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康疗82:解读《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论》

自我康疗82:解读《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论》

历史不容假设,而现实生活中的历史问题争议,却往往是源于对历史的假设性思考。譬如,“航海术”和“造船术”是中国人的原创技术,还是欧洲人“七次下西洋”送来的新技术?究竟是先有“丝绸之路”的“东学西渐”,还是先有欧洲传教士的“西学东渐”?如此等等,都存在着价值观多元化的“学术争议”。

因此,我们不妨假设,如果没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自私自利意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肯定就不会崩溃,也就不会出现奴隶制小康社会的上层建筑。如果不出现私有制国家形态,就不会产生主权货币和商品经济的赋税制度。如果没有金钱货币工具和商品经济的赋税制度,就不会形成个人至上和金钱至上的精致利己主义惯性思维。所谓习惯成自然,在人类社会“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原本就是冰火两重天。

事实上,自从孔子“删诗书绳春秋”以后,儒家版本《尚书》就直接抹去了大同社会的上古历史。于是,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就只剩下了“仁德圣王”尧舜禹以来的“下五千年”发展史。不过,对于“上五千年”的历史演变,《史记》中也有简略追述。

据《史记》记载,在神农氏时代末期,发生了“诸侯相侵伐”的天下大乱。于是,“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经过“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结局便是“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显而易见,“神农氏尝百草教民稼穑”的神农氏,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公社联盟首领。神农氏时代末期的“天子”,则已经是被“诸侯相侵伐”架空了的“君王”。经过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的变迁,“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也就理所当然了。再到“尧舜禹之变”和“夏禹传子家天下”,奴隶制小康社会“天子分封建藩”的等级礼法制度正式建立,乃至形成私有制社会的“礼崩乐坏”天下兴亡周期律,这也都不难理解了。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当年黄帝“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应是在努力恢复道法自然以正治国的大同社会风气。然而,神农氏时代末期“君王视群众为子民”的等级意识,以及私有制商品经济的赋税制度,却已经是习惯成自然了。由此造成百姓生活贫病交加灾难重重,仅靠医疗保障和医术创新就能实现天下大治吗?这个历史问题,就是黄帝当年所面对的社会难题。

《黄帝内经》有这样一段记载: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篇)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

黄帝问岐伯:我将百姓视为自己的子女,为了养育他们而征收地租赋税。我怜悯他们因不能生产自给而产生疾病。在给他们治病时,我不想使他们遭受药物毒性和砭石的副作用伤害,只想用微针疏通经脉调节气血,使血气营养在体内平衡顺畅地循环运行。为了让这套医术流传后世,就必须制定出明文法规,以确保永远不会湮灭。这项法规还必须简明易记便于操作,才能成为医疗卫生工作的纲纪。因此,就要分出章节目录,辨明内外表里关系,概述人体五脏经脉血气循环的规律。同时,还要有配图和文字说明。现在,首先需要编著一部《针经》,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由此可见,我们今天重读《黄帝内经》,不仅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医道医术,更是为了追溯大同社会历史传承中国大道文化。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静心解读和感悟《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论》。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论》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篇)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赭(别本作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别本作尖)如釐(别本作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实),无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别本作重)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

  岐伯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

  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

  禀(为衍字),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岐伯:我将百姓视为自己的子女,为了养育他们而征收地租赋税。我怜悯他们因不能生产自给而产生疾病。在给他们治病时,我不想使他们遭受药物毒性和砭石的副作用伤害,只想用微针疏通经脉调节气血,使血气营养在体内平衡顺畅地循环运行。为了让这套医术流传后世,就必须制定出明文法规,以确保永远不会湮灭。这项法规还必须简明易记便于操作,才能成为医疗卫生工作的纲纪。因此,就要分出章节目录,辨明内外表里关系,概述人体五脏经脉血气循环的规律。同时,还要有配图和文字说明。现在,首先需要编著一部《针经》,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岐伯回答说:让我按照推理层次来讲吧。制定任何法令的纲纪,都必须符合始于一而终于九的天道常理。现在,我就首先讲讲针刺疗法的医道,运用小针的要旨,说起来容易理解却很难。庸医总是固守形体脉络穴位,只知道针刺病邪所在位置。大医则能根据患者神情气色变化,把握用针时机和快慢节奏。人的神气神乎其神玄乎其玄,就像不速之客一样随时会出入于脉穴门户。如果不明白疾病发生的机理,又怎能知道病因呢?

