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钩沉:关东军高炮阵地和军马场】
沿南十三路向西走,行至南十三路桥便可见俗称臭水沟的奖工明渠,后更名为卫工明渠。在其西侧的广袤区域,历史上曾是日本关东军的军马养殖场,后辟为铁西苗圃,1956年2月17日改建为劳动公园。
沿明渠右转向北行至南十路,左转向西行300米便可来到关东军高炮阵地,从此处到南五路均为关东军高炮阵地和军马场的马料场。
在这一区域的日本关东军高炮队最初为日本第二方面军高射炮第12联队所属,后调离。1944年为日本第三方面军高射炮第22联队所属接防。
——下图红圈是用现行地图标注的当年关东军高炮阵地和军马场的马料场大致区域。
日本关东军在铁西区布置高射炮阵地,主要是拱卫于洪屯机场(今于洪机场)、奉西机场(后为铁西滑翔机场)和工业企业。1944年12月7日,美军轰炸奉天(今沈阳)后,奉天开始举办防空演习。在奉天国际运动场(后为沈阳市人民体育广场)、南市场、城里四平街吉顺房(今中街第二百货)楼顶等空地,由伪满洲国军第五高射炮队,第一高角炮队实施。
——下图为八八式105高射炮
——下图为八八式75高射炮
——下图为九八式20高射机关炮
——下图为八八式野战高射炮
——下图为八八式野山加瞬发引信管包装铁盒空盒,十个装。
——下图为八八式大炮用的铜炮头,昭和九年出厂的产品。
——下图为《东京朝日新闻 》曾经刊登的照片,当年关东军在高炮阵地做训练。
我们回头向东望,在明渠东岸的那片空地在1950年代建成了一处风格别致的建筑,即沈阳市工人文化宫。沈阳市工人文化宫位于今铁西区南九中路51号。建筑主入口楼体呈凹字型,上部女儿墙凸起雕刻为旗帜形状,檐口装饰花纹丰富,主体三层,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7万平方米。主楼有观众席1400个,由于放映电影和各种文艺演出。还设有舞厅、图书馆、科技教育馆、展览馆、文艺观、游艺馆等。
而关东军高炮阵地和军马场的马料场这一区域,今天则属于马庄街道,今天的马庄街与马壮街道正是缘于马而得名。
资料链接:
关东军军马场与满洲牧场寻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除了在今和平区的西塔、南八、南十马路以及皇姑塔湾等地区设立兵营、仓库外,在铁西区的马壮地区也设有兵营和高炮阵地,同时在马壮地区建立军马场、牛奶房,在重工地区设立了军马场的兵营、马料库和马厩等,隶属于洪屯(当时称于洪屯)飞机场管辖。
——下图为关东军进行立姿射击训练。
马壮地区原是于洪屯管辖的农村地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在此地农田建筑了一些房屋,作为日本关东军的后勤基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属于洪区第二联保。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于1949年4月建立马壮村政府,隶属铁西区永信分区。马壮街道办事处、马壮街也因此以马的名称命名。
——下图为关东军在马场掩体进行射击训练。
日本对军马的喂养有严格规定,大正三年(1914年)日本陆军确定的马粮标准是每天大麦5升(5.25公斤)、干草1贯(3.5公斤)、藁草1贯。辎重部队挽马的口粮减少了1升大麦。1931年修改后的《陆军战时给与规则》对军马食料的定量与此基本相似,以每天大麦5.25公斤、干草4公斤和藁草3.5公斤为基准,大麦可以用燕麦、高梁、豆饼(5.25公斤),糙米或大豆(4.2公斤),粟、玉米、裸麦、小麦(4.73公斤),米糠(7.88公斤)、干草(15.8公斤)替代;干草可以用牧草(4公斤)、青草(16公斤)、大豆秆(10公斤)替代;藁草可以用秸秆(5.3公斤)替代。此外每匹马每天还要提供食盐40克。
日本军马不像中国当地习惯于粗食的大陆马那样富于生命力,短期作战问题还不大,一旦陷入旷日持久的大陆作战,就会大量死亡。建于这种情况,日本陆军粮秣厂开发出了用燕麦、干草、麦皮、草木灰(碳酸钾)、脱脂糖加上鱼肝油和食盐做成的砖状和饼状压缩式马粮,从日本运往大陆,作为军马饲料的补充品。此外,为了预防军马出现软骨症、食欲减退等现象,还开发出了用小麦粉、大豆粉、食盐、碳酸钾和粗糖做成的“军马营养粮”。因此,驻奉天的日本关东军在马壮地区还建有马料库。
——下图为兵营食堂在准备就餐。
——军马场的一些场景写真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