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研究新星专访(24)| 洪以欢:中国科幻出海展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现代中国形象

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于2021年4月18日圆满落幕,本次论坛共选拔出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马来西亚理工大学等海内外的30位高校学子及青年学者进行主旨汇报发言。论坛同时受到了中国科技网、中华网、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中国作家网、中国科普作家网、中国资讯网、新华访谈网、科普中国、科创中国、深圳商报、大学生网报等权威媒体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重要反响。为进一步展现青年科幻研究新星的风采与面貌,凸显科幻研究的青春力量,论坛组委会对30位参会研究者进行了专访并集中推送,号召更多优秀青年学子加入其中。

2021

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专访

VO.24

洪以欢
洪以欢,马来西亚来华留学生,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姚建彬教授。研究方向是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关注中国科幻小说出海现象。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幻的?您如何定义“科幻”?

洪以欢:

我从高中开始接触科幻故事。我认为科幻是一种基于人类科学展开的幻想,这种文类要求科学的实质以及想象的虚幻互相包容或入侵彼此。科幻故事通过想象科学将会如何呈现未来的世界,思考人类文明与世界,乃至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具有警示性。

 科幻在您的生活和学习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洪以欢:

我的阅读兴趣广泛,对知识与生活的积极探索是我不断学习的动力。我在硕士阶段选择这方面的研究,不仅是本身的学科兴趣使然,最主要还是科幻传达着一种探索世界的冲动。科幻是充满生命力的文类,告诉我世界的边界,同时为我展现了未来的可能性,让我对生活充满期待。

 在什么机缘下开始研究科幻?与最初接触科幻相比,现在您对科幻的认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洪以欢:

最开始是中国科幻自身的蓬勃发展吸引了我的注意。从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研究视角来看,中国科幻出海展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现代中国形象。

 参加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有何感受?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洪以欢:
首先是非常感谢可以有一个平台和机会发表我的研究成果,其次是有机会认识一起在这个领域进行探索的同伴和老师,通过彼此的发言和评议,开拓了我对这个研究领域的视野,也让我对自己的研究充满信心,前进的道路更加清晰了。

 您觉得本次论坛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我们下一届论坛将会在线下举办,您能同时给一些建议吗?

洪以欢:
这次论坛的举办很成功,幕后的协调和统筹工作也值得称赞,作为参与者我的体验非常好。比较遗憾的是没有可以互相交流的机会,希望可以安排青年学者的提问环节,向资深的科幻学者们取经。另外,我觉得线下举办的重要性当然无可取代,如果可以同时提供一个线上的交流通道那就更好了。

 我们之前招募了一些热爱科幻研究的同学,让他们自选研究课题,以“协同创新合作”和“师带徒”的小组模式进行线上培养,您觉得这样的方式可行吗?您会不会愿意参与?

洪以欢:
我认为合作的力量会比单枪匹马来得大,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学习必然会事半功倍,如果有机会当然愿意参与。

 是否认同历史感、现实感的匮乏与经验的同质化是当代青年学术爱好者普遍面临的问题?您认为自己拥有独特的个人经验吗?可以分享一下。

洪以欢:

不完全认同这样的说法,固然时代的前进与学科发展使当代青年学术爱好者不能具有前辈们所有的学术经验和特殊经历,但是这并不是很严重的问题,只是相对来说的时代局限。当代青年学术创作所拥有的便利条件也是前辈们没有的,这是很好的时代,往前有历史的积累可以借鉴,往后也有未来可以实践,观察世界的眼光并不会因为这个问题而千篇一律。而且现在是科幻成真的时代,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年轻学者加入这个研究领域,到时候对他们来说可能“科幻”和“现实”并没有区别了。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经验,只是现在可能还没有出现足够有代表性的突破和创新,所以看起来会有同质化的问题。

您关注同代人的科幻学术研究吗?是否可以从中发现群体性特征或倾向?


洪以欢:

有关注,不过没有特别留意关于研究出现群体性特征的倾向,就算有的话,我的看法是量变会引起质变,说明这个领域正在发展当中。

 感谢您对中国科幻发展研究及传播做出的贡献,希望继续为之努力,最后有什么特别想说的吗?

洪以欢:

祝中国科幻的发展越来越好,希望未来的科幻论坛可以在月球上举办。

采访  易文婷
整理  许艺琳
校对  赵文杰
排版  张雁楠
· 科幻研究 共同成长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