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光抓走的人》:爱是平凡世界里的英雄主义
琴深如海绝对原创的文字精神,笔随心,文随情,不从俗,反抄袭。人生的意义,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Saying:《被光抓走的人》如果不是因为有黄渤等支撑场面,有可能是岁末的一部烂片。电影本身没有太多好说的,但脑洞之下探讨的爱,值得现代人深思,也有一定的代入感。
文/如海
据说,电影《被光抓走的人》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导演董润年的一个脑洞:“如果有一道神秘的光把一部分人抓走,社会的平静与法则被打破,我们该怎么办?”
董润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导演系影视导演专业,成名于编剧,他从始至终都有一个电影人的初心。董润年坚持创作电影,写出了许多不错的剧本,如《一生有你》、《老炮儿》、《心花路放》、《厨子戏子痞子》、《疯狂的外星人》等电影,故事性都很强很曲折,而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可能搞艺术创作的人,都有一颗当导演的心,此心始终不死。董润年也不例外,从编剧到导演,总要过把瘾,怕自己写的东西被人糟蹋了,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个灵感脑洞,董润年敝帚自珍,作为了自己导演处女秀的电影全部。
豆瓣评分7.1,再说有黄渤王璐丹等演技派,应该说马马虎虎,差不到哪里去。但依然有差评的声音:影片最终成为了观众极力反抗的那一类电影,它探究的太肤浅,流于表面,而且形式大于意义。最主要的问题是,观众根本不能从影片中收获任何东西,那些能够令观众走进影院、能够令口碑发酵的要素,比如好的故事,比如好的情绪感染。这是又一次创作者低估了观众,或者没弄清观众,最终沦为了创作者的自嗨。
要弄清观众,本来就非易事。电影艺术发展至今,观众的口味早就提升,挑剔无比。而感情世界里的是是非非,每个人都眩晕,又岂是一部电影能够说清的?
董润年在电影里设定了独立的四个小故事,也是努力在讨好着观众,试图投其所好,试图想象总有一款适合观众、打动观众。
按理说,电影的代入感还是比较强的。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遭遇,面对情感的态度有所不同。年轻的,痴迷爱情死去活来,坚贞不渝,为了一个人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崇尚爱情的纯粹和唯一;中年人的爱情已成过去式,有着七年之痒的飘忽和迷惘,早已把爱情和亲情融为一体,枕边人既是曾经爱情之路的灵魂伴侣,也是膝下孩子的妈妈,亲情的成分重于其他,可能伴侣成为了另外一个自己。
但大多数人对待自己都是刻薄的,不够好,从而对另外一半,就貌似不那样好了。平淡如水和一地鸡毛的生活,油盐酱醋的腐蚀,时间把那些残存的浪漫彻底击溃,生活就余下了不温不火的过日子。
电影玩了一个概念,比较有创意,也接地气。在脆弱不堪的现代婚姻制度下,人和人到底该如何相爱,该如何抽丝剥茧地寻找到病例的根源,这部爱情片细思极恐,既是寓言体,又有着非常写实的一面。
被光留下来的人,是不相爱的。那么留下来的人,则尴尬和愤懑了,我和她如何就不相爱了?爱情到亲情,融入和默契,并没有违和感,激情褪去,但也是温和如水,何时我们丢失了彼此?爱,如果是有标准的,那标准是什么?电影设置了一个看似荒诞的极端情境,但电影的风格却不荒诞,每段情节中酝酿的情感都显得很真实。
爱情是越想证明,就越不肯定。
与其想知道彼此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不相爱了,倒不如踏踏实实地相处好每一天。爱,没有标准规则,但电影里有,于是情感里的人惶恐不安,备受煎熬和拷问。从电影中抽离出来,现实中的我们,也会惊出一身冷汗,感到后背发凉。曾经,可能,我们以为自己做得够好,但未必就不是被光所留下来的人。
能够被触动,然后更加懂得去珍惜,不因相爱之名,而是努力为一段情感的坚持而信任、温和彼此,用心付出,或许才是这部电影给予我们的慰藉和力量。
多数人注定终将平凡,而平凡人的人生,彼此的相爱也许就是了不起的英雄主义。没有轰轰烈烈,唯有细水长流,如果能够相濡以沫,也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和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