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蜂裁员实属正常 资本的风口不等于丰硕的收获

作者:楚不留香

来源:灵兽 ID:lingshouke

便利店绝对不会像共享单车和打车软件一样,是一个仅凭资本推动就能瞬间可以燎原的领域,这一点资本很可能最后要失望了。想借资本在这个领域里有一番作为的那些企业们,最终可能也要失望了。

一则便利蜂裁员的新闻,让这家号称“互联网+”的便利店又火了一把。

9月1日,界面发布了《便利蜂裁员50多人 开发团队几乎被“一锅端”》的报道称,8月底开掉了大约50人左右的员工,占便利蜂总部员工总数的近十分之一。包括公共事务部20人,开发部门36人中的30人,离职日期是8月28日-30日,其中部分员工已经转正。

便利蜂给出的开除理由是:他们并不适合还处于初创阶段的便利蜂,需要“更多狼性思维”的员工。

文中报道称,知情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真正原因在于便利蜂的实际开店速度与其设想相差甚远,导致其无法在预定时间内拿到应有的投资补贴。因此开掉了许多与开店直接相关的人员——他们隶属于负责前期选址、签约的开发部门。

“想拿到北京市政府扶持资金,目前只拿到了200多万元,但因为开店计划并不顺利,没有拿到想象中的数额(1亿元)。”上述知情人士透露。

灵兽君认为:

一、从商业和企业运营的角度看,企业裁员实属正常。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作出各种决策,只要不违法违规,完全没有问题。

二、在商言商,别人质疑企业的裁员和运营战略等也属正常。一家真正踏实做事的企业肯定也不怕别人的质疑,也应该有面对质疑的肚量。

但让人不解的是,这篇报道存在了大概三天左右的时间,就消失不见了。

是的,这只是一篇商业报道。

(一)

当然,这也并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们关心的问题有两个:

一、便利蜂的运营模式和发展方向到底如何?其是不是能够代表所谓的“互联网+”便利店?

二、资本入局的便利店业态,能否让便利店业态迅速成熟和火爆起来?

目前,便利蜂在北京有近100家店铺签约,布局覆盖北京主流商圈。

从一再调整开店的速度来看,便利蜂有些“着急”。

媒体报道,今年5月之前便利蜂设定了每个月开业10家的计划,但5月之后调整至每月50家。而实际上,自2月至今半年间,便利蜂在北京海淀、朝阳、丰台等区域开业门店总数不过21家,整个8月仅开3家新店,已签约未开业的还有不到70家门店,与预期相差甚远。便利蜂创办之初拿到了3亿美元的融资,并计划好了30亿元预算复制出10000家门店。

但这个开店速度与传统便利店相比,已经相当快了。盘踞北京十多年的7-11,门店数至今还未超过300家。

有零售业人士分析认为,便利蜂的逻辑可能是:快速拓店,用规模来进行二轮融资,然后到美国上市。不过,便利蜂不是科技企业。

便利蜂App承载的功能主要有四个:线上支付、线下自助购物、线上购买后自提、送货上门。

与传统的便利店相比,便利蜂的门店多了一个“线下自助购物”的功能,当然这个功能物美的“多点”APP也早已实现。

8月23日,《灵兽》发布了《“虚火”下的众生相:中商惠民,爱鲜蜂,便利蜂……互联网基因能让便利店走多远?》的文章。

文章中有人分析认为,便利蜂还处于玩概念的阶段。便利蜂与传统便利店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只是加入了一些微小的创新,例如APP自助购物等,但这种创新并非本质上的。

这个品牌与其说是市场上的新产物,不如说更像是资本运作的产物。未来餐饮型零售店会越来越多,便利蜂算是先下手一步。而便利店竞争最后拼的还是后端供应链和商品研发更新能力。

(二)

早在8月14日,《灵兽》就发布了一篇文章:《大润发开干便利店,7-11卖起了菜,资本激情企业冲动过后,会不会留给行业一地鸡毛?》,文中明确表述出了《灵兽》对于资本进入便利店业态的观点:

资本的风口,不等于丰硕的收获。

便利店绝对不会像共享单车和打车软件一样,是一个仅凭资本推动就能瞬间可以燎原的领域,这一点资本很可能最后要失望了。想借资本在这个领域里有一番作为的那些企业们,最终可能也要失望了。

厚谷投资创始合伙人徐大卫在2016中国便利店大会上表述的观点就很有意思:

便利店开店模式带来的高成本对公司的竞争力构成冲击,基于直营的增长模式难以获得资本的认可。特许加盟发展到一定规模会出现瓶颈。

国内便利店品牌区域化明显,尽管在某一个区域有领头羊品牌,比如深圳美宜佳及天福、上海全家、北京好邻居等,但全国性品牌几乎没有。一个成熟市场、一个区域的连锁,只有有限的几百家店,对资本来说价值非常有限。

当然,不知道投资便利蜂的斑马资本是不是也赞同徐大卫的观点。

是否可以做这样的一个假设:如果“高速开店——靠规模融资——赴美上市”的路走不通,便利蜂是否还有更好的路径选择?

传统便利店发展无非直营或加盟,但这就要求必须先做到单店盈利,打造好单店模型,再去拓展。当然,目前看,单店盈利似乎并不是特别难,更难的在于你开200家店或500家店时,还能够盈利。 对便利店业态而言,并非是单纯靠资本驱动型的业态。便利店一直都面临着毛利薄、产品差异化弱、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便利蜂作为市场的新入者,仍要经过相当长的试错期和积累期。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便利蜂要做好打长期战的准备,先扛过前三年再说。

有温度 · 有深度 · 有态度

灵兽传媒旗下公众平台

专注商业原创报道

关注连锁/零售/电商/商业地产

创业创投/资本对接领域

聚焦全球商业创新

精准覆盖中国商业精英人群

入驻今日头条/搜狐/企鹅/大鱼/一点资讯/网易/百家等平台

E-mail:lingshouke@126.com

更多资讯请访问 www.lingshouke.c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