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老建筑-冉庄:地道战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保定市南30公里的清苑县境内。距北京140公里,天津160公里,石家庄130公里,西北距离满城汉墓40公里,东北距华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
冉庄地道,是在与敌人斗争的战争实践中逐步完善起来的。初期的地道是单口洞,后来把两个洞口挖通,形成双口洞或多口洞。这种双口洞或多口洞虽有了一定的灵活性,但它依然只能作为临时藏身之所。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对敌斗争的需要,边战边挖边改进,终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地下防御战争体系。
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 2 米多。地道结构与地上街道基本一致。以十字街为中心,硕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
在斗争实践中,冉庄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艰苦的劳动,把地道网建设得十分完备。从用途来看,可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两种。地道内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设有路牌和油灯,还有地下兵工厂。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特征,在墙壁、地面、井壁、牲口槽、炕面、锅台、衣柜等不易发现处,巧妙的构筑了地道口,伪装的与建筑物一模一样,使敌人难以发现。
为了便于监视、射击敌人,还利用高房、地面等有利的地形地物,构筑工事多处,并与地道相通。同时,在街道、路口遍布地雷,将引线引人地道。这样,冉庄地上地下各种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立体火力交叉网。冉庄地道是一座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地方武装对敌斗争157次,给敌人以重创,为抗击日本侵略、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冉庄地道战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个典范。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面积30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区为2.26万平方米。遗址内当年对敌斗争的大部分工事、地下设施、兵工厂等保存完好,村庄也仍保留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使人如置身于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好像是电影镜头
战犯
日军宿舍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纪念馆展厅总面积960平方米,厅内珍藏着大批宝贵的地道战文物,主要有挖地道使用过的镐、铁锨、辘护和照明灯等用具,民兵集合作战使用过的铜锣、军号、牛角号,土兵工厂制作的土枪、土炮、地雷、手榴弹、子弹、烈士遗物遗诗、资料、照片、奖旗和支前使用过的纺车、织布机及抗日支前的运输工具、救护伤员的担架等。展厅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展览手段展现当年情景。
目前,地道战遗址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旧址内目前已经开始进行部分景区(点)的完善工作:马槽、锅台、水井地道口、高房工事等各种地道口和作战工事功能的恢复完善;抗日战争时期的小学、药铺、小酒馆、布庄、民俗院的真实再现等。更加让人感兴趣的是,近来在冉庄村北意外发现了野外抗日战场遗址,遗址内恢复了“大窑”景观(大窑附近曾击毙一名日军指挥官,即电影 《地道战》中“山田”的原型),野外地道1500米及野外池塘,重新布置了踏雷区、拉雷区、探雷区、抗日兵器展览等,还推出惊险刺激的模拟战场对抗训练、攀岩等活动。使游客能身临其境的体验抗日战争时期的情景,寓教于乐。
遗址东北侧有“侵华日军在冀中罪行展览馆”,开发了地道迷宫、鬼子炮楼。南侧有“张森林烈士纪念园”,有地道战创始人之一、冉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张森林所构筑的地道战雏形——冉庄第一洞。
通过大量的资料、文物、雕塑等,以及与现代展现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向游客展示了日本侵略者的残忍暴戾以及英勇、智慧的冉庄人民不畏强暴、奋起抗日的民族气概。如今,这里成了一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了解中国人民不甘屈辱的斗争史,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
吕正操工作旧址
王霞故居,地道战电影中女民兵队长林霞原型。
地道战的主要发起者张森林
电影《地道战》林霞的原型、河北冉庄地道战先驱王霞。
图片翻拍
王霞的长子李恒源,南征北战,入朝作战。
图片翻拍
王霞(左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参加河北省人代会时的情景。
图片翻拍
高传宝后人——王彦军
保定城工部旧址
到处都是抗战口号
老槐树和古钟,好像地道战中高老忠就义地就有这样的道具。
图片翻拍
图片翻拍
冉庄近年来本着方便游客的宗旨,发展了各种服务设施。地道战纪念馆开的“高家庄”抗战食堂,能让您吃上农家饭、住上农家院、看地道战露天电影……
图片翻拍
图片翻拍
图片翻拍
到这里还是要住一宿最好。住在农家院,也就是和“高家庄”抗战食堂紧紧相邻的冀中民俗大院,特色的住宿服务,可以让我们亲自体验冀中平原抗战时期的风情;如果想住宾馆,清范县城有个清苑宾馆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