针刺疗法的微妙,在于准确把握用针的快慢节奏。庸医给患者治病,只懂得固守四肢关节的穴位。医生则能把握经脉穴位气机的变化,在气机活动时不能离针。经脉孔穴的气机,至清至静微妙至极。经气来时不可迎头而泻,经气去时不可追随而补。就像懂得张弓射箭之道者,绝不会随意引弓发射。如果不懂得张弓射箭之道,则会手扣扳机而错失发射时机。只有懂得气机运行的规律,精准把握针刺时机,才能够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庸医对此蒙昧不解,只能慨叹玄妙啊玄妙啊!

唯有大医才能懂得其妙。正气去时称为逆,正气来时称为顺。明白了逆顺之理,就只管以理用针无需再问。如果正气来时迎头而泻,就必然会使患者体内正气更虚。如果邪气去时追随而补,则必然会使患者体内邪气更实。运用迎随补泻针刺疗法,必须用心体察患者病症和气机变化,才能取得调和血气虚实的治疗效果。掌握了这些要义,针刺疗法的医道就尽在其中了。

  用针刺疗法给患者治病,正气虚则补,邪气满则泄,泻法。有郁积结块就必须消散,邪气过盛就必须折损。《大要》有言:“慢进针快出针是为补虚,快进针慢出针是为泄实。虚则实,实则虚,若有若无,必须审察气有余或不足的先后。若存若亡,只为补虚与泄实,似有所得似有所失。”

  补虚泄实的要旨,就在于九种针具各有不同的妙用。补虚泄实,就是用针刺调节。所谓泻法,就是要很快地将针刺入,得气后摇大针孔转而出针,使邪气随针排出。要缓慢出针按闭针孔,否则会使邪气蕴积于内,血气就不能疏散,邪气也不能排出。

所谓补法,就是要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缓慢轻微进针,仿佛若无其事一般。行针导气时,就像蚊子叮咬一样似有似无。留针或出针时,更要像蚊子已经悄然飞去,又好像仍旧停留未去一样轻妙。得气后要急速出针,就像离弦之箭一样迅疾。右手拔针,左手按闭针孔,使经气留住。针孔已经封闭,中气就充实了。如果皮下有淤血,就必须快速针刺排出。

  持针之道,贵在握针坚实有力。要对准穴位直刺,不要使针左右偏斜。要聚精会神明察秋毫,注意观察患者神色变化。要仔细审察患者血脉,绝不可误刺误伤。开始进针时,一定要注视患者眉目间的神态,必须遵循取血于营取气于卫阴阳平衡的原则。全心全意不可分心走神,一丝不苟地关注针刺效果。患者的血脉,纵横分别在腧穴周围,只有脉管显得突出。用手触摸时,就会感觉到很坚实。

  九种针具的名称,根据各自的不同形状命名。第一种称为镵针,长一寸六分。第二种称为员针,长一寸六分。第三种称为鍉针,长三寸半。第四种称为锋针,长一寸六分。第五种称为铍针,长四寸,宽二分半。第六种称为利针,长一寸六分。第七种称为毫针,长三寸六分。第八种称为长针,长七寸。第九种称为大针,长四寸。

