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
——漾濞县利用林下资源情况调查
文/苏忠伟
漾濞彝族自治县地处大理州西部,点苍山之西,全县国土面积为1957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98.4%,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设9个乡(镇),65个村委会,1个社区,2012年末人口为104172人,其中农业人9036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5066元。
县内山高坡陡箐深,最低海拔为1152米,最高海拔达4122米,呈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为9-16℃),雨量充沛(年降雨量达1000—13000mm),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水源丰富,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很适宜各种生物的生长,植物资源丰富,东面的点苍山,现已查明有2849种植物,据科技工作者估算,点苍山有6000种植物之多的可能,是云南“植物王国”、“生物多样性”之典型代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极适宜核桃的生长,享有“中国核桃之乡”的美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县山区农民大力发展核桃种植,出现了空前的栽种核桃树的高潮,全县有65个村18270户农民种植核桃,泡核桃树已增加到100万亩,产量2.8742万吨,产值达6亿元。树下形成了几十万亩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为发展中药材种植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核桃林地由于遮阴,一般不适宜种植粮食、蔬菜等大春农作物,但适宜大部分喜阴中药材(如重楼、黄精、半夏等)的生长,是种植中药材的理想土地。
为了充分合理利用山地资源,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山区农民的增收渠道,最近,我们先后到龙潭乡、富恒乡和漾江镇对合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种植中药材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调查采用开座谈会、发放问卷(发出43份、收回43份)及实地查看种药地块的形式进行。
据了解,我县中药材种植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产队时期,八十年代末,由县扶贫办、县科委(现科技局)、县药检所(现药监局)扶持30多户农民种植云木香、大黄、杜仲、黄柏等中药材196亩,获得了成功,一九九七年县生物办成立后,又扶持过部分农户种植重楼,目前9个乡(镇)均有中药材种植,全县药材种植面积2万多亩,面积较大的乡(镇)为:富恒乡4000亩,漾江镇6405亩,龙潭乡200亩。品种主要有:木香、大黄、重楼、红花、桔梗、续断、茯苓、天麻、魔芋、半夏、鱼腥草、杜仲、黄柏。已经引种成功的本地野生药材品种有:重楼、续断、黄精、升麻、旱半夏、珠子参、龙胆草、射干、石槲、天南星、草血竭、仙鹤草、牛蒡子、水杨梅、树头菜、金银花、心叶百合等。
龙潭乡密古村村民王丛贵,在干塘子核桃林地里种植木香、断续、桔梗等中药材,收挖后,桔梗售价达80元每公斤,木香售价达16元每公斤,种植1亩木香收入达6000元(2-3年收获),比较效益远比种粮高得多,还种植一定数量的芭蕉芋,已与外地客商建立了收购、加工联系,在当地农户中起到了带动、示范作用。
富恒乡罗里密村董家中村罗茂熊,利用2000多亩核桃林地,种植牧草10余亩,养殖山羊130只,黄牛12头,2013年卖羊收入达3万元,出售羊粪收入2万元,每年可产羔羊60—80只,核桃收入达4万元(其中初果树收入1万元),走出了一条林畜有机结合、综合利用林地资源的有效路子。
漾江镇计生服务站站长刘金明,三年来种试种铁皮石槲获得成功,现在石槲已发展到3000多盆,今年已采收部分鲜品出售;平坡镇在平坡村栗子园集中连片种植石槲30亩(规划100亩),已获成功,长势良好,有望成为我县石槲种植基地。
问卷调查结果:认为种核桃能实现小康的有30份(人);认为除核桃外,还有其他可培植支柱产业的有39份,认为是养牛羊的有18份,中药材29份(重楼23份、石槲5份);普遍认为利用核桃林地能种植各种中药材,光靠个人发展一项产业,形不成规模是走不出去的;制约产业培植的关键因素是观念、技术、资金与市场。
二、存在问题与困难
1、生产规模小。我县药材种植虽已起步,但普遍存在零星分散、规模小的问题,集中连片面积达10亩以上者还不多见,规模小制约了专业化、产业化与市场销售。
2、缺乏龙头带动。在种药农户中,还未形成以大户或企业带动的格局,造成生产者市场信息不灵与产品销售的难度。
3、缺少生产计划的指导性与技术服务。由于县、乡未成立药材生产组织、服务机构,农户生产存在自发、盲目性。
4、技术落后。除鸡街、瓦厂、龙潭三乡农民对种植红花有一定技术与经验外,种植其它药材尚缺乏成熟的技术与经验,如重楼种植,技术与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
5、认识不到位,没有资金扶持。乡村干部与农民还未形成“种植药材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的共识,出现步子缓慢的局面。财政、金融部门未将种药列入扶持内容。
6、野生材资源保护差。从漾濞江边到苍山之顶,均有野生药材分布,历史上,我县曾经是野生药材资源丰富、产量高的县份之一,全县有近500种野生药材,但因长期以来的滥挖乱采,使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红大戟、穿山甲已经绝迹,天麻、防风、龙胆草、黄芩几乎绝迹,重楼也面临绝迹的危险。
三、药材市场简析与前景展望
近五年来,中药材市场价格呈现总体上涨,有八成药材出现涨价,一些品种甚至大涨的趋势。2003年我国发生了“非典”,致使防治该病的金银花、重楼价格出现大涨,金银花从30-40元每公斤涨至近年的300元每公斤,重楼从原来的10-15元每公斤涨至400-500元每公斤,本地药店(饮片)售价高达1000元每公斤。
