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不听你的话?这个方法教你读懂孩子
当您在指责孩子时,心里在想些什么?为什么明明是关心,话说出口却常在批评?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一座“冰山”,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潜藏在水面之下。
爸爸妈妈,您是否想过孩子看似“不听话”的行为背后是什么样的诉求?或者您是否思考过自己的“冰山”,对教育中的自己进行深入分析?其实,只要勇敢说出内心诉求,将冰山翻转,您也可以拥有高质量的亲子沟通!
普通的对话,其实只说出内心的10%,你真正想说的话藏在冰山下,被情绪、被理性压住,有时连自己也理不清。
高三成绩很差,爸爸说:“我全心全意为了你的教育,你却拿这个回报我?”
工作后,周末临时加班,老家妈妈在电话里说:“你们都不用回来看我,没关系。”
当妈妈了,你对小孩说:“宝贝快来穿衣服,再不穿,我就要生气了!”
在学校当老师,你对学生说:“你们两个给我过来,刚才是谁先动手的?马上道歉!”
但其实说话的人内心想表达的是:
.父亲对成绩感到着急,却帮不上忙。
.母亲非常想见到孩子。
.妈妈担心小孩生病感冒,影响健康。
.老师想赶快处理事情,还有两分钟就上课了。
10%的表层对话惯用负向语言掩盖真心话,让沟通变成不必要的冲突与怨怼。你一直以为,只要小孩愿意听话,只要对方愿意改,一切沟通就无碍。但你每天应对的亲子问题、家庭关系,就像打地鼠般,相同的问题,一再重演。
01
为什么我们不能好好说话?
年轻父母立志不再复制情绪勒索给孩子,也不想教出看似听话却没想法的小孩,然而当孩子表现不如预期,父母还是忍不住教训;当小孩真的不听话,父母又不开心;想要小孩做自己,又担心他们做自己会失败。
萨提亚亲密关系沟通模式认为,这是一个从“听话”到“对话”的年代。只是人们不懂得对话,父母过去应对孩子状况,惯用的是说教、指责、想要解决问题,而不想要关心孩子怎么了。一个上课无法专注的孩子,他是故意想坐不住的,还是不小心?他是怎么认识自己的?沉迷网络的孩子内心怎么想?他一直打游戏,在学校、在家庭要付出什么代价,他怎么看待这些代价?
有学者认为:“对话是教养的基础,但对话的目的,并非满足父母或师长的期待,否则就只是换个方式,让孩子听话而已。教养是真诚的互动,当人们真心对话,事情就变得简单许多。”
萨提亚的冰山交互方式,正好能帮助成长于“听话年代”的父母,先从好好倾听开始,重新学会对话的能力,而且是促进彼此理解、觉知责任的深刻对话。
02
读懂孩子的“情绪冰山”
美国心理专家萨提亚首次将个人心理咨询扩大到家庭咨询,她发展许多创新的概念来探索人的内在世界,如冰山理论、应对姿态、家庭重塑等等。
人就像一座冰山,人与人相处的行为跟话语,都只是水面上冰山的一角,水面下还有更深的姿态、感受、观点、期待、渴望等层面。而父母都有不自觉的惯用“应对姿态”,如指责、讨好、超理智跟打岔,当父母觉察自己的姿态后,才能进一步知道姿态背后的真正的渴望,探索自己的冰山。
比如,当孩子答应八点洗澡,可时间过了还在玩游戏,不同姿态的父母应对语言也大不相同:
指责型父母:“讲几遍了,都几点了还在那儿玩!”
讨好型父母:“好了,再玩一下就好啰!”