所谓镵针,形状为针头大尖端锐利,适于浅刺皮肤以泻火热阳气。

所谓员针,针尖如卵形,适于磨擦分肉之间,既不会损伤肌肉,又能够疏泄分肉间的邪气。

所谓鍉针,针尖像黍粟一样圆滑锐利,适于按压经脉导引经气,切勿深陷阻碍经气运行。

所谓锋针,形状为三面有刃,适用于发散长期瘀滞的痼疾邪气。

所谓铍针,针尖锐利如剑锋,适用于刺痈排脓。

所谓员利针,针尖如毫毛,既圆滑又锐利,针体中部略粗,适用于疏泄急性病的戾气。

所谓毫针,针尖形状就如蚊子的尖嘴,适用于针刺治疗痹症疼痛。必须平心静气徐缓地刺入皮肉,留针时间稍微长一些,以补养护患者的正气。

所谓长针,针尖锐利,针体薄长,适用于治疗顽固的痹症。

所谓大针,针尖稍圆,针体就像竹竿一样挺直,适用于疏泄关节积水。

九针的形制功用,这里就全部介绍完了。

  人体血气就运行在经脉中,阳热邪气会出现在身体上部,阴浊需求会出现在身体中部,清冷寒湿邪气会出现在身体下部。因此,如果针头陷入经脉,就会使邪气溢出。如果针头陷入中部足阳明胃脏经脉,就会使浊气溢出。如果针头陷入经脉太深,必然会导引邪气入里,使患者病情加重。

古人曾说,皮肉筋脉各有穴位,病邪也各有适宜的部位。必须根据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针刺疗法。不能实症用补法,也不能虚症用泻法。否则,就会造成“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医疗事故,这被称为病上加病,反而加重患者的病情。

如果误泻了五脏经脉的经气,就会导致患者死亡。如果误泻了三个内脏经脉的经气,就使病人形体衰败难以恢复。误泻阴经使脏气耗竭,就会导致患者死亡。误泻阳经使脏气耗竭,则会使患者发狂。误用针刺疗法对人体造成的各种危害,这里就全部都说明了。

如果发现进针后没有得气的感觉,就说明经气未至。这时,就应当静候等待,不要问时间长短,直至经气到来。如果经气已去,就不可继续针刺和留针了。九针各有适宜的功用,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才能取得预期的功效。针刺疗法的要领,就在于只有达到气至时才会有效。检验治疗效果,就像风吹云散看到了明朗的青天一样。

针刺之道,这里就讲述完毕了。

  黄帝说:请先生再给我讲讲五脏六腑的经气穴位。

  岐伯回答说:人体五脏经脉,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总共有五五二十五个腧穴。六腑经脉,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个腧穴,总共有六六三十六个腧穴。人体五脏六腑,共有十二条经脉。每条经脉各有一条络脉,加上任脉之络脉和督脉之络脉及脾脉之大络,人体总共有十五条络脉。十二条经脉加上十五条络脉,共有二十七条经络血气循环周行全身。经气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这二十七条经络血气循环运行,就流注于五脏六腑的腧穴。

  人体经络交合的节点,共有三百六十五个交会处。知其要旨者,一句话就可以讲明白。否则,就会漫无头绪。这里所说的节点,就是五志神气游行出入的交合处,而不是指皮肉筋骨的关节。

  在针刺治疗时,通过观察患者的气色和眼神变化,就可以知道血气的消散与恢复。系统分析综合判断患者病情,细听其动静声响,就可以确定邪气与正气的虚实。然后,再用右手主推而进针,左手辅助防护孔穴。直至针下得气时,就可以出针了。

  在用针之前,必须先给患者诊脉,掌握其经气强弱情况,然后才可以进行针刺治疗。如果患者五脏经气已经内绝,却继续在外用针反补,就会造成加重病情的重竭。重竭必死,患者死时也会很安静。这是因为医者错用针刺疗法,扰乱了患者的经气,误泻了腋下和胸前脏气所出的腧穴。如果五脏经气已绝于外,却继续用针反补内气,就会阴阳不合的逆厥。逆厥必死,患者死时会很烦躁。这是因为医者误刺了患者四肢末端穴位,致使其阳气衰竭而亡。

