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书法 六法

序 言

中国书法是什么?是艺术?哲学?美术?功夫?我更倾向于它代表一种文化,是文明的载体。应该说本质是文化,表象为艺术。把书法定位为艺术,则太低。如果书法只是一种抽象艺术,中国有没有书法无所谓,少一个艺术的小方向而已,少几个抽象艺术家而已。而如果书法的定位是文化,中国不能没有,那是中国人的文脉,不可断。不同的时代水平可以有高低,但断是万万不可,也万万不会的,因此继承比创新更重要。创新可以有,可以无。继承只可有,不可无。年青时蔑视传统,执着于创新,待得年长,方觉得创新很难,更尊重传统,因为创新只是一个人的创新,而传统是无数天才凝聚的传统。

章法不可否认的存在但却无法可循,且审美时并不突显。章法体现的是疏密之道,虚实之道,迎让之道,参差之道,和谐之道。一个作品,章法不好则显错乱很容易被看出不美,而好的章法却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如同一个社会,越是矛盾叠出,越能体现政府的存在,而越是和谐幸福,越体现不出政府的存在。章法没有明确的方法可以训练,也没有确定的形式存在,不同作品千差万别,但只要和谐﹑自然,就是好的章法,需要多读帖,多领悟,求自然,则虽无法但有章可循。

因此,书法六法是从审美角度对书法要素的分析,考虑当代大众和外国朋友的审美可能,书法六法依次重点论述结体、点画、质感、气息、风格、章法。

第一章 结 体

为什么首先说结体?因为结体反映的是人们对美的最基本的理解--和谐平衡之道。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当代中国人虽然疏于毛笔书法的训练,但一直在使用硬笔书写,而结体是硬笔书法的灵魂和审美核心。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审视一个书法作品时首先注意的就是结体,而恰恰是结体,说起来很容易,但绝大多数中国人写了一辈子的字,并没有写好,就是结体没有掌握好。

结体之道总体在于和谐平衡,如果解构来看,结体的基本之道在于端正、均衡、紧凑, 高水平的结体在于张力、灵动、险绝。

端正是结体的基础,唯一的解决之道是习楷。通过大量对楷书的临习 不仅铭记于心,手部的肌肉类型也通过大量训练更适合书写出稳重的结体。我习了三十年的书法,虽少年时遍临颜柳,但缺少耐心,后多用功于米芾与二王,每每字写下来,当时觉得很好,但挂起来或拍成照片,或放一段时间后,发现惨不忍睹,很多字歪瓜裂枣,后狠下心来,在辞职休假期间,用两年时间专心习楷,遂明显改观。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不能习行草,行草更不能偏废, 否则虽专于楷书,然积重难返, 结体容易呆板无神,这就是后面要说的灵动。

端正的基本要素是横平竖直,上窄下宽。但要注意的是,由于人的视觉错觉,平非水平,而是略往右上斜。竖非垂直,因位置而变化,中竖垂直,而左竖略往左倾,右竖略往右倾。

实践中最不容易写端正的反而是那些没有标志性中竖的字,例如那些上下结构或左右结构主要由偏旁部首合成的字。书写这一类字时,心中当有一根暗暗的中线,保证中线垂直。

均衡之道在于均匀,多个横笔之间的间隙需均匀,多个竖笔之间间隙相近。偏旁部首均匀自然,小偏旁不可恣意放大,大偏旁不可任意缩小,否则必然有些地方笔画拥挤,而有些地方笔画松散。

紧凑之道在于每个字要有自己的中心,笔画围绕中心如众星捧月,而不能出现多个中心,这样字就写散了,这是初学者最易犯的毛病,各个偏旁部首各自为政,顾此失彼是大忌,尤其对于笔画繁杂,多个偏旁部首组成的字最难处理。

第二章 点 画 与 线 条

字的点画如同一个人的服饰,主要起到装饰作用,展现基本的美感。如果说结体是书法的基本审美要素,无论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那么点画就是毛笔书法的基本审美要素。点画展现出与直线的对比,展现不同的样式差异,是纯技巧性的元素,如同传统的平面设计中不同花纹的装饰。并且点画的造成主要通过侧锋的运用来达到,因此点画不可能传递书法的神韵,更多传递形的美感。当然形神皆不可缺,形式美更是人类基本的审美需求。