从国际市场看,人们崇尚回归自然、防治疾病追求使用对人体无害的天然药物(中药),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的“中医药热”增加了中药消费,推动了价格上涨;从国内市场看,大量药材被提炼(提纯)出口,国人大都只能用到“药渣”,随着野生资源的日渐减少甚至枯竭,市场货源不足,供给紧张,造成药价持续上涨;另外国内药市管理混乱,假冒伪劣药材充斥市场,用硫磺熏药的现象十分普遍,野生药材真品难求,也促使药价上涨。由此可见:中药材价格上涨将是长期趋势,种植药材,特别是野生药材,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价格只会越来越高,因此种植野生药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与巨大的潜力。
四、建议
1、组建县级药材生产机构,可以农业、林业、科技部门为主,成立药材生产领导组及办公室,承担全县药材生产的规划计划、争取项目和资金、技术指导与信息服务职能,乡村也应成立相应的机构;创建中药材协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产品生产,技术培训与产品销售服务,以破解农民风散生产与市场要求规模化、专业化的矛盾与难题。
2、原则。药材生产应遵循“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技术为突破的原则,坚持“以引种野生药材为主,适当引进外地品种为辅”的思路。
3、品种选择。根据我县野生资源与自然条件及实践经验,可选种的野生药材品种有:重楼、续断、黄精、玉竹、天麻、防风、龙胆草、黄芩、旱半夏、柴胡、珠子参、金银花、鱼腥草、灯盏细辛(花)、射干、茜草、益母草、白芨、何首乌、石槲、葛根、土黄芪等;传统家种品种有:红花、木香、大黄、当归、川芎、党参、桔梗、紫苏、藿香、麦冬、天冬、菌灵芝等。重楼因投资大(据南涧县调查测算,以10年期收获计,亩投资为12万元),收入也高(每亩46万元),但种植技术难度大(种子育苗技术尚未成熟),非经济实力雄厚与技术成熟者应当慎重,以免出现风险损失;石槲(铁皮)因本地有野生资源,种植技术简单,目前鲜品价格高达1600——2000元每公斤,在找到市场的前提下,可适当发展。
4、树立战略眼光,质量第一的观念。药材生产要立足国内市场,放眼国际市场。当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创办中药饮片厂或制药厂,走精深加工而获取最大利益之路,克服我县除核桃外的农产品因规模太小而导致的“背一背不够卖,驮一驮卖不完,要一车没有了”的市场困境局面。药材是人们用于防治疾病的特殊商品,长期生长实践证明药材的价值与作用:“少了是个宝,多了是棵草”。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说:“夫药采取,不知季节,不以阴干、曝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力,卒无裨益”;民间也说:“三月茵陈四月蒿,过了五月当柴烧”。为了保证药材质量(疗效),必须按国家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生产药材,严格按生产周期与成熟时节采挖,提倡用传统农业技术,不得施用化肥和农药。根据我县野生药材与土地、人力资源等条件,以苍山西坡为主,力争用3-5年时间,将药材面积发展到10万亩,品种达50种以上,建成在州内乃至省内均有名气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年产值达5亿元以上,成为继核桃、烤烟之后的又一项富民产业。
5、强化对外宣传与招商引资,争取资金扶持。应加大对我县野生优质药材的宣传,扩大知名度,争取与外地制药厂、药商和科研院校的合作,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财政、金融部门应进行资金支持。
6、加大资源保护力度。要加大对森林资源与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力度,目前应加强对水源林的保护,严格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水源林、乱砍滥伐、毁林垦荒的违法行为。职能部门要制定《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品种目录》,根据我国动植物保护法,依法保护县内珍贵的中药材资源。
7、建立苍山西坡野生药材种源繁殖基地。将面临绝迹的野生药材进行人工引种驯化,为科研和生产提供种质资源与活标本。野生药材多生于高海拔地区,因受光照、气温、遮荫等影响,生长缓慢,实践证明:通过人工种植,由于改善了光温及水肥条件,长势较野生者好,能缩短生长期和提高产量与质量。地方政府要制定扶持和激励措施,引导个人和集体积极参与。
8、出台政策。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应尽快出台中药材生产政策。
9、将药材生产作为今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项目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年度考核内容,落实责任,对工作措施不力的干部实行行政问责。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十八届三中全会又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发展中药材生产,就是生态建设的具体项目,也是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内容之一,是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俱佳的好项目。优质药材生产必须按传统生态农业技术进行,势必减少甚至消除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对防止环境污染、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极为有利。各级干部和群众应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此项工作抓紧抓好,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