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王门四句教
近期为学生授课,谈到中国传统的修养方法,举了王阳明的例子。对于王阳明,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明代著名的心学家,无论学问还是事功都是顶级的,他的传奇人生更是让人无限向往。王阳明晚年,把他一生的学问做了一个总结,最后就归结为四句话,我们称之为“王门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怎么理解这四句话?表面看来很难理解,玄之又玄,这是我们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特色。中国文化注重体验和实证,注重亲身的修证,大师们说出来的话都是自己体验的话,是悟道的话,而不是逻辑的推理和思辨。因而,要理解王门四句教,必须从体验的角度去理解。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大家一听就明白。
比如你今天早上吃了饭提着包到教室上课的路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你刚吃过饭,走在路上,心里很平静,不悲不喜,没有什么善的想法,也没有什么恶的想法,这就叫“无善无恶心之体”,就是说你的心本来就是这样一种无善无恶、不悲不喜的状态。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前边一个女同学不小心摔倒了,你肯定心里一惊,赶紧小跑两步,跑过去把她扶起来。这个时候,你的心就从刚才无善无恶的平静状态中产生了善的念头,你看到女同学摔倒之后就想帮助她,这就是你的善念发动了。扶起来之后,你仔细一看,哎呦,还有三分姿色嘞,双眼皮、大眼睛、白皮肤、红嘴唇,长得还怪好看嘞。这个时候,你刚才要帮助女同学的那个善念就消失了,突然就产生了好色的念头,想跟人家女同学产生点什么瓜葛,比如说加个微信之类的,这就是你心里边的恶念发动了。从刚才的善念到现在的恶念,这就叫“有善有恶意之动”,就是你的心意在随着外界的情况而发生变动。就在你心里产生好色念头的时候,你又转念一想,不行啊,我本来是想帮人家的,怎么还动起坏心思来了,这个时候,你心里清清楚楚的知道,要帮人家这是善的,动坏心思这是恶的,这就叫做“知善知恶是良知”,就是说,对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你心里清楚,自己知道,这就是你的良知。既然你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那这时候你就赶紧打消了自己心里边好色的念头,克制住自己的坏心思,然后把人家女同学扶到医务室包扎一下,这就叫做“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就是去掉、打消掉你心里边的恶念,然后把你心里边的善念付诸行动。这就是王门四句教,王阳明一生的学问无非就是这样四句话,你在现实生活中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涉及到心里念头的变化,王阳明的修养方法就是“为善去恶”,打消掉你心里边的恶念,然后把你心里边的善念付诸行动。
很多人讥讽王阳明是禅,单纯看“无善无恶心之体”这一句确实有禅的影子,六祖大师在开导惠明的时候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与王门四句教的第一句确实没什么差别。差别在后边,禅宗停留在“不思善,不思恶”的本来面目,由此见性成佛,善恶不落两边。而王阳明强调的则是“为善去恶是格物”,这种格物的修养功夫,追求善的价值取向才是儒家的本色,与谈空说有的佛教有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