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评丨刚刚,成都文理学院说,经查,不存在上述事实!
刚刚,成都文理学院回应称,网曝的食堂阿姨因违规通过微信收款被罚2万元,对举报者给予2千元,经查,不存在上述事实。
事件自引爆发酵至今,已经在微博微信等互动环节引发了大量负面跟评,而且许多已经演变成针对该校持续的激烈抨击。
在这种舆论紧张的大背景下,涉事学校权威信源的发布、详细情况的回现、语气分寸的拿捏及偏激情绪的疏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否则极易让自己陷入“被动”,引发更大的负面连锁反应。
从成都文理学院“模糊措辞”“频删跟评”等应对情况看,其后续麻烦还将接踵而来。恕我直言,该校应对负面舆情的能力可能还停留在“小学生”水平,
该舆情始于有网民爆料称,该校一女生没带饭卡,微信转账食堂阿姨后马上举报,导致接受微信收款的食堂阿姨被罚2万,而其赢得2000元奖励,随即引发了舆论针对该女生道德的强烈谴责,并逐步关联到涉事学校对该食堂阿姨处罚的质疑性讨论上来,导致了热度的连续攀升,造成了事件在网上连续的升级和演变。
从目前网上信息呈现情况看,该负面舆情其实包含着“公众对女生道德问题的谴责”和“违规转账规则是否合适”两个层面的关联讨论。分析认为,大量网民集中跟帖质疑成都文理学院,主要是受网帖中该女生“恩将仇报”“道德沦丧”等信息的情感影响,产生了强烈的“正义感”愿望及对食堂阿姨“帮助别人反遭恶意陷害”的同情心理。而随着话题逐步趋热,这种对该女生道德问题的集中谴责很容易转移到对学校查处违规转账规则的批评上来。
这时候,作为涉事主体,成都文理学院除了要尽快核实网曝信息线下真实情况外,还要通过回应、释疑、澄清等方式去帮助舆论将学生道德问题和规则设计初衷的界限讲清楚、理明白。
如果网帖所述的惩罚、奖励情况的确存在,回应时一定要把“女生是否没带饭卡主动要求转账”“转账后是否马上举报”等决定事件是否属于道德问题的关键细节讲清楚,而绝非“经查,不存在上述事实”这样无关痛痒的定论,会给人一种“试图掩饰”“随意应付”等不适观感,毕竟食堂阿姨主动要求微信转账和没带饭卡请求食堂阿姨转账的性质有着根本区别。一个是道德问题,一个是规则问题。很可惜,成都文理学院对此只字未提,也错失了第一时间化解舆论危机的最佳时刻。另外,不存在上述事实的表述不准确,既然是事实,哪来的不存在?应将“事实”换成“情况”更恰当。
应对舆情时,一定要把同一舆情的两个不同问题进行针对性区分和针对性解释,来帮助网民化解可能产生的理解误区。我相信,成都文理学院设计“食堂就餐不能通过食堂工作人员微信支付”的初衷,是为了防止有食堂工作人员会以微信转账的名义将饭菜收入占为己有,这种情况其实在一些高校中都不同程度存在,有的甚至还以降低菜价作为噱头,让学生不通过公共支付平台而走食堂工作人员的“绿色通道”。这种制度设计初衷需要在网上同步呈现,及时帮助围观网民消除因情绪误解造成的误会。
然而,成都文理学院却采取了“频删跟帖”“限制评论”等极不明智的应对方式,最终陷入了“越删越火”“越火越负面”的负面舆论恶性循环,实在令人扼腕。
有时候,我真的不明白,我们的一些高校面对负面舆论,为何总是打臭牌?
一杯咖啡 一堂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