先生人品高轶,其翰札奕奕有晋宋风气 。”董其昌评曰:“古淡天真,米痴(即米芾)后一人而已。”倪瓒与格守帖学的书法比较,完全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不免遭人非议。如项穆指责倪瓒“下笔之际,苦涩寒酸。纵加以老彭之年,终无佳境也”。
聊聊倪瓒的怪癖、性格和画
在中国艺术史上,画得好的不少,但在性格和癖好方面都让人眼前一亮的画家,可能只有倪瓒。
艺术上,他是“元四家”之一,作品重笔墨意趣,将凄清冷寂、萧条淡泊的画风发挥到了顶峰,影响极其深远;交友上,他高傲孤寂,有苛刻的标准;他还有重度洁癖,几乎所有关于他的记载,都曾提到这一点。

《江渚风林图》 倪瓒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倪瓒的洁癖到底有多重,看完几个事例就明白了——
首先是那非同一般的厕所,建造时,他不仅用料讲究,构造还十分独特:那是一座空中楼阁,用香木搭建而成,高楼下是一个向上敞口的木格子,里面装满鹅毛。每当倪瓒需要如厕时,都得先爬到高楼上,谓之“凡便下,则鹅毛起覆之,不闻有秽气也”...
朋友来访,与其品茗,待仆人打回泉水来,倪瓒吩咐道:提在身前的那桶水,拿来泡茶,后面的那桶拿去洗脚。朋友不解,追问原因。他说,前桶的水干净,所以用来泡茶,后面的水,怕是已被仆人的屁污染了,所以得拿去洗脚...
倪瓒每天都会安排仆人对庭院清理多遍,对重度洁癖者来说,这似乎可以理解,但每次还要将院中的梧桐树洗刷多遍就不好理解了...长此以往,梧桐树死了好几棵,甚至成了标本。不过,倪瓒乐此不疲,还专门画过《洗桐图》,写过《洗桐诗》。
现在看来,有没有觉得自己遇到的洁癖都是假的?

《容膝斋图》 倪瓒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年轻时,家境殷实,画画只是消遣和爱好,所以遇见志趣相投的人,赠画是常有的事,但对他眼中的“俗人”,则是重金不卖。
元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张士信曾派人送重礼给倪瓒,请他作画,心高气傲的倪瓒觉得受到了侮辱,大怒,说“我不是你们王府的画师!”然后撕绢退钱。张士信怀恨在心,一天在湖边相遇,便差人打了他。奇怪的是,张士信无论用什么招式,倪瓒自始至终都是一声不吭,张士信未得到他的求饶,只好作罢。后来旁人问倪瓒原因,他说,“我一张口便俗了”...
如果这是倪瓒对“俗人”的不屑,那他对朋友的标准就更高了。一次客人来访,开始时气氛平和,后来倪瓒见其“言貌粗率”,突然大怒,直接给了对方大耳光,双方不欢而散。
与他断交的,还有宋代皇室后裔赵行恕。倪瓒因其远道而来,特意拿出亲制的清泉白石茶招待,没想到赵行恕太过耿直,当场给这款茶一个差评,倪瓒驳斥道,“吾以子为王孙,故出此品,乃略不知风味,真俗物也”。随后,二人悍然绝交。

《渔庄秋霁图》 倪瓒 上海博物馆藏

这些都是关于倪瓒的趣事,并不是他成为“元四家”的基石,使他名留至今的当然还是那些高逸的山水画。
实际上,看他的画,大致就可以了解这个人——
在人生的后 20 年,倪瓒一直泛游太湖,他面对如此的优美景致,内心并没有太多波动,清净至极。无论是近处的枯树,还是远处的山峦,他都只用极少的笔墨,有些时候,甚至连一颗红色的印都不钤(多数印章都是后人所印),但却勾勒出了一位世外高人的遁世脱俗之感。
《渔庄秋霁图》被认为是倪瓒的代表作,典型的“一水两岸”式构图,全画分近、中、远三景,近处是小小的土坡,上有 6 株高低不一的树,隔岸是两道山丘,中景为一片湖光,但倪瓒一笔未画,这也许正是他的用意所在——水无波纹,一片空明。

《秋亭嘉树图》 倪瓒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他的画,在元代并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但在知识界却享有很高的声誉。
倪瓒与黄公望是相差 32 岁的忘年交,黄公望用 4 年时间完成了经典的《富春山居图》,而在 80 岁高龄时,他用 5 年时间为倪瓒画了一幅《江山揽胜图》,可见他对倪瓒的喜爱。