如前所述,笔法的真谛在于中锋侧锋的灵活使用,以及用笔过程中的灵活转换。书写行书时,多字皆不停顿,以气贯之,中间需要不停的转换,从侧锋到中锋,从中锋到侧锋,或半侧半中,技巧难度很大,这个调锋的过程需要在一瞬间完成。楷书调锋的相对从容些,但通常为了不让气断,只是单字起笔时舔笔调锋一次,最多中间一次,其它时间仍然要在行笔过程中调锋,尤其对于一笔中的书写,如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等等,起始端或末端侧锋成形,后自然转为中锋行笔,再侧锋收笔,需一气呵成,不可停顿调锋,这正是笔法的难处所在。

谈到转换,就不能不说到笔毫的多面使用,即常说的八面来锋, 当然不一定都是八面,不同的书法风格,不同的书体有差异,但应该至少是多面的使用。为什么转换难?因为是运行中的转换,而不能在一笔中停下来停笔调锋。当侧锋铺陈后,沿着侧锋的方面继续运行,则笔毫不在中间,将产生锯齿状,并失去神韵和力度,则需要通过使转来改变笔毫的方向,用笔毫的90度方向的另一面,以中锋,即笔尖在中央而不是一侧的方式继续行笔。当然这种转换有时是渐进的,有时是快速的,在转换过程中会产生过渡时的不同角度,根据造型需要,控制不用角度停留的时间,因而产生更丰富的造型,也就是说,侧锋和中锋的使用在过渡阶段很多时候是半侧半中,尤其在过渡时。半侧半中产生了更丰富的造型,也兼具神韵和力量。当然换种表述,我们也可以把所有的半侧半中都归为侧锋,即中锋只有一种,笔尖在中央,任何角度的偏离都可以归结为不同角度的侧锋。语言表述不重要,重要的是实际含义的理解。

什么是点画线条之美?有形,爽利,变化,力道和神韵。什么是点画线条之丑?无形,拖踏,粗糙,呆板,油滑或软弱。

点画,不是孤立的点画,作为一笔之中的一部份,总是和线条联系在一起的,侧锋也不是孤立的,作为笔法的一部份,也总是和中锋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在谈点画,则不得不谈线条,谈笔法,谈使转等等,这些是书法技巧层面最复杂也最神秘的部分。

第三章 质 感

点画线条的质感体现的是生命力和神韵,美的质感是线条挺拔、净润、有立体感。差的质感则是松软、气断、糙乱、平面化。

质感来自于很多要素的组合,如中锋的运用,因中锋而使看似二维平面的线条具备立体感,因立体感而显得更有力量和精神。二是纸笔水墨的结合。为什么要在宣纸上写书法?因为宣纸强大的吸水性能,导致其能产生千变万化的效果。因其难,所以奇妙无穷。四个变量影响最终书写结果:点画和线条质感= 笔的软硬程度 + 纸的生熟程度 + 墨汁的含水量 + 行笔速度;y= f(b,p,i,s)。如此复杂的四元方程无法通过科学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经验解决。只有花大量时间才能掌握四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熟练掌握之后,就可以不择笔,也可以不择纸,当纸、笔任意发生变化时,高手则可通过调墨汁含水量和行笔速度来调节以达到最终的和谐效果,给人一种水墨华滋的感觉。三就是所谓的功力。

中锋用得多,转换到位,则笔画更有力道,更精神,侧锋多一些,转换不到位,则笔画飘逸,妍丽一些。如果一笔中从头到尾都侧锋,则当墨稍干,行笔速度稍快,则会露出马脚,笔画边缘如锯齿,呈燥、断之象。风格不一样,则中锋侧锋的配合比例不一样。笔笔中锋不行,笔笔侧锋则更失去灵魂和神韵。

古人作草书时尤其强调使转,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快速变化中,即方向、角度的快速变化中,仍能保持中锋运笔,这样才能保证草书线条的力道和神韵。因使转,侧锋可变中锋,铺毫后可收毫,因而笔锋可在运动中调整,点画和线条在运动中变化。使转并不玄妙, 如果能静下心写上两年怀素和张旭的草书,就知道使转不难,并可以在瞬间完成。不熟练使转没法写“颠张醉素”的狂草。使转的主要目的的是运动中调锋,并且最主要目的是快速从侧锋变中锋。楷书速度慢,可以停笔调锋,但唐楷者均为高手,并兼善行草,使转笔法调锋较多。