  误用针刺疗法的危害在于,泻实时已刺中病邪却仍然不出针,就会造成患者精气外泄。刺中了病邪就立即出针,并且按闭针孔,则造成血气内滞。如果出针太迟导致精气外泄,不仅会加重患者病情,而且会使其形体衰败。如果出针太快导致血气内滞,就会产生痈疡病变。

  人体五脏有六腑相应,六腑有十二原穴相应,十二原穴出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部位,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部位的原穴主治五脏病变。因此,治疗五脏疾病,就应取十二原穴。十二原穴,是五脏禀受三百六十五节点气味的部位。五脏发生病变,就会反应在十二原穴。十二原穴各有内脏经气所出,只有察明各原穴的属性,仔细观察其反应,就可以确定五脏的病情。

心脏和肺脏位于胸膈以上,属于人体的阳位。肺脏是人体阳位的阴脏,称为阳中之少阴,其原穴出于太渊左右二穴。心脏是人体阳位的阳脏,称为阳中之太阳,其原穴出于大陵左右二穴。肝脏、脾脏和肾脏位于胸膈以下,属于人体的阴位。肝脏是人体阴位的阳脏,称为阴中之少阳,其原穴出于太冲左右二穴。脾脏是人体阴位的阴脏,称为阴中之至阴,其原穴出于太白左右二穴。肾脏是人体阴位的阴脏,称为阴中之太阴,其原穴出于太溪左右二穴。

在胸腹部脏器附近,还有膏和肓的两个原穴。膏的原穴出于鸠尾,肓的原穴出于脖胦气海。任督二脉,各只有一原穴。

上述十二原穴,是人体经气运行的交会点,主治五脏六腑的各种疾病。

  如果治疗腹胀疾病,应取胃、胆、膀胱的足三阳经穴位。治疗飧泄疾病,则应取脾、肝、肾的足三阴经穴位。

  现在有人发生了五脏病变,或如有刺在身,或如身体被污染,或如身体被捆绑,或如身体被封闭窒息。然而,即便是有刺在身已经很久,还是可以拔出来。身体被污染很久,还是可以洗干净。身体被捆绑很久,还是可以解开。身体被封闭窒息很久,还是可以获得解放。有人却认为,久病痼疾不能治愈。这种观点,肯定站不住脚。善于用针者,治病就像拔刺、涤污、松绑、解除封闭一样。患者虽然生病日久,也都可以得到治愈。认为久病不可治愈者,则是因为没有掌握医道医术。

  针刺治疗各种热症,适宜采用浅刺法,手法必须轻快敏捷,就像用手试探沸水一样轻盈。针刺治疗寒性和肢体清冷病症,适宜采用深刺留针法,静候气至。就像恋家不愿出行一样,踌躇不前。

如果遇到阴有阳疾的患者,就应取其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进行治疗,正确用针不可松懈,直到气至方可停针。如果邪气不退,则应持续治疗。如果病邪出现在人体上部的内脏,就应取其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穴进行治疗。如果病邪出现在人体上部的腑脏,则应取其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进行治疗。

解读启示

究竟是先有中国人的农历“干支纪年法”,还是先有罗马教皇的阳历“公元纪年法”?这个问题,应该是人类社会“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常识性问题。可以肯定的是,早在“神农氏尝百草教民稼穑”的上古时代,中国就已有了农历“干支纪年法”的“二十四节气”。直到今天,这个农业生态文明的历法,还在指导着“民以食为天”的生产活动和人们的养生保健。“西学东渐”的阳历“公元纪年法”,则根本没有这些“天人合一”的大道文化内涵。

显然,如果不辩阴阳不分昼夜黑白,就不会有时辰概念。如果不知天道四时节令的气候变化,就不会有历史概念。如果不知地理五行风水流转,也就不会有方位空间概念。如果没有时空概念和历史概念,就必然会固守静态的封闭僵化思维。

