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人于书,莫如观行草
这是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说,要通过书法去了解一个人,最好去欣赏他的行草书。这里为什么他只说行草书,而不说楷书、隶书、篆书呢?我们应从他们自身具备的特点去比较。
当代女书家杨道英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刘文华先生入室弟子
阜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书法网校总编兼导师
会员
中央美院三届兰亭研修生
中国书协五届高级研修生
中国国家博物馆提名收藏
篆书、隶书、楷书总的而言是属于正书的范围。他们一般都写得端庄工整,左规右矩。在古代,大凡都是在记事、刻碑等严肃的场面上运用。而行草书和它们比较就自由多了,往往适用于尺牍,或多在手卷,单条、中堂、横披这类观赏形式中出现。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它伸缩性很大,体式多变,借助于其他字体的体势来运用笔法,发挥艺术效果;草书最早产生于书写便捷,后称为纯欣赏性文字的一种字体。
在行、草书的作品中,我们看到它的字体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可肥可瘦,可斜可正;而用笔也变化多端,有快有慢,有方有圆,粗细相杂,秾纤间出;墨色乍显乍晦,浓淡相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呈现出丰富的黑白关系。
相应的讲,篆书、隶书、楷书在章法结体和用笔用墨的变化上显然是远不及行、草书的。根据这些书体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书写篆、隶、楷书一般是“法多于意”,而行、草书是“意多于法”。所以对于书写者而言,行、草书是较为适合抒发感情,表现个性的书体。
因此,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用行书来抒发自己旷达的怀抱,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集序》;颜真卿也用行书来表现自己忠贞凛冽之情,留下了万古常新的《祭侄文稿》;而张旭则“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以书狂草来发泄自己酒后的豪情;怀素则以狂继颠,他在《自叙帖》中,其浪漫豪放的性格得到充分的体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