《谿山图》 倪瓒 上海博物馆藏

1363 年,倪瓒之妻蒋氏病逝,外加长子早逝、次子不孝,62 岁的他内心极其苦闷,于两年后完成的《谿山图》比以往更加萧瑟空灵,那几棵枯树虽没有多少生机,却依然挺拔。
朱元璋建立明朝时,他 67 岁,鉴于其声望,朱元璋意图召他进京供职,倪瓒坚辞不赴,作诗云:“只傍清水不染尘”。

《紫芝山房图》 倪瓒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的才情还不止于此,苏州著名古典园林狮子林也是在他的参与下最终完成造园,他不仅题诗作画,还绘有《狮子林图》一画。那年,倪瓒 73 岁(一年后病逝)。
至明代中期,倪瓒的画已被世人奉为至宝,富贵人家以有其画为幸事。后来,连印章达人乾隆都说:“元四大家,独云林格韵尤超。(倪瓒号云林)”
观倪瓒的画,可以感受到一种荒寒古寂、自然平淡的力量,这种力量不同于范宽,也不同于黄公望,它亲切感人,没有任何压迫感。

整理编缉_雪梨减

(0)

相关推荐

  • 讲堂|倪瓒他孤僻?错了,他只是洁癖、清高孤傲!

    倪瓒 安处斋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许多人认为他孤僻,看他的山水,静得出奇的变态.在元末明初,战乱的环境中,多少人奔波在动荡的社会中,他凭什么能守住心中的平静? 今天,渔公子和大家一起说说倪瓒的故 ...

  • 倪云林——只傍清水不染尘

    自汪士慎的梅英雪瓣起,逆时光之流而上,遇倪云林.云林的世界,已落尽繁花,只余秋之澄明,冬之净静.远山.疏木.寒亭.弱水,没有花痕月影,没有鸟声人迹,甚至连可渡向未知的扁舟也没有,他已断绝了声色和去向. ...

  • 顾盼只清纯,眸间不染尘丨丨华美三月众友唱和

    菩萨蛮&柳芽 蝴蝶庄生老师原玉: 菩萨蛮·柳芽 琼枝初嵌瑶池碧.大千谁种晶莹粒. 翠捻玉搔头.凌波照影柔. 莫教飞絮老.堪惜依依好. 顾盼只清纯.眸间不染尘. 琼影 步韵和庄生老师 迎来新雨寒 ...

  • 煮粽子时,只加清水可不行,多加这2样,粽子软糯香甜不夹生

    刷新翻看我关注搜索出行政策煮粽子时,只加清水可不行,多加这2样,粽子软糯香甜不夹生 宇杰快讯关注2021-04-07 10:10转眼间,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马上就到了,我们这里端午节可热闹了,不仅要包 ...

  • 水不洗水,尘不染尘(深度好文)

    忽而生在世,忽而死期至,可怜无端世上走一遭. 从生到死有多远?只在呼吸之间.最后谁都要两手空空地走,人生苦短,何必自寻烦恼,折磨自已.人生能有多复杂,是谁乱了红尘,是谁搁浅了幸福,人生当是越简单越快乐 ...

  • 青花瓷:食尽烟火不染尘

    艺术之道,让人生更美! -- 艺术道 -- 青花瓷 张晓红;王华 - 筝笛不了情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 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有来太极生. -- 清代·龚轼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 用含氧化 ...

  • 秋水文章不染尘

    作者:子墨 秋水长天里,踏秋风,看秋水,风吹涟漪,浸润心情,从都市到山野,从山野入自然,秋水澹澹,可平分秋色.  秋水安静,云落入水中,天水相融之际,有风落下,清波顿生涟漪,粼粼闪光:有叶落下,似一叶 ...

  • 【北梦南缘】第201期,同题:冬云“愿伴梅花老;高低不染尘”

    冬云 作者:北梦南缘文学社成员 北梦南缘文学社编制 顾   问:石均 邱明江 朱正樵 社   长:柯有旺 副社长:刘玉恒 雪之英 总   编:雪之英 管   理:陈永龙 杜鲜果 李洪起 作   者:北 ...

  • 【榜上诗家】陈显滨||今古情同理,清风不染尘。

    文学家园 诗词美刊 榜 上 诗 家 诗家简介 陈显滨,男,1968年生人.诗词爱好者,祖籍山东,现居冰城. 佳作欣赏 夜归逢雨图 之一 天如湖色荡涟漪,伞若荷花我似鱼. 街上顿时飘雨瀑,回廊持久溅疏稀 ...

  • 煮玉米时,只放清水是错的多加2样东西,玉米软糯香甜,收藏了

    在日常生活中,玉米是常见的食材之一,很多人在吃早餐的时候去便利店买两根玉米吃,或者自己在家里煮带到公司慢慢吃.在五六月份,玉米刚好新鲜上市,这时候的玉米吃起来特别香嫩,里面含有丰富的玉米汁,最适合用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