超理智父母:“要得到人家的相信,就要守信用,你要做到八点就停止玩的约定。”
打岔型父母:“好不好玩?”“玩到第几关了? 我看看。”
03
好奇具有疗愈的力量
冰山的对话,不聚焦在问题,却经常意外解决了问题,原因是大人读懂了冰山下的感受跟渴望,接纳了感受,彼此有了深刻连结。孩子的问题通常不是行为或口头上展现的,而需要大人以好奇来接纳感受,开始对话。
中学女孩小玫上学后,觉得自己没有目标,全班四十九个同学,她考四十四名,功课很差。
心理老师跟她确认是否想以“功课进步”为对话目标?她摇头说不想,“反正考得好不好以后还是要工作”。一般大人可能会在这里鼓励她,要她进步。但了解心理学的老师反而问她每天念书念多久?之后得到一个有趣的讯息:小玫不想功课好,每天却读书三小时,只是每天都在走神。
老师:“你喜欢分心吗?”
小玫:“不喜欢。”
老师:“你想要不分心吗?”
小玫:“我做不到。”
老师:“我只问你想不想,没问你做不做得到。”
小玫:“可是我就做不到啊!”
老师:“小玫,你是不是怕努力了,还是无法从四十四名进步,所以你干脆不去努力?”
小玫点头。
其实,小玫的内心想好好努力,但外在表现却是相反的“不想读书”,当她的感受跟渴望在对话中被理解觉知,她就可以接纳失败,可以给自己机会。就这样,通过小步小步前进,小玫在下一次月考出乎意外的考了二十四名,慢慢重拾自我价值。
04
深刻对话需要刻意练习
深刻对话需要“刻意练习”。心理专家提醒家长们,和孩子在进行好奇对话时有五不:“不指责、不命令、不说教、不引导到你要的答案,前三句不问‘为什么?’跟‘你觉得呢?’”,一天练习十句、有来有往的“乒乓球式”对话。
而大人得要先安顿自己,才有能力面对孩子。不然就是每天大人的冰山撞小孩的冰山,绝对是大灾难。
萨提亚模式中健康应对情绪的方法是“6A自我交互方式”:觉知、承认、允许、接受、转化、欣赏。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有情绪时,停顿下来,给自己两分钟时间,找一个小小空间,跟自己专注对话。
在亲子冲突中,家长要对自己说“我知道你难过”“我允许你难过”“你做得很好,我很欣赏你”,找到自己遗失的感觉,而且不因此泛滥渲染,反而能妥善安置情绪。
05
真正的问题是“怎么面对”
老师们在一段日常的师生对话中,也要不断觉察自己的情绪翻搅,提醒自己可以有不同选择,于是他没有像过往惯性的咄咄逼人,在心里退一步,给彼此更多缓冲。
就像以为老师感触的那样:“其实,不是我到底和孩子说了什么,而是我怎么说。”与孩子的对话仅仅五分钟,对他来说,却是好几年的缓慢成长。
有的家长在学会对话沟通之后,才觉察到自己原来是个急躁、没耐心的妈妈。每天她回家面对孩子,就不自觉催促:“在做什么?动作快!为什么在那里浪费时间!”小孩在看书,她就说快去写功课,他们写功课就叫他们去洗澡,小孩渐渐也失去专注力。
她说:“其实是我自己在一个很浮躁的情绪里,‘我为你们牺牲,我就要去勒索一点东西当作回报,’这个关系不平等,情绪落差就会很大。当我们自己不平静的时候,面对人事物都是不平静的。其实对话不是对别人,而是对自己。”
06
即使只做一点点,还是有效
深刻对话其实并不玄,因为“好奇”会引导孩子看见问题,觉察到自己如何面对问题,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有所选择。“放弃解决问题”的观点看起来是无效教养指南,但反而让孩子觉知自己的责任,并且感到被尊重、有自主。
还是担心自己做不到吗?萨提亚女士曾说过一段温暖的话:“我们相信,每个父母都在他所知所能的范围内,尽力做到最好了。”即使我们不完美、可能会犯错、可能做不到学者专家所建议的好方法,但至少我们都会尽力去做,这样就值得接纳自己,并欣赏自己了。
从今起,好好说话,不再让真爱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