饽花搕子
(王梅成画)
胶东地区有七月七煿饽花的习俗,另外,新媳妇“回四日”(也有说“望四日”)也有分饽花的习俗。
过去,平常农村人家很少吃白面馒头,饽花更是稀罕。制作饽花要用到专门的工具——搕子,土话称为(ka)子。
搕子也有大的,平时用得多的是鱼花、寿桃花、元宝花做的馒头。遇到有喜事,还要做大鱼花、大寿桃花,还要做一些不用搕子的很大的喜饽饽和花饽饽。过年时要做一些枣饽饽、光头饽饽、生金饽饽摆供用,元宵节要做“圣虫”和面灯,也是摆供用,清明节各家各户会做各种形态的面燕子,很是精美巧妙,极得儿童们钟爱。
过节或喜事做的无论哪一种面食,都赋予了美好的象征意义,而饽花搕子因为有了更多的图案做载体,其赋予的吉祥寓意就更加丰富多彩,体现了胶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福。
饽花搕子寓意之巧妙,有意无意中,也应了七月七“巧”的涵意。一片叶子,那是在寓意“事业有成”。一个元宝花,还要在其中再装饰上鱼的图案,年年有余嘛。装着鱼的篓子,那是胶东半岛的渔民所喜爱的吧,鱼满筐篓呀。一对并蒂莲蓬,极显恩爱,又有连生贵子的寓意。还有的把荷花和莲蓬一起搬进搕子中,和气一堂。
还有鸽子,原来,鸽子象征和平的寓意不仅是西方有,中国古代也赋予了鸽子和睦的寓意。
搕子中较多见的还有蝉,一直不明白,人们为什么对蝉情有独钟,喜欢以画喻义的白石老人的国画也经常精心刻画一只鸣蝉,他到底有什么寓意?是寓意“一鸣惊人”“一飞冲天”?或是寓意“蝉联冠军”“勇攀高枝”?还是寓意周而复始的永生?看来,搕子中表现的胶东民俗文化也并不是那么浅显啊。
另外,石榴寓意多子多福,蝙蝠寓意多福,狮子寓意祥瑞,柿子寓意事事如意,猴子寓意封王封侯,马寓意马到成功,葫芦寓意福禄,甚至有一些搕子直接把“福禄寿喜”四个字刻在其中。
胶东各县市的搕子有共同点也有明显的区别,这风俗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制作搕子的技艺是怎么形成的,因为非专业人士,目前无法说清,只是查找到九零版《即墨县志》记载:留村乡(现即墨龙山街道)王家葛村王丕良于1802年针对当地民间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都要用面粉做鱼、桃、虎、元宝等吉祥食品的风俗,自己设计图案,用圆凿、弯铲刻制而成。产品曾远销上海、天津及省内各地。这一技艺于王家世代相传,同时招徒授艺。因而,刻制搕子至今在南、北葛村一带仍为主要家庭副业之一。
目前即墨葛村搕子已经列为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此描述即墨搕子制作的来源,这样说似乎也可以。但是即墨和莱阳、莱西地区的搕子图案有着明显的区别,莱阳地区的搕子的花样更多,图案的美术风格也与即墨有明显差异,据悉,莱阳、栖霞等地还曾经有过滑石搕子、淘土搕子。另外,平度的仁兆也有搕子制作的传统,目前也还有工匠在传承。整个胶东地区这些技艺的创始和传承有什么联系?胶东搕子的发源地到底在哪里?答案目前尚不得而知。
“二月二,炒糖豆,大人孩子一炕头;七月七,煿饽花,大人孩子一炕旮旯”。
农历七月七是传统节日,又称七夕节,每当此时,就会想起这首童谣,就会想起小巷中孩子们欢快的穿梭于各家各户,交换各自的图案不同的搕子,拿回家里搕饽花。煿饽花要用大锅烧火,欢快的气氛让人忘记了七月天气的炎热。
饽花煿熟了,是邻里们相互赠送的礼品,主要还是分给小孩子。而小孩子往往被饽花美丽的图案所吸引,很多天舍不得吃。
作者:王梅成,1972年出生,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