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评丨“温比亚”突袭寿光,官方声音为何跑不赢舆论质疑?
当遭遇台风这样极端恶劣天气时,如果官方声音缺位或滞缓,未能及时有效化解公众负面情绪的话,舆论就很容易呈现负面,甚至被一些猜想性网文带入情感陷阱。这两天,台风“温比亚”突袭山东寿光,造成该地多个村庄被淹被毁,引发全网连续聚焦,#寿光大雨##寿光洪水##寿光泄洪#等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超1.4亿,总讨论量超29万条。微博话题阅读量讨论数#寿光洪水#7138万11万#寿光大雨#6721万17万#大雨打不倒的寿光败给了泄洪#345万3749#寿光大雨上游开闸泄洪#138万1241#寿光大雨热搜被撤#115万2070#寿光泄洪#79万696#寿光因泄洪受灾严重#36万1592#寿光泄洪受灾#17万476
感谢微博提供数据观察发现,21日一篇题为《上游水库开闸放水,寿光洪水肆虐变身泽国》的网文在当地朋友圈迅速热传,许多网民开始由“天灾”转入“人祸”议论,谴责、质疑、批评、攻击等负面观点意见连续增加,舆情呈现负面加剧态势。从此情况看,后续将给寿光当地带来重大应对难题。此文以微博提供的基本数据为分析样本,具体舆情分析如下。
一是寿光官方发声渠道缺失,舆论引导主动权随时可能旁落。查询发现,@寿光发布 有官方微信却无官方微博,“重微信轻微博”的惯性思维客观上造成了当地应对微博为主的全网负面舆情时,发声渠道有限、信息传递乏力、引导能力低下,舆情引导十分被动,一旦后续有营销账号碰瓷介入炒作,势必将成当地应对巨大难题。进一步分析认为,当遭遇洪灾水灾这类突发事件时,其网上信息发布应当尽可能保持信息更新的“连续性”,即“发布快、更新频、间隔密”,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将媒体视野、公众视线吸引到官方发布这一权威信息出口上来,最大限度避免了网民因相信坊间传闻和小道消息而出现的谣言误导和信息失真。研判认为,从当前舆情总体走势看,寿光当地除了要面临线下救援救灾巨大压力外,可能还要额外承受舆论引导主动权旁落后的问责压力、情绪压力和碰瓷压力。二是情感落差客观形成问责错觉,应对处置面临较大难题。此次台风“温比亚”造成寿光当地村落大面积受灾,随着话题在线上线下进一步引发议论争论,势必会在舆论蓄积了量消极情绪,亟需途径宣泄释放。同比此前类似舆情案例发现,如果舆论中的这种消极情绪不能得到及时且有效的化解,极易在情感差、情绪差的反复波及和影响下,进一步转化为对当地政府部门的问责情绪,不断形成舆论阻力。从此次水灾舆情看,这种情感落差正在连续放大,并在《上游水库开闸放水,寿光洪水肆虐变身泽国》一文的情绪带动下,让大量网民产生了想以问责来补偿情感落差的舆论心理和行为动力。三是舆情正在陷入“原因”讨论,对错争论将随时加剧群体对立。面对个别自媒体提出的“上游水库开闸放水是造成洪灾受灾”的原因判断,寿光官方在采访中回应称“如果不泄洪后果会更严重”,导致了事件越来越陷入了针对原因的讨论和谁对谁错的是非争论,存在加大负面风险。事实上,处置这类极端天气突发事件,最终目的还是要着眼于解决问题,原因分析虽然可以帮助进一步找到解决途径,但如果过多地纠结于原因,有时候可能反而容易适得其反。以此案为例,公众是先看到了受灾的结果再追溯联想上游水库开闸放水的细节,加上情感落差等因素影响才得出的一种预设性结论判断,即预设结论成立,再倒推找寻可能佐证结论成立的偶然因素、可能因素和必然因素,这种方式得出的判断很容易忽略结论成立是可能性而非必然性,易造成判断混淆。事实上,寿光当地给出的“如果不泄洪后果会更严重”这种解释即便为真,也不可能在现实中为证明而去实践模拟,这种情况下与其纠结于是不是原因导致,倒不如将重心放到如何解决问题上去,待救灾措施连续跟进取得进展后,再用恰当的方式用缓和的语气进行相应解释。分析认为,许多这类负面舆情都是在政府部门反复强调“自己是对的,老百姓是错的”的同时伴随发生的,这亟需引起重视。还是希望寿光当地在经历此次全网负面舆情后,注意协调发展政务双微平台。微信重网宣、重单向传播;微博则更重舆情、重双向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