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洪式第二代传人蒋家骏老师96年演练洪式太极拳一路

1986年蒋家骏老师在广州演练洪式太极拳一路

蒋家骏先生早年受教于陈氏家传太极拳名家陈照丕公,系统学习了陈式太极拳的七个套路——一路(又名十三式)至五路(又名五套捶)、长拳108式一路、炮锤一路,及刀、枪、剑、棍各种器械。于1964年又拜入洪公门下,精心研修洪式太极拳技法,从中领悟到太极拳的精深巧妙,深入太极拳技击之正道。

本文是蒋家骏先生晚年给弟子的讲习录,今整理成文,公诸于众。因为是通过语音整理,或许会出现误差,敬请读者谅解!

还原真实太极,传承功夫精髓

---论太极拳的三步功夫(第三章)

我们谈谈第二个层次懂劲。什么是懂劲呢?王宗岳《太极拳论》上曾经这样描述过:“一羽不能加,蚊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大家看看懂劲是何等重要啊,懂劲是目的吗?不,是手段!它最终的目的是神明的阶段(条件反射),那就是散手,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散打。

懂劲这个功夫练到什么层次呢?刚才我给大家背出:一羽不能加,蚊虫不能落。这就告诉我们,懂劲就是要练习知己的功夫和知人的功夫。什么叫功夫?就是把拳架中眼、身、步、手练得统一,知道自己的协调配合,知道发挥自己的长处,这叫知己;知人是对方想干什么,想用什么方法进攻,一搭手之间,我就明白了。

所谓懂劲,要考虑时间、地点、距离、角度,否则的话无懂劲之说。懂劲的阶段,必须做到沾黏连随、不丢不顶。何谓丢,何谓顶,这个问题今天我们要讲明白,丢者,跟不上;顶者,过了。我们常常讲到丢顶,这个丢顶是不是容易练到呢?无论是在生活当中,还是在实践当中,不丢不顶都是很难很难的!有人就认为不练这些功夫直接进攻,那不更干脆吗?我今天给大家讲明白,“不丢不顶”是太极拳的钥匙。

如何不丢不顶呢?练习不丢不顶应该深刻地体会“身法”的重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我们掌握了太极拳的功夫,去掉了原有身上的僵劲和笨劲,那么说我们这个阶段是放松求活的阶段。有人说太极拳讲劲,不讲着。那是懂劲的功夫,才能谈到劲路,至于着法还是要在形上下功夫,要守规矩,明规矩,到懂劲阶段就是不拘泥规矩,所以说规矩立的好,提高就快,否则的话太极拳的功夫很难练到。

着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才能练习。我从着熟上谈明了过线则顶,不及线则丢,那么说我们在懂劲的功夫上、在推手的功夫上,对方用四分,我不能跟进,对方用刚我则用柔随,动作大,我不能用小随,随对方的身法而变动,最后达到我顺人背那才叫随。再从沾黏连随中去体会,沾黏在手,连随在步。步法、手上、身上都要有连随沾黏的味道,能粘的起,就能放的下,能随的好,就能多变,所以沾黏连随要在不丢不顶当中得来。

明白了沾黏连随,我们就能够达到懂劲,还必须明白,沾黏连随要在放松的前提下才能达到沾黏连随的效果,那么说怎样才能放松呢?这个问题有人专门发表了文章,我在我的书里面也写到了放松。放松,陈鑫先生说得对,他说放松如同春天的杨柳,风一吹,活泼泼的,很自然。大家想,春天的杨柳,柔顺,风一吹,吹多少他就动多少,不吹不动,是不是有不丢不顶之意呀(未完待续)

“洪式太极”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hongshitj)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