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评丨要学会甄别新一轮为方方“洗白”网文的误导陷阱
前几天,稍微有点舆论敏感性的同志应该有所察觉,《要“割掉方方舌头”的女孩,你被蛋壳驱赶大家都笑了》等新一轮试图再次为方方日记“翻案”的“洗地”网文在微博、微信、知乎等互动平台不断出现,试图借助涉众型案件受害者利益受损消极心理,通过强行对比逻辑、情绪对抗刺激等惯用伎俩,误导公众形成错误判断,进一步制造和强化政治对抗语境。
分析认为,对方这种借助涉众涉稳热点敏感事件,利用裹挟受害群体心理特点,通过情煽误导达到关联政治有害议题的新手段新方式,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建议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遏制和化解,以避免舆论因信息不对称、未有效甄别、盲区轻信而被带偏异化,产生对抗体制冲动,沦为对方解构我主流思想共识的“炮灰”。
一是强行创设对比性“伪议题”。分析发现,文章刻意将“批评方方言论”与“蛋壳公寓受害者”两个完全不相关的独立问题放在一起讨论,利用标题语言、讽刺影射等惯用伎俩,不断给围观读者灌输“两者必须选一”“两者互为因果”等潜在暗示,持续误导舆论形成“女孩是因为网上批评方方日记,而遭蛋壳公寓驱赶”的错误判断,最终达到为方方日记“喊冤”“洗白”的目的,其心可诛。
而面对可能已经被其误导的网上读者,我们除了需要帮助他们加强甄别类似文章误导逻辑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为何要批评批判方方”的用意解析,要让更多人明白“舆论一致谴责方方的原因,并非是其写了负面日记,而是其竟然微博公开默认境外以甩锅中国等险恶姿势进行海外出版”,而一旦当时被境外舆论定义,就意味着美西方政客、政府会借机发起针对中国的集体诉讼,后果可想而知。
二是制造激烈的情感冲突争议。分析可以发现,文章频频使用“割掉方方舌头”“看到你的遭遇我笑了”等情煽语言,通过正反情感反复强化渲染,让读者不断进入频繁而激烈的冲突语境,强行制造出一种话题争议,以触发公众去通过朋友圈、微信群等互动方式分享自己看法的情绪冲动,进而提升文章的网上覆盖面,达到反向营销的目的。同步发现,当文章因恶劣导向、错误言论遭遇正常管控时,还会借机发挥,利用网民已经形成的误导性心理预期,而去创设“言论被打压”“言论不自由”等带有强烈政治影射的负面议题,实施二次攻击。
我认为,这也间接反映出当前网上舆论秩序治理的现实难题,需要我们用更高的治理智慧多角度参与、多维度发力。
三是利用受害心理达到震慑目的。利用蛋壳这类涉众涉稳性热点发起舆论解构,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可能会在今后类似舆论事件中反复出现。当这类文章引发较多传播,而没有针对性“狙击”其误导本质文章出来时,除了会在受害群体心中植入不敢批评方方日记、害怕批评方方日记的不良心理预期外,还会在普通网民心中形成“不能批评方方日记”的强制性震慑,一部分就会对今后类似事件保持舆论“静默”。
我同意一些网友看法和观点,自拜登宣布赢得美国大选后,境内舆论一直很反常,无论是关于拜登励志文案的全网“刷屏”,还是这次在赵立坚、@乌合麒麟揭批澳大利亚对阿富汗人民残暴罪行背景下的洗白方方网文集中传播,总是透着一股子容易引发猜想的“诡异”。
而对于我们来讲,需要时刻警醒自己和身边人的是,当遇到这些带有明显“创设亲近氛围—取得情感认同—支持政治主张—动员反向舆论”诱导舆论路径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至少要明白“无论拜登如何励志,一旦他走到反华立场,他就是我们的敌人”“无论网文如何洗方方,当她默认境外以险恶目的出版方方日记的那一刻起,她就已经逾越我们的底线”。
一杯咖啡 一堂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