高品质的点画线条质感来自于多方面致力的共同效果,有笔法,有功力,也须有用笔用纸用墨的丰富经验。质感带来的美的享受具有共通性,更贴近美的本质,更容易为非中华文化圈的人所理解。因此,如果将书法审美人群分为三类,那么一般性文字体验的普通中国人欣赏书法时更易专注于结体,而受过较多书法训练的专业人士或书法爱好者则更专注于笔法,对于外国人来说,理解不了文字,也不懂结体和点画,主要的审美取向应该是质感,以及由质感所衍生的精神享受和审美意象。

结体、点画线条和质感构成了第一层次的一般性书法审美的三要素。后面要讲述的气息、风格、章法,主要面向的是专业书法审美,较难以为普通大众审美所理解,是更高层次的审美要素。

第四章 气 息

中国书法之难在于其四维属性,即时空性。在空间上,绘画只有二维,或假三维,即通过光影来创造三维假象,而书法需要真正的三维线条,并且这种三维体现的立体质感需要数十年的功力来实现,而不是技巧。

其次就是时间性。为什么绘画高手可以将最复杂的肖像刻画得惟妙惟肖,而却不能写出王羲之那样的书法,即便是临摹。因为书法的时间性要求书写的连续性,一次性,不可描摹和更改,而一但失去连续性,则失去了书法的灵魂和生气。因此,美术字不是书法,画字也不是书法,刻意构图的现代派可以是抽象画,但不能算书法。最近发现美院学生学习二王书法上手很快,很多临摹或创作作品乍看很吓人,细看起来则欠笔力,欠气息,做出来的痕迹很重。二王行楷,写起来可快可慢,留下了做的余地,而美院学生擅造形,多复杂的东西都能画个几分像,心中再暗藏有剪刀浆糊,做出来的作品便很形似,但终究成不了王羲之,为何?书法的独特性--气息,不是靠画可以达到的。

气息是书法的灵魂要素,气息存在于字与字之间,也存在于单字单笔中。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无处不在,如同空气一样,不可否认它的存在。它主要来自于连续性和时间性,它是区别文字和书法的独特要素。

第五章 风 格

由于点画造型的不同,结体的不同,质感的不同,审美格调的不同,书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从大的方面说,楷、行、草、隶各不相同,各有各的味道,如果细分,楷书又有欧颜柳赵,行书有二王,也有苏黄米蔡。草书有颠张醉素。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风格。风格既有书法上的审美意义,也有社会学的个性意义。因此,我们在完成了最基本的结体、点画的训练,粗通水墨应用之道,明白自然书写之价值,就可以适当寻找自己的风格了。

首先无论我们学欧颜柳赵,还是苏黄米蔡,你都不可能惟妙惟肖,即使临写时惟妙惟肖,自然书写会差别很大,我们只是自己,不是临写的对象本身。但因临写,你有了某种书体的影子。不同人的个性、修养、学识差别很大,你也许性格保守,因而用笔较细,用墨较轻,结体平正,也许性格奔放,因而用笔较重,用墨较浓,结体开张。你也许生性潇洒,用笔灵动,你也许严谨有加,用笔稳重。你也许学识广博,借鉴了诸多的艺术形式和哲学理念,你也许学识专精,只借鉴了某一种艺术形式。有的人书读得多,书法充满书卷气,有的人路走得多,书法雄阔浩渺。有的人品格高尚,书法正气浩然,有的人势利现实,书法恶俗。因人不同,自然书法也千差万别。

风格来自传统书法的学习和借鉴,来自于学识修养,来自于个性特点,也来自于品格和格调。个人的书法风格是可以在一定功力技巧的基础上进行有意识地塑造的。

第六章 章法

章法是传统书法审美中非常重要的要素,而在现代书法走向大众和国外后,我更倾向于弱化章法的研习。普通的大众很难理解整篇书法作品所体现的美的元素,或静谧空灵,或意境高远。即使是一般的错落有致,也容易被理解为乱七八糟。

其次,当现代书法审美从尺牍走向厅堂后,书法需要很强视觉冲击力,则必然字数要少,字数少则章法不那么重要了,也很难表达高深的意境了。

当然,章法作为书法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基本的章法规律还是要明白的。对于楷书和行楷,章法要求主要是平整、均匀、和谐。而对于行草书,可以充分运用大小、疏密、动静、向背、正斜、长短等辩证关系来处理一幅作品,使其更为生动,充分变化,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