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新课程的教学后反思

课改成败,系于教师。此次新课程实验,不仅仅是验证课程标准和教材,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锻造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一个教师只有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在新课程实践中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课程的改革。那么教师如何成为具有自我改进意识与自我提高能力的专业人员?

专家认为,当前,最需要做的是反思教学与行动研究。而“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思、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行动研究”,是立足于教学的研究,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研究,其特点可概括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从问题出发,从教师的需要出发,这种研究并非在教学之外另外抽出时间做研究,而是留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设法解决,解决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可见,教师的“反思教学”还是“行动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把它称之为是当前新课程实施中构建校本研究制度的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因此,在当前的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关注和加强教师的“自我反思”或“反思教学”尤为显得重要。因为“教学反思”最易唤起与激发,问题的直接性最强。而进行教学后反思的总结提炼,是教师个体有效进行反思的综合表现和快捷的训练方式。所以,我们在区域的实践中,以抓“教学后反思”的总结提炼为切人点,来引导和推动中小学校的干部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自我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反思)。

一、“教学后反思”总结与提炼中表现出的偏差

第一,把“教学后反思”普遍等同于一般的教学研究论文。

第二,“反思”不是“自我反思”,是反思别人的(专家、领导、同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反思”,不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结果的审视和分析。

第三,“反思”过于简单、肤浅,是一种“假反思”,不是表现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学现象进行反思,善于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形成理性认识。临床表现为“无病呻吟”、“小题大做”、“大题小做”和“拣芝麻丢西瓜”。

第四,叙述的文字过多或过少。“过多”就是短话长说,“过少”就是“长话短说”,而不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二、“教学后反思”总结提炼中需要把握的基本要点。

第一,反思时限是“教学后”,在时段上要区别于“教学前”的前瞻性反思和“教学中”的即时性反思。

第二,反思内容是教师个体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的理性分析等。

第三,反思的起点和立足点是课堂事实。是建立在自己知晓自己教学行为的基础上,因此要有一定的事实描述,不能陡然进入。"事实是客观、真实的,不应是臆造、塑造和推断的。

第四,反思方式是基于“事实”的个体“内省”和“回顾”,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个人思考内省的过程叙述与分析。

第五,反思凸显点要突出“五记”。即记教学成功之举,记教学败笔之处,记教学机智,记学生见解,记再教设计亦即教学再设计(是指向教学的重建)。

第六,反思的文风要朴实,要有感而发:反思文字(数量)要精炼,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我们在实践中根据经验觉得叙述文字以1000~2000字为宜)

第七,要在具体的培训和指导中提供反思的参考和借鉴的样例。

教师的“自我反思”(反思教学)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后反思”是教师进行这种“自我反思”的重要组成。我们觉得对中小学干部教师“教学后反思”总结提炼的引导、指导、训练,就是学会反思,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推进新课程的继续深入实施,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只是做了初步的尝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