中国人都知道“郑人买履”的故事,也都会嘲笑郑人的呆板迂腐。人们当初制造标尺工具,目的就是为了度量物体的长短大小。现在已经知道了物体的长短大小,还非要再用标尺验证,这就是“工具崇拜”和“独尊法术”的舍本求末思维错乱。就像人们当初发明了使人身心快乐健康的“药”,后来却忘记了调治身心健康的目的,而只是在发展创新“乐器”和“乐曲”的表演艺术,这同样是“工具崇拜”和“独尊法术”的舍本求末思维错乱。

斗转星移,循环往复。自从“鸦片贸易战争”以来,“西风压倒东风”的百年忧患,就使中国人重新奏响了“梦回汉唐”的民族复兴进行曲。千年一叹,华夏正声,汉唐遗音,却依然是“长安古乐”的八音和鸣。正本清源,只有穿越“上下五千年”时空,我们才能找到中国大道文化的根脉。象形会意的中国文字,正是起源于“华胥古国”的“伏羲氏教民推演易八卦”。直到演变为后来的甲骨文和隶书,“乐”与“药”原本就是通假字。

从中国人思想交流的文字工具演变来看,“乐”的繁体字“楽”,再加草字头便是繁体字“薬”,也就是“乐字上盖草即为药”。《说文解字》认为,乐为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从木,玉角切。《乐记》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音下》云:“宫商角徵羽,声也。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

乐指乐器,如《韩非子·解老》所言:“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乐通“疗”,如《诗经·陈风·衡门》所言:“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再来看药,《说文解字》认为,“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药的繁体字“薬”从艸从乐,本义为治病的草药,一般是植物,故从艸。会意为解除疾病、恢复快乐,泛指有益人们身心健康的精神食粮,如药石之言、金玉良言和苦口良言等。作为治疗疾病的药物,则是“药有三分毒”。

按照“天人合一”大道文化的“阴阳五行说”来讲,人体五脏十二经脉,对应着宫商角徵羽五声十二律。金石土木丝竹匏革“八音”,也对应着金木水火土五行。“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这种“调治神气”的“音乐心理康疗法”,在大道文化经典《黄帝内经》中也有明确阐述。

所谓“乐由心生”,从“伏羲氏教民推演易八卦”,再到“神农氏尝百草教民稼穑”,直到黄帝“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中国人的养生保健本来就是“乐药合一”。至于“乐药分离”,则是“尧舜禹之变”以后的事。特别是从“夏禹传子家天下”以来,“乐”就变成了君臣父子等级礼法教化的工具。此前养生保健“调治神气”的“乐疗”,则逐渐分化成了针灸推拿手术和药物治疗的医术。

当然,“西学东渐”的西洋音乐艺术,原本就与人体五脏十二经脉无关,也没有“八音和鸣”的心理康疗作用。西方科学主义“市场神教”的西医西药,同样没有中国医术制服新冠瘟疫狂魔的神奇功效。

所谓有无相生阴阳易变,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是人类主观意识能动性的自我创造。如果要论历史最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伏羲氏教民推演易八卦”的大道文化“阴阳五行说”,中国农历“干支纪年法”的“二十四节气”,中国大道医术和民族音乐相结合的“音乐心理康疗法”等等,都应该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华夏正声,汉唐遗音,文以载道,艺以传道,术以弘道,守正创新。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早在2013年,“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长安古乐”代表性传承人李铠博士,就已经复原创新出了“中华龙族心理康复音乐治疗法”。现在,以李铠博士为院长的陕西古代音乐文化研究院工作团队,正在奋力迈向文化长征的新征程。

抚今追昔,如果忘记了大道文化根脉,就难言道路自信。如果遗失了“上下五千年”连续承传的华夏正声,也就难言文化自信。正邪相争,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这场“世界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奏曲。

为此,我们接下来的同步静心养神疗程,就是继续研修和解读大道文化经典《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