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火灾带来的警醒
今年3月下旬以来,云南省的楚雄、大理、丽江境内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如果把紧挨着云南的凉山州也算上,那么广义上的这片区域,共有四个地州境内出现火情。有的专家将起火原因归结于上坟烧纸,而这并不是上山烧纸变烧山的第一次了,最近几年,类似的新闻可以说是层出不穷。
那么问题来了,是云南人的传统习惯不好吗?
首先要明确一点,上坟烧纸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云南传统。
这种习俗起源于两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洪喜庆 《杜诗辩证》 载 : “(南朝)齐东昏侯好鬼神之事 , 剪纸为纸 , 以代束帛 , 至唐盛行其事。”然而,一种习俗,并不是一经出现就能马上流传开来,即便是今天,不同地方的风俗都不可能完全一致。更何况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两爨与南朝、南诏与唐、大理国与宋,又分属不同的政权,发源于南朝齐的烧纸,不会立马成为云南人根深蒂固的风俗。
另一项事实,也使得云南人不太可能很早就接纳烧纸风俗:在大规模改土归流之前,云南境内都通行贝币。出土滇国储贝器是较早的证据,《徐霞客游记·滇游记》则证实这种情况延续至明代。而我们常在电视上看到的元宝、纸钞、铜钱,都不是云南早期的主要通货。汉语、白语、傣语中,这种贝币被称为“bia”,汉字作“贝巴”或“贝八”,可见其通用程度,是跨越民族的。真钱尚且如此,烧纸元宝、纸钱、纸铜钱则更加不可能。
当然,有些朋友或许会提到烧包节。不过,多个民族中存在的烧包节传统中,烧包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这个节日的大部分流程都并非烧纸。以白族为例,通常会将以农历日期称呼节日,但烧包却称为“hul bal”,很可能是后期汉语借词,而根据双廊地区的民俗调查报告,也可看出所谓的烧包节,大多数活动都是其他形式的祭祀,烧包占据的比例简直忽略不计。显然,烧包是一项外来传统,现有的名称掩盖了与之结合的本土传统的原貌。
上山烧纸变烧山的事,并非现代独有。在坐拥米26、卡32、小松鼠、KMax等一系列先进直升机的情况下,凉山灭火尚显吃力,若是在古代出现火情,后果必然更加不堪设想。流行烧纸钱的宋朝,就出台了类似的刑罚措施,以免无知之人点着了大火,名将狄青就因为在家烧纸未上报,遭到贬官至死的处罚,但烧纸仍旧屡禁不止。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广义上的云南地区,不太可能很早就有此传统,否则按照当地长久以来“天高皇帝远”的低秦制浓度管理模式,根本不可能罚疼多少人,那广袤的原始森林不用等到二十世纪,而是早在中世纪就应该被烧得所剩无几了。
因此,近几年省政府倡导移风易俗,并不是要跟广大云南人民的优良传统文化作对。
恰恰相反,云南人民可以借此机会,重新认识和寻回老祖宗的真文化。须知,自明军攻入及大规模改土归流以后,诸如火葬、保护山林、自由恋爱、放大脚等一系列优良传统,均随着惨无人道的人口血洗与不讲道理的社区瓦解,而受到逆向歧视般的反动改造。与反动改造同期进行的还有彻底的洗脑,以至于出现了辛亥革命时、汉人将猪尾巴视为祖宗之法的事。在云南,相当一部分老表误将土葬、火烧山、父母之命、裹小脚等视为自古以来的传统。
大清已经亡了,不管是豆包头、还是猪尾巴,又或者下跪裹小脚都随旧社会而去。今天很多人在强调辛亥革命的意义,可是又有多少云南人,知道还有一场伟大的重九起义,知道某些至今仍被视为传统的文化糟粕,其实都是“窃国者诸侯”强加在自己头上的枷锁呢……?
最怕是头上的辫子易割,心里的辫子不断。
白语茶座温馨提醒:
值班编辑:Zaolsuxyat
审核:Seit zapmip
法律顾问:杨志锋律师
联系方式: 13887255113
云南鹏诺律师事务所
白语茶座联系方式:
dv8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