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解读内经之【疾、病】
由于时间的久远以及字体的演变发展,现代人已经很难从文字表面上完全掌握《黄帝内经》中汉字的本意,这样就给学习造成了很大障碍。又由于古代人写书非常不容易,要想尽办法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内容,使得书中文字艰涩难懂,这也是我们学习古代经典的困难之一。
而且古代文字本身还隐藏了大量的阴阳五行理论,单从文字中就能解惑很多中医的理论问题。因此学习中国古代汉字,了解汉字背后的内在含义,对学习《黄帝内经》帮助很大。本书用了大部分篇幅在介绍《黄帝内经》理论,但几乎所有篇章都是从“释字”开始,为了能完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黄帝内经》,就让我们先从文字开始。本章挑选一些平时容易忽略的,具有阴阳关系的几组文字加以介绍,试图抛砖引玉,告诉大家学习古代汉字的方法以及如何分析其中与中医相关的内容,不一定全面,希望能从一个新的视角学习《黄帝内经》,找到一个新的思考方法。这也是我对《黄帝内经》的认识和觉悟过程。
“疾”字的篆书是 ,它的外面是个“病”字旁,“疒” (音读ne四声)是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疒者,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从篆书上看很像一个人病了躺在床上。疾的里面是个“矢” 字,《说文解字》曰:“矢者,弓弩矢也。”就是古代兵器弩的箭。疾者,《说文解字》曰:“疾者,病也。一曰急也。”《广韵》曰:“疾者,急也。”
属“疾”的病症应该是急性病,但急性病为什么用“矢”字来表示呢?这里应该还包含有更多层含义,我们都知道箭伤是外来的伤害,在中医中属于外来的伤害,病因从外来,也可以理解为外来的邪气致病,外来邪气中以风邪为百病之首,《黄帝内经》曰:“风为百病之长。”而且弩矢的快速很像风,中文有疾如风雨之说。因此,“疾”有两层含义,
第一,是指外来的邪气侵袭人体,以风邪为代表。
第二,其病症特点是速度快、发病急。
回头再看看“病”字,外面也是个“疒”,是指人生病了;里面是个“丙”字。“丙”是十天干之一,所谓天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古代用十天干配十二地支纪年、纪日等。十天干有阴阳五行的不同,五行关系: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阴阳关系: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丙的阴阳属性为阳,五行属性为火。火作为五行之一,有君火和相火不同,《黄帝内经》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火在上主神明,相火在下主收藏。“丙”属阳火,阳火以相火为根,以君火为标。应该与心、心包、胆、小肠有关。从字形上看,“丙”字形很像钻木取火,也说明“丙”与火的关系。
既然“丙”字与“火”密切相关,而“病”字选择“丙”作为它的意思,就是说“病”字的本意是“火”病了。火是五行之一,五行内属五脏,经云:“在天化气,在地成形”,在天为风寒暑湿燥热六气,在地金木水火土五行。火有升有降,在表在里之不同,在上主神明为君火,在内主收藏为相火。阳火以阴火为根,阴火以阳火为标。阴阳之火是相对的,对于五脏来说,心藏君火,肾藏相火;对于六腑来说,相火主要表现在胆和三焦,君火则与太阳膀胱、小肠有关。《黄帝内经》曰:“心者,阳中之太阳。”结合六经辨证,心为太阳之根,膀胱经为太阳之标;三焦、胆为少阳之标,肾主水藏精为少阳之根。
当人生病时主要表现为火的失调,在上为木火上逆,六经中表现为厥阴、少阳、太阳的病症;在下为相火妄动,六经中表现为少阴、少阳、厥阴的失调。心主神明,心病与神情与情志有关。心火的失调主要表现心阳虚,或者心火上逆,心阳虚则寒,心火上逆则会出现头晕、头痛、面红、口舌生疮等火热症候在上焦。肾水失调有阴阳的不同,肾主水藏精,肾精不藏相火妄动,表现为肾阳虚同时伴有下焦的腑脏有热,主要包括膀胱湿热,或者下焦湿热。例如,下焦感染性疾患,多由于肾中相火不藏,而泄于外与水湿结合而成下焦湿热证。
总之,“疾病”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而在古汉语中,“疾”与“病”代表的意思有所不同,分别代表阴阳两种不同的状态。从病因上看,“疾”是由于外邪侵袭人体而致病;“病”表示由于内在病因所致。从病症上看,“疾”是指病发迅速而急,多由风邪致病;“病”是指病发相对缓慢,病程时间较长,多与情志有关,病性多与太阳、少阳、少阴、厥阴有关。可见,完整掌握“疾病”字本身的含意,对理解疾病的病因、病性有很大帮助。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