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课丨“校闹”将成教育棘手难题

跟踪近期数起涉教育类舆情后认为,“校闹”舆情今后将呈多发、高发态势,成为教育部门、涉事学校及学生家长共同面临的棘手难题。分析后认为,“校闹”舆情往往自带“反对性争论”“立场性对立”等多重负面情绪内因,后续极易被利益相关人、营销“逐利”群体裹挟利用,以“分饰对立角色”“反向激化矛盾”等舆论炒作手段,人为干预制造各种关联话题点、争论点,在不断带偏带离事件真正讨论轨道的同时,谋求利己利益。

以近年来多起涉“校闹”舆情为研究分析样本,可以发现,“校闹”舆情网上规律呈现出许多共性特征,个人分析如下,供参考。

一是借助舆论造势表达诉求动机明确。“校闹”大多始于“意见不合”“看法不一”“观点冲突”这类常见线下矛盾,在未进行有效沟通或沟通不理想的情况下,部分家长或学生为迫使校方或教育主管部门强制接受己方观点,单方面采取“拉横幅非理性聚集”“打砸罢课”等非法过激方式,诉求及动机都极为明显明确。为增加对峙博弈资本,部分家长学生往往会选择线上同步发帖造势途径,来为自己线下行为提供舆论支持。分析认为,“校闹”舆情中的利益相关人网上发帖,会大量塑造自身“被迫反击”等示弱标签形象,极力淡化其“校闹”行为的非法性,而重点强调其动机的可原谅性,试图从舆论角度获得对峙校方及主管单位的对话资本。

二是角色语境冲突滋生多重负面风险。从当前“校闹”舆情总体情况看,校方与家长参与话题讨论时,普遍存在“自我视角”的站队性思维,如果表达方式过激或使用语气语态过分激烈,就会引发情绪对立,造成且加剧线上线下争论争吵负面态势,话题很容易发生偏离,存在被挑动负面舆论节奏、制造涉事群体对立、煽动线下行动串联等多重负面风险隐患,大大加剧后续处置应对难度。分析认为,这应与身处立场、视角差异、角色冲突、讨论语境等现实成因存在伴随性关联。

三是多方争论态势暗藏黑色牟利土壤。“校闹”事件苗头出现后,便会引发各类“逐利”群体注意,趁机进行物质谋利。观察发现,结合“医闹”等同性质同类事件网上规律,“校闹”舆情也至少暗藏两股黑色“逐利”群体:一是“外包”服务牟利。一些专门团伙在网上发现利益相关人存在“校闹”动机后,会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及时找到涉事学生家长,以提供“帮助线下闹事”“线上串联发帖”等服务理由说动涉事人员将“校闹”行为外包,收取相应物质报酬;二是营销碰瓷获利。校闹话题持续趋热后,营销账号便会趁机介入,使用“挑起争端”“夸大细节”“放大负面”等恶意碰瓷炒作手段,吸引社会眼球,博取流量利益。

四是线上线下串联增加后续处置难度。我认为,“校闹”舆情如果成为全网话题热点,处置前务必要充分评估被极端势力、网络灰黑负面带偏风险。避免因处置方式简单、方法粗暴而授人以柄,进行恶意揣测,带动负面讨论节奏。分析认为,这些人往往以“先预设结论成立——倒查找寻一切可以佐证结论成立的偶然必然因素——形成因果关联”的方式,将预设结论的可能性渲染成必然性,进而将舆论带入“动机论”的心理讨论陷阱,以达到线上线下串联造势目的,需引起高度警惕。

注:文章有删节。

一杯咖啡,一堂舆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