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法求新机器轮船制造厂
原为中法求新机器轮船制造厂位于机厂路132号。占地3.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今存近代建筑厂部办公楼和红楼,大约建于20世纪20、30年代。厂部办公楼,原为法国大班办公楼,二层,砖混结构,坡屋顶,外墙为红砖清水墙。1999年9月23日以第三批优秀近代建筑公布为市建筑保护单位。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310102945180000116中法求新机器轮船制造厂旧址清半淞园路街道。
求新造船厂的前身是求新机器制造轮船厂,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朱志尧在马相伯的帮助下,筹资白银4万两,在上海南码头机厂街租用土地2.66万平方米,筹建求新机器制造轮船厂。朱自尧自任总经理,招雇工匠百余人。于光绪三十年起,承接机器修配以及桥梁、车厢等公用事业方面的工程业务。数年后,获利丰厚,由此增添设备,建设厂房,生产得到发展。
光绪三十二年开始造船,主要建造浅水快轮和小型客货船。光绪三十四年,曾为江苏省督练公所建成1艘用于太湖行驶的兵轮“靖湖”号,该轮长22.4米,纯系柚木制成,配置功率为59千瓦的双气筒引擎,航速12.7节,兵轮水下部分装有割水草刀机,专用于斩割湖中水草,以利航行。至宣统二年(1910年),工场发展到9个,职工增至500多人,还建成1座船坞。
民国3年(1914年),求新机器制造轮船厂首制成功的内燃机参加国际巴拿马赛会,获得头等奖。同年,承制了3000吨海船“美利”、“美坚”号,两船合同定价为100万两白银。工厂向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贷款购置钢材,加工建造,于民国6年初完工交船。接着又开工建造2艘5000吨级海船,其中1艘取名“安华”,于民国8年初建成交船。
求新造船厂承建“美利”、“美坚”号海船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钢铁原料奇缺,价格暴涨,工厂为建造上述两船实际亏本达50万两白银。借贷到期,无力偿还,最后被迫以大部分股份售与法商,以了债务,并于民国8年8月31日改组为中法合营,易名中法求新机器制造轮船厂(对内称法中冶金机械工程公司),在巴黎塞纳区商业登记处注册,虽名中法合营,但事实上已被法国资本所并吞。工厂由法人任经理及总工程师,雇用15名欧洲籍职员和400名中国工人,主要业务仍是修造船舶及生产柴油机。民国10~11年,为浙江省政府建造2艘炮艇;民国20~21年,为葡萄牙海军澳门基地建造排水量为1050吨的炮艇“巴梯亚”号。
抗日战争时期,中法求新机器制造轮船厂生产停滞不前。民国34年4月,日本海军部令三菱公司接管工厂。此后,该厂仅以修船及制造小型炸弹外壳为主要任务。同年8月日本投降后,法国人再度接收该厂。此时,该厂已丧失造船及造机能力,只能修船和加工一些机器零件。
1952年1月10日,华东工业部正式租赁中法求新机器制造轮船厂,改名为华东工业部求新机器厂。同年9月,拨归中央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领导,改名为求新造船厂。1954年9月,因发现原中法求新制造厂股份不清,法商隐匿国民党政府股权,中国政府按规定宣布;改租借为代管。从此,求新造船厂完全归属船舶工业局领导,结束了租借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学习国内外先进造船经验,企业深化改革,转换造船模式,实行科技兴厂,使工厂效益、质量不断提高,品种逐步更新,已形成300~600箱集装箱船系列,5000吨成品油船及化学品船系列,钢质、铝质快艇系列等多条生产线。“郑和”号航海训练舰被喻为“共和国第一舰”,总体性能在国内领先,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铝质自控水翼高速客船1995年被列入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十大科技排行榜,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1999年上海市为申请2010年世博会,世博会选址正是南浦大桥与卢浦大桥之间,也就是求新、江南二厂址,两厂区及之间的居民区都划入了搬迁范围,厂区计划搬至崇明县的长兴岛上。2002年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获得成功,该厂就正式被纳入搬迁企业范围。2006年6月,两厂区之间的居民全部搬迁完毕,船厂区域动迁正式开始。
-
(2017-10-24 18:17:27)
-
(2017-10-23 18:25:13)
-
(2017-10-22 23:09:39)
-
(2017-10-22 03:16:43)
-
(2017-10-21 15:53:09)
-
(2017-10-20 18:26:19)
-
(2017-10-19 18:40:45)
-
(2017-10-17 17:22:06)
-
(2017-10-16 17:44:58)
-
(2015-04-07 15: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