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活力和潜力在哪里?上海独角兽、潜在独角兽分布地图告诉你!
根据今年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1》,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共计251家,其中北京82家、上海44家、杭州25家、深圳20家、广州12家。另外,长城战略咨询还发布了《2021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其选择标准为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2.成立5年之内最新一轮融资的投后估值达到1亿美元或成立5年到9年内最新一轮融资的投后估值达到5亿美元;3.获得过私募投资,且尚未上市。
该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为425家,其中新晋248家。进入2021年,截止到5月31日,又新晋潜在独角兽企业70家。潜在独角兽企业的加速涌现,是中国创新经济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这425家潜在独角兽企业的分布为:北京117家、上海84家、苏州39家、杭州37家、深圳32家、广州20家,南京、成都各11家,武汉10家,合肥9家,无锡6家,青岛、宁波各5家、天津4家;北京的数量绝对领先,高出上海33家。
在2020年新晋的潜在独角兽企业中,北京65家、上海38家、苏州29家、杭州21家、深圳20家。进入2021年,截止5月31日新晋的潜在独角兽企业70家,其中北京和上海均为14家,两个城市开始平分秋色。
将2020年和2021年截止5月31日这两个时间段的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相加,上海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为98家。经查,有2家已搬迁武汉和杭州,所以,上海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为96家。
这样,上海现有独角兽企业44家,潜在独角兽企业96家,共计140家。这些企业都集中在哪些新兴领域?它们在上海是怎样分布的?对“栖息地”有哪些偏好?
一.140家企业都集中在5大新兴领域
一是在互联网为主的信息科技研发、应用方面,独角兽企业有13家,潜在独角兽企业有28家,共计41家,占140家的29.3%;二是在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方面,独角兽企业有5家,潜在独角兽企业36家,总计也是41家,占140家的29.3%;三是人工智能及智能装备方面,独角兽企业为7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7家,总计24家,占140家的17.1%;四是集成电路等硬科技方面,独角兽企业有6家,潜在独角兽企业5家,共计11家,占140家的7.9%;五是在新消费、新零售方面,独角兽企业和潜在独角兽企业各有12家,共24家,占140家的17.1%。从上述五方面的“赛道”看,均符合上海“十四五”产业需重点发展的方向。尤其是需要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资本创新推动才能实现的领域。
二.140家在本市的区域分布
其中44家独角兽企业分布在11个区,分别为:浦东12家、闵行8家、徐汇7家、杨浦4家、嘉定3家、青浦3家、静安2家、虹口2家,黄浦、长宁和宝山各1家,浦东占总量的27.3%。
96家潜在独角兽企业分布在13个区,分别为:浦东40家、徐汇15家、闵行9家、静安7家、黄浦6家、长宁5家、杨浦3家,其余青浦、宝山、虹口、嘉定、普陀各2家,松江1家。浦东占总量的41.7%。
三.140家经营地与注册地异同情况分析
从44家独角兽企业看,有31家经营地与注册地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占70.5%;其中青浦、嘉定、宝山、长宁、静安的独角兽企业办公与注册地均在本区域;黄浦(1家)、虹口(2家)注册均在外区;浦东有1/6、闵行有5/8、徐汇有2/7、杨浦有1/4注册在外区,办公在本区。
从96家潜在独角兽企业看,有61家经营地与注册地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占63.5%,低于独角兽企业两者一致70.5%的比例。其中,黄浦(6家)、静安(7家)、宝山(2家)、松江(1家)注册均在外区;注册地一半以上在外区的有虹口(1:1)、普陀(1:1)、青浦(1:1)、徐汇(7:8);注册地小于一半在外区的有杨浦(2:1)、闵行(7:2)、浦东(35:5),以浦东为例,即40家中仅有5家注册外区;办公地与注册地均在本区的有长宁(5家)和嘉定(2家)。
四.140家经营地选择在什么样的载体里?
从44家独角兽企业看,7家入驻商业综合体,17家在写字楼,20家落户在以科技园为主的各类产业园内,分别占15.9%、38.6%和45.5%;
从96家潜在独角兽企业看,18家在商业综合体内,有22家入驻写字楼,有56家选择在各类科技园、软件园、文创园中,三类分别占18.8%、22.9%和58.3%。
综上所述,选择商业综合体有25家,入驻办公楼的有39家,落户产业园区的为76家,分别占140家总数的17.86%、27.86%和54.29%。
通过以上对本市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的行业分布、区域分布、载体选择的初步分析,有哪些值得各级政府部门重视和关注的呢?
第一.建设科创中心要特别关注具有成长性的企业。
流传很久的一个故事,就是上海为什么当初没有留住马云,而是把目光盯在了跨国公司、央企总部上。北京的企业创新氛围为什么浓厚?很关键的是因为它的独角兽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高度集聚,其数量在全国城市中遥遥领先。因此,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很重要的前提是要争取成为全球的独角兽企业之都。在这方面上海与北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赶上,要靠市区两级政府共同发力才行,要花更多的精力重视对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扶持。
第二.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的分布区域在扩大。
从140家企业看,其经营地已不局限在传统的市中心,向郊区扩展的趋势明显;如44家独角兽企业已分布在11个区,其中包括青浦、闵行、嘉定、宝山和浦东的一部分;96家潜在独角兽企业更是分布到了13个区。这表明,上海绝大部分区域的综合配套已具备了这类企业培育发展的条件,关键是要顺应这种趋势,更加主动作为,为企业成长创造更加合适的环境,吸引更多企业集聚发展。
本文作者: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