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入怀】朱同:《当知青时的那点事----炸鱼吃鱼》
【总第036702期】
当知青时的那点事----炸鱼吃鱼。
朱同
下乡插队到了第二个年头,商品粮和副食供应全断啦,我们已经成了地地道道吃农业粮的老农民。从生产队按头年挣的工分合下来的口粮全是带壳的,好在同学老殷被大队派在磨房做粮食加工,总不会吃带壳粮的,只是没了副食供应,肚里还是缺油水。枯井里的麻雀,稻田里的青蛙已被我们捉尽吃绝了迹,除了去偷鸡大概没什么带肉的能吃了,可这却是万万不能做的事,兔子不吃窝边草吗。幸好,胜利偷回了炸药可去炸鱼解馋。
第一炮选在了京张公路西侧老仁庄村旁的小水库,中间还隔着一个祁家堡村,距我们唐家堡村也就五里地。老仁庄水库,说是水库水面并不大,水是从地下泉眼中涌出,实际是一小片沼泽地。泉水涌出向南而流可与妫水汇合。村里借地形筑起高不足五米,长约百米的小石坝将水留住,形成的水面有足球场大小,周边水生植物和芦苇茂盛,颇有野趣。此前天热时也来此游过泳,从小石坝下水,具体水有多深不详,估计深处有个三五米,因是陌生水域,浅处又是沼泽,不去触底是明智的。此外,因是地下涌泉,一米以下深处水温明显低于水面。
当地老乡中的习俗是,已婚少妇在天热下地干活时可赤裸上身毫不忌讳左右,可敞胸露怀当众给孩子喂奶,但见不得我们知青赤身下水游泳,尽管还有裤头在身并未光腚。理由是,中午时分正是村里妇女来小石坝洗衣时间,其中还有未婚的老姑奶子们(延庆当地对未婚女孩的统称),因我们在此游泳,人家都不敢来了。尊重乡俗泳不游了,但水里有鱼是确实的,据村子孩子讲,老仁庄的人有鱼吃,他们大队每年都下网捕鱼。
按试炸药时的办法,先做了两个酒瓶炸弹。这回专门找来了几十米的引爆导线,从老乡那里借来筛粮的筛子但没说是捞鱼用,当然还有装鱼的水桶,一切具备,只待出征。
是日,能歇工的全体出洞。大凡正常人想干点出格的事,心里总不免忐忑,大伙出村没敢走大路,而是一路钻玉米地,来到了小石坝。上午老仁庄的村民自然都下地干活去了,水边无人很是寂静。大家分别准备,其实也无可准备,只是会水的脱去衣服拿着筛子准备炸响后下水捞鱼。炸弹瓶口用胶泥封好以防进水。见识过了炸药的威力,这回大伙在小石坝后趴好才将瓶子抛向20几米远的水里。电极接通,一声很大的闷响过后,一个水缸粗的水柱涌出有几米高,随后又砸向水面,不时有筷子长短的鱼翻着白肚浮上水面,白花花的真让人激动。当脱了衣服的几位正想抱着筛子冲进水里去捞鱼时,水库周边人声四起,还能听到有人喊“有人偷鱼啦!”。小水库虽有芦苇遮当,但必竟离村子太近,周边又是田地,那声炸响还是惊动了地里干活的老仁庄的村民。那年头,还要什么比吃重要,更何况那是一塘的鲜鱼,是上天恩赐给全村额外的蛋白质来源!老仁庄的村民必定是要象保卫生命一样来保卫本村的鱼。大伙一听这阵势,想想村民手中可是有家伙的(镰刀,锄头等),那里还有心下水捞鱼,还等什么?衣服都来不及穿,抱着跑吧!
等大伙钻出玉米地在京张公路旁会齐时,个个一副狼狈相。再一问,其实谁也没看见老仁庄的人。再看还抱着衣服的几位,胳臂身上被玉米叶了刮出不少红道子。真所谓做贼心虚,偷鸡不成蚀把米,鱼没能来及捞上一条,筛子还跑丢了一个。
方圆十几里只有老仁庄小水库有鱼,可被这次惊吓后,虽未出事,为免万一得不偿失,不会再去那里炸鱼了。可是,越是吃不上,心里越想。本地知青大个子突然提示,京张公路延永(延庆-永宁)岔口加油站对面有个野水塘,干麻不去那里再试一炮。大个子的提议一下把大伙从沮丧中又拉进了兴奋。对呀,这回可不用偷偷摸摸的啦。
水塘位于延永路口西北角,就在路边一排高大的杨树旁。其实大家常路过,因水面不大并未引起注意。可此时,大伙把喂饱肚中馋虫的希望全寄托在这篮球场大的水洼里,如果再炸不到鱼,真的要把大伙气得去炸火车了。
站在水边看,这里地势低,水洼应是雨水汇集而成,水面不时闪动着圆圈波纹,真应了俗话,有水就有鱼。洼水很浅,里面长满杂草,最深处估计也不会没过腰,无需会水游泳也能下水捞鱼,只等这一炮的结果了。如在老仁庄的装备一样,待大伙做好准备后,瓶弹炸响,一根水柱冲天而起,裹着洼底淤泥几乎把洼里所有的水都带到了与大杨树一般高的空中。泥水柱刚刚落回,大伙不顾溅得满身的黑水,急不可耐地端着圆筛冲进水里。
捞鱼的过程真让人愉悦,不一会洼里的鱼被打捞殆尽,估计有一千多条,足足装了小半桶,最大一条竟有食指那么长。不管实获如何,“丰收”的感觉总还是让人高兴,大伙披着滿身的泥水,扛着家什,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完回村的八里路。
接下来就是如何吃掉这数以千计的鱼了。鱼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根本无法收拾。索兴井台挑回一挑水,过两遍水洗洗,挑出看得见的脏物,一根大葱,一块生姜,一把大盐粒子,就着水捅上火开煮。煮了半晌,用大勺在桶里翻搅,竟然已找不到一条鱼,甚至连鱼骨也煮碎了,只有大半桶灰色的浓汤,不过味道滿香。正值中午收工开饭时间,女知青们看着这大半桶灰汤觉得挺恶心断不肯尝,男知青们却大碗享用这半天的劳动成果。
说真的,记忆中这竟是有生以来喝过的最鲜美的鱼汤。
【作者简介】朱同,1955年4月生于北京。曾下乡当过知青。82年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外语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外经工作,在国外工作多年。曾担任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总经理助理,08年调中地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至退休。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本期编辑:学英微 信 号:shaiwangnv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qiufengjj@163.com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