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 | 數位經典
電子書名稱:《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老子河上公注)
作者:老子著 / 河上公注
依據版本:世德堂刊本
電子書版本狀態:已校對
目錄
上篇道經
下篇德經 | ||||
介紹: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或稱《老子河上公注》)相傳為河上丈人,或河上公所作。
河上公何許人也?史無所稽,現今研究主要根據葛玄的老子道德經序,但所述神話成份居多。一般學者研究認為,河上公應為東漢時隱士。
歷代注解道德經者多不勝數,而傳世最早與最完整者,當屬河上公章句,而唐後老學盛行,所傳誦注本除王弼注老最為盛行之外,當屬河上公章句。
河上公章句中保留許多的漢代思想,以及以養生、治世之觀點註解老子,在道教中更有相當崇高之地位。
葛玄老子道德經序如此記載:
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漢孝文皇帝時,結草爲庵于河之濱,常讀老子道德經。文帝好老子之言,詔命諸王公大臣州牧二千石朝直衆官,皆令誦之,有所不解數句,天下莫能通者。
聞侍郎裴楷説河上公誦老子,乃遣詔使,齎所不了義問之。公曰:「道尊德貴,非可遥問也。」文帝即駕從詣之,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也。子雖有道,猶朕民也。不能自屈,何乃高乎?朕足使人富貴貧賤。」
須臾,河上公即拊掌坐躍,冉冉在虚空之中,如雲之升,去地百餘丈而止於玄虚。良久,俯而答曰:「今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陛下焉能令余富貴貧賤乎?」
帝乃悟之,知是神人,方下輦稽首禮謝曰:「朕以不德,忝統先業,才不任大,憂於不堪,雖治世事而心敬道德,直以暗昧,多所不了,惟蒙道君弘愍,有以教之,則幽夕睹太陽之曜光。」
河上公即授《素書老子道德經章句》二卷,謂帝曰:「敦研此則所疑自解,余注是經以來千七百餘年,凡傳三人,連子四矣,勿示非其人。」文帝跪受經,言畢,失公所在。
論者以爲,文帝好老子大道,世人不能盡通其義,而精思遐感,上徹太上,道君遣神人,特下教之,便去耳。恐文帝心未純信,故示神變以悟帝意,欲成其道真,時人因號曰河上公焉。
據葛玄序,河上公這個人的真實姓名不得而知,因為漢孝文皇帝時在河邊搭蓋草屋,經常讀老子道德經,因此稱其為河上公。
文帝非常喜愛老子思想,曾找來文武百官一起讀經,但有些疑惑不解,裴楷於是推薦河上公,文帝請人前去詢問,結果被回以「道尊德貴,非可遥問也」,意思是說必需由文帝親自拜訪才夠誠意。
文帝只好親自向河上公問道,見面就引用道德經「域中有四大」說:你雖是有道之人,畢竟還是我的子民。………你難道不知道我可以讓你大富大貴?河上公聽完,俯掌而坐,騰空而起,直上百餘丈高的天空,過一會兒從上往下回說:「今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陛下焉能令余富貴貧賤乎?」於是文帝才知河上公是神人,不是凡人,便向河上公跪拜求道。
河上公因此傳授了《素書老子道德經章句》二卷給文帝,並說,注經一千七百餘年來只傳授給三人,文帝是第四人。文帝跪拜收下之後,河上公就消失無蹤。
這樣的描述雖過於神話,但或許也有些真實的成份。個人推想:河上公應該是當時的隱士,在漢文帝問道之後,隨即消聲匿跡,這應是修道之人為免世俗及有名之累的合理行逕,也可避免帝王回宮之後感覺求道過程受辱,反悔而密遣殺手加害。另一方面,也可能文帝在求道得經書之後,刻意將其過程誇大成一段神話,以強化皇帝的道統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