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结直肠癌,该做的不过这几件事......
导言
据海外版(2017年10月28日第09版)介绍,目前,中国大肠癌(即结直肠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发病的第3位,仅次于肺癌和胃癌,死亡率排在肺癌、肝癌、胃癌和食管癌之后,居第5位,其中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
海外版(2017年10月28日第09版)
文中还指出,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记载,中国40-74岁的人群中,大约有1.2亿人属于大肠癌高危人群,至少有600万人肠道潜伏着肠癌或早期癌前病变。2015年中国每3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肠癌。目前,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持续增长,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水平。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大肠癌通过规范的癌症筛查,很可能在早期发现。
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官网数据显示,早期发现大肠癌,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左右。
数据链接:
https://seer.cancer.gov/statfacts/html/colorect.html
不仅仅是肠癌,包括胃癌、食管癌,都可以通过内镜检查,较为可能在早期发现,通过及时进行规范治疗,得到很好的预后。因此,在我国内镜医生群体中,有这样一句口号:
“发现一例早癌,救人一命,可以挽救一个家庭,幸福一家人……”
这句话的背后,不仅是癌症患者更长的生存期,还有更高的治愈机会,以及不必接受放化疗等副作用较大的治疗方式。这样患者生存质量更高,患者家庭也可以节约大笔的治疗费用。
目前,大肠癌的筛查方式中,较为靠谱的是肠镜。如果担心难受,还可以和正规医院约个无痛肠镜,小睡一觉就做完了,并不痛苦。
既然筛查的目的是尽可能早地发现大肠癌,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并降低大肠癌的发病风险呢?
答案是有。
找到大肠癌的危险因素,远离那些可以远离的因素,便是预防大肠癌的好方法。
所谓危险因素,并非是说存在这种因素,就会得癌症。比如吸烟之于肺癌,虽然吸烟明明白白会大幅增加肺癌风险,但仍然有一些烟民一辈子也没有得肺癌。
此外,即便一点危险因素都没有,依然也存在不幸罹患癌症的可能。但无论如何,了解危险因素并远离,是可以帮助我们相对降低患癌风险的。
1、 年龄
年龄增长是大多数癌症的危险因素,其中也包括大肠癌。
比如美国,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官网介绍,50岁以后,罹患大肠癌的风险增加,大多数结直肠癌都是50岁以后确诊的。
在中国,大肠癌发病年龄要相对提前不少。据《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14年,北京)介绍,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40岁开始呈快速增长趋势。
2、 癌症家族史
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官网介绍,一级血亲患有大肠癌,会使人罹患大肠癌的风险增加一倍。(一级血亲指的是: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
不仅如此,一级血亲患大肠癌的数量越多,本人罹患大肠癌的风险也会越高。
也正因此,符合这种情况的人,即便没有任何症状,也应该在适合的年龄重视并开展肠癌筛查。
3、 个人病史
结直肠癌、卵巢癌病史
有高风险腺瘤史(肠息肉大于等于1厘米,或显微镜下检出异常细胞)
患有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长期病史(≥8年)
4、 遗传相关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遗传几率较大,且好发于青年,如不及时治疗,中年时几乎全部将发展为大肠癌。因此此类患者需要将大肠癌筛查常规化,在没有症状前就应警惕癌变,早诊早治。
Lynch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可造成结直肠癌及其他多种癌症(如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胃癌等)的发病风险增高。
5、 生活方式相关
吸烟
每天喝3杯或更多酒精饮料
缺乏体力活动
肥胖
不良饮食结构
“两高一低”的饮食结构,也属于大肠癌的致病因素。这里的“两高”,指的是高蛋白和高脂肪,“一低”,指的是低纤维饮食。
因此,限制过量的红肉、加工肉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粗粮,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是明确可以降低结直肠癌风险的。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年龄、遗传、个人病史是无法改变的,但戒烟限酒、调整个人饮食结构、增加运动、减肥这些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做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结合科学规范的肠癌筛查,让肠癌不再可怕,其实并不难。
觉得好看,请点“在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