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穆特,德国小提琴演奏家,最具内涵气质的小提琴女神!
安妮·索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1963年生于德国莱茵费尔登,德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穆特被认为是经卡拉扬一手调教、继承了最纯正德奥血统的小提琴演奏家。她的演奏向多元化发展,曲目不局限于德奥古典、浪漫等传统作品,而加强了近现代作品的比重,经常演出卢托斯瓦夫斯基、莫雷、彭代雷茨基和里姆等人的作品。
穆特的演奏既豪放冲动又温柔沉静,风格沉静而忠于原作,左手手指十分灵活,颤音妙不可言,表现出睿智和较深的音乐感。
安妮·苏菲·穆特在当代小提琴“名人堂”之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7岁获得全国冠军,13岁登上国际乐坛,她以优雅绝美的琴声纵横乐坛35年,被“教父级”指挥家卡拉扬称为“自梅纽因以来最杰出的天才”,一直驻足于欧洲、美国及亚洲的各大音乐中心。每次演出她都以抹胸鱼尾裙的标志性装扮伫立在舞台上。优雅、迷人,被乐迷尊为“最美丽的小提琴女神”。
1963年6月29日,安妮·索菲·穆特出生在德国西南部的莱因弗尔登镇。她的父亲是当地一家报社的编辑,穆特的两位哥哥分别学习钢琴和小提琴。穆特一直想学小提琴,但父母似乎不太愿意,他们觉得练习小提琴会占用很多时间,“可以作为业余爱好,但是不要成为专业”。但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痴迷于小提琴时,又不忍心再去阻止。
5岁生日那天,穆特终于等到了一把作为生日礼物的小提琴,“当我得到这把小提琴时,我的志向并不是成为一个小提琴家,而只是很自然地去演奏、去练习”。穆特的第一位老师是曾师从于卡尔·弗莱什的霍宁伯格。对于对音乐充满兴趣的小安妮,老师除给她打下扎实的技术基础外,从不向她施加任何压力,让她尽情发挥个性。
1970年,年仅7岁的穆特在二哥的钢琴伴奏下,参加了德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她是那届参赛选手中最年幼的,最终她夺得了冠军。这次获奖引来不小的震动,各类演出邀约纷至沓来。此时,父母却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拒绝一切邀请,只为让她能正常地受教育、成长。
在7岁那年第一次获奖不久,穆特的第一位恩师霍宁伯格教授离开人世。此后,父亲为她找到了与霍宁伯格教授师出同门的小提琴大师亨里克·谢林。这位傲慢的大师,一开始根本没把穆特当回事,但当穆特演奏完一首巴赫的《恰空》后,大师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考虑到自己演出繁忙,不想耽误这位小天才的学业,谢林为穆特介绍了另一位在瑞士温特图尔音乐学院执教的名师艾达·斯图茨基。正是后者教会了穆特不要单纯地模仿别人,这对她影响深远。
1976年,穆特与哥哥一起亮相瑞士琉森音乐节,在听完她演奏的莫扎特奏鸣曲后,时任音乐节艺术总监制的卡拉扬对这个小女孩产生了兴趣。数日后,穆特再一次以《恰空》征服了卡拉扬,大师喜出望外并当即邀请她参加第二年的萨尔茨堡音乐节。从此,卡拉扬成了穆特音乐生涯中的“保护神”。在卡拉扬的安排下,她以莫扎特“第三协奏曲”作为自己首次亮相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曲目,大获成功,这也是他们一老一少长达13年合作的开始。这样的关系一直持续到卡拉扬去世。
1985年安妮·索菲·穆特成为皇家音乐学院国际小提琴研究会的首任主席。
1990年10月,穆特为英国首相演奏了一首乐曲,这首曲子是瑞士作曲家莫莱特专门为穆特写的。但是她对现代音乐的热爱是从与著名波兰作曲家柳多斯拉夫斯基的合作开始的,这位作曲家为她写了大量作品。
穆特的演奏曲目之后愈趋多元,不断寻求首演的挑战,以此试图找寻到新的音乐语言。2010至2011乐季,穆特作为纽约爱乐交响乐团的驻团音乐家,除演奏莫札特、门德尔松和勃拉姆斯等德奥古典曲目之外,为“延续及鼓励小提琴音乐创作的传统”,与纽约爱乐合作,首演了多部当代作曲家创作的新作。它们构筑成为穆特这张当代音乐专辑的主干。
除却艺术之外,穆特同时也是一位热心的慈善家,她在自己每年的计划中,都要定期举办一定数量的慈善音乐会,筹集款项来支持设在美国的“艺术家反爱滋病”的组织、慕尼黑治疗癌症患者的医院、波恩的贝多芬故居和慕尼黑的现代艺术馆等等。
穆特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正是她的舞台风采——她总是穿著低胸、露肩、剪裁合身之连身晚礼服登台演出,听她的音乐会不仅在听觉上得到愉悦的享受,在视觉上也令人眼前为之一亮。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穆特演奏》
穿着这样“凉快”的服装不单单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目光,而是有其实际的作用:穆特认为穿露肩服裝可以让小提琴与身体做直接的接触,以便产生较好的声音,如此一来便不会有减弱琴弦颤动的东西存在,当小提琴触碰到光滑香肩的瞬间,情绪和灵感便会涌动而出——漆木和肉体也能碰撞出音乐的火花。这也许正是穆特与众不同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