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补中益气丸(转载)
南宋年间金元混战,兵连祸结,疾病流行。广大人民处于饥饿、寒冷、劳累、忧恐、流离失所之中,既病而死者,为数甚多。当时的名医李东垣认为,其患病多因饮食失节、劳役过度而伤害脾胃所致,因而提出著名的“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之学说,并由此创制了许多大名鼎鼎的方剂,有些一直沿用至今。补中益气汤(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者。中医认为,脾胃位于中焦。故“补中”即言“补脾胃”。众所周知,西医的“脾”是一个参与免疫与造血的脏器,而中医“脾”的概念则可以认为是整个消化系统功能的代名词——“脾主运化”。 “脾”主管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将其精微物质“升清”以化生气血,故曰“脾气宜升”。脾为气血的生化之源,故“补中”就能“益气”,气足则能摄血。反之,脾气虚则“清阳不升”,气血散失,“阴火”生焉。“脾”又统帅胃的“受纳”、小肠的“泌别清浊”和大肠的“传导”,故脾运健,六腑之气皆顺降。脾虚时,既可因运化、升降失常,清浊不分,发为腹胀、腹泻或便溏;又可上因胃气上逆,发为嗳气、呃逆或纳呆;下因大肠传导乏力,发为便秘。脾虚,气血生化不足,故其舌色必淡、舌体胖嫩、舌苔薄少,脉象呈缓弱或虚大少力状态。补中益气丸(汤)所治诸证:* 脾虚而致的慢性腹泻、溏便。 特点 呈粥样便,或饭后常有欲便感,或饭后脘腹有坠胀感,疲乏思卧。* 脾虚而致的大便迟滞。 特点 大便并不干硬或燥结,只是感到无力排便。患者常兼其他脾虚见证。* 脾气虚,清阳不升而致的头痛。 特点 患者常有少气懒言,疲倦少力,或兼前述舌、脉及诸证。以此和其他原因的头痛相鉴别。* 脾气虚,气不摄血而致的月经过多、周期提前或淋漓不净。 特点 此证和肝火、血热而导致的血液妄行的鉴别要点是:热证,舌质色必红,或深红、紫红;脾虚,舌质必淡。* 气虚发热证。 特点 常为低热,可见于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的不规则发热,或某些暑季原因不明的 功能性发热而有脾虚见证者。...... 读者于此,还可类推出一些证候。要点是:必须要有脾虚,中气下陷的证及舌脉。“补中益气丸”证的配伍:* 纳呆、消化不好者,可配合香砂六君丸,或香砂养胃丸,或香砂枳术丸以理气醒胃,助运化。 * 腹泻者,可或配合香砂六君丸加强其补气健脾之力,或配合参苓白术丸以除湿、行滞、调气、和脾胃。* 气不摄血者,或头痛、失眠者,可配合归脾丸类,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气虚发热者,可配合小柴胡汤(丸),或柴胡注射液以升阳举陷,和解退热。注意: 若服后出现胃脘满闷,或“上火”证候,说明你的辨证不对,患者不是“补中益气”证;或患者胃肠有湿浊积滞,得先治标——祛湿,待厚腻苔退净后,再行治本。八味药“治气虚百病”——补中益气丸“气”与脾胃的关系先贤们用充满想象力的辩证观点指出,人之所以存在,有血有肉、能说话吃饭会哭笑,都是因为有“气”。这个气和我们呼吸的空气是不同的,是构成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精微物质,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往往称为元气。人的“气”主要从三个地方而来,由先天父母遗传来的“精气”、后天从空气中吸进来的“清气”以及通过脾胃消化吸收饮食而得的水谷之气构成。李杲在前人理论上进一步提出,脾胃对于后天元气的培养最为重要。假如脾胃虚弱,元气生化无源则易百病丛生。这个观点不仅对当时的医界同仁如饮醍醐,更给后世医家如朱丹溪、薛己、张景岳、叶天士等以巨大的影响。脾胃气虚会有哪些表现 比如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白、大便稀溏、脉虚软无力,还可能伴有气虚下陷和气虚发热的症状。气虚下陷以内脏下垂为主要特征,如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等;气虚导致的发热往往有些特点,比如手心热甚于手背,伴自汗等。符合以上综合症状的便是补中益气汤(丸)的适应证了。 八味药“治百病”补中益气丸(汤)共八味,分别是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甘草。方中黄芪甘温,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辅以党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合黄芪以益气补中;陈皮理气和胃,当归养血和营,用少量升麻、柴胡,助主药以升提下陷之阳气。诸药合用,则脾胃强健,中气充足,气陷自举。现在临床上,补中益气丸(汤)可用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诸如营养不良、贫血、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支气管炎、肺心病、低血压、白细胞减少症、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脱肛、便血、慢性胆囊炎、胃下垂、泌尿系结石、失眠、重症肌无力、眼睑下垂、月经不调、男性不育症等等。不过切勿把它当成“神药”包治百病,一定要辨证施治,确实为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之证,才可用此药治疗,每有良效。在日常生活中,也应留意顾护脾胃,饮食有节、避免情绪不佳、适度锻炼等。服用注意事项1.不适用于恶寒发热表证者,暴饮暴食、脘腹胀满实证者。2.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3.高血压患者慎服。4. 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5.本品宜空腹或饭前服为佳,亦可在进食同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