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上海“铁房子”的老照片
微信群有人上传了一张老照片,没有文字说明,也不知道在哪里,网友随意先生慧眼,认出,这是(照片后面的一幢房子)老上海著名的“铁房子”,许多人不知道“铁房子”在什么地方,是什么用途。我来讲讲“铁房子”的故事。
南京路是租界建设最早的马路,但是,早期的南京路并不完全是商业街,沿马路两侧是住宅区,大部分是弄堂房子。租界建立伊始就把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菜市场纳入规划和建设,当时,在相当于后来的南京路、广西路、九江路、贵州路相围的地块预留了一块菜市场用地,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1884年,这里建成小菜场,小菜场部分为室内市场,主要供应鱼肉及包装食品,大部分为露天菜场,称之为“九江路小菜场”。
19世纪后期,工部局拟建设租界市政厅( Shanghai City Hall),决议动用菜市场面向南京路一侧的土地,为保证菜场的营业面积,将菜场建为二层室内菜场,这个小菜场不设外墙,以铁制的栅栏作围墙,以铁铸件为构架,屋顶使用铁皮瓦楞板,实际上就是一幢几乎全部是钢铁搭起来的房子,上海独一无二,大概全国也独一无二的,于是被叫做“铁房子小菜场”,省称“铁房子”,这也是上海出现最早的室内菜场之一,名气很大。
1909年上海环球社出版《图画日报》的《上海之建筑》专栏绘有“九江路小菜场”一画,配画文说:
各国市会之区,必有多数之菜场,以应居家日用之需。断无若吾国鱼肉菜蔬之小贩,沿街设摊,踵门叫卖者。上海有租界以来,即有小菜场,聚百物于一处,以应购者,法美意良,于卫生亦大有裨益。英租界大马路议事厅后有铁制之菜场,梁柱屋顶,悉以钢铁制成。构造之精工、建筑之壮丽,为上海菜市杰出之区。场分二层,楼上售干燥物品之所,楼下为售卖鲜鱼鲜肉之所,两不相淆。有扶梯四道,曲屈以通上下;自晨之午,货物山积,人声噪杂,攘往熙来,无不各挟所得而去。向午市散,则用自来水冲洗,务使清洁。大摊月租,每月六元至八元,小摊,每月二元数角,肩挑负贩者,每月五角。有监督巡捕监视,故人虽众多,向无肇事之虞,亦地方行政应行整顿效法之一也。
“铁房子小菜场”有专人管理,定时清扫;菜场的摊位提供出租,大摊月租6-8元,小摊月租二元数角,地摊月租五角,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清末上海环球社创办《图画日报》“上海社会之现象”专栏绘有“小菜场买物之拥挤”,绘画的就是“铁房子小菜场”内景,上海是移民城市,市民来自世界各地、五湖四海,记者用各地方言描述上海小菜场喧闹的场景,挺有趣,不妨抄录部分如下:
一北京人高声曰:咱要买窝颗儿(鸡蛋),几个大钱一个。
一南京人曰:倭要买一支狎子(鸭子),要飞(肥)。
一天津人曰:哇要买大葱多儿钱一斤。
一绍兴人曰:鹤落要买甘菜(干菜)。
一宁波人曰:阿拉买咸齑(咸菜)。
一徽州人曰:阿街买居油(猪油)。
一杭州人曰:我要买豆腐奸儿(豆腐干)。
一无锡人曰:咸倪买点发芽豆。
一广东人曰:唔卖一根(一斤)油鱼(鱿鱼)。
一常熟人曰:藕俚买斤朱肉(猪肉)。
一苏州人曰:奴亚买一条唔(鱼),格两日强得势哚。
一浦东人曰:侬搭我称一斤烘干地力(风干荸荠)。
正在人声噪杂,忽一松江人大呼曰:巡捕巡捕,唔哪倒用(倒运),铜钿本贼骨头铳去拉咧,疽(追)、疽、疽。于是巡捕帮同获贼。菜场上群目注视,见捕获贼而去,一外国人曰:怕立司佛哩咕得(police very good)。
进入20世纪后,尤其是1920年代后,华侨资本的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相继建成开业,使南京路成为繁华的商业街,沿街的门面房子地价昂贵,寸土寸金,一些早期建成的市政建筑放在南京路沿街,从经济上计算很不划算,从城市格局来说,也不合时宜,于是,原来大门开设在南京路的老闸捕房,把大门改开到贵州路上,南京路一侧的大门和建筑物改建为商铺;同样,原来的“市政厅”拆除,建设为商铺,当然,“铁房子小菜场”也被拆除。若干年后,“铁房子”在上海人的记忆中慢慢地消逝。
薛理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