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肿瘤医院旁的一元厨房:200个掌勺者,200种人间疾苦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郭春雨 田汝晔

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三十个炉子一字排开,食物的味道从不同的锅里散发出来。等锅里的香味变得浓郁,掌勺的人会把炒好的菜装到饭盒里。5分钟左右后,这些饭菜会出现在江西省肿瘤医院的某个病房中,饭菜传递出的烟火气息,会充满清冷的病房。

中午11点半,一元厨房内做饭的人已经到了高峰,不少患者家属炒菜需要排队

这是与江西省肿瘤医院一墙之隔的爱心厨房。说是厨房,不过是一字排开的露天炉子。厨房的主人是年过六旬的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他们提供炉具、水和各种调料,肿瘤医院患者的家属自己带着菜来做,炒一道素菜1块钱,一道荤菜两块钱。从2003年至今,这里几乎每天都有200人左右过来做饭。

由于肿瘤医院接收的大多数都是癌症中晚期患者,老万打理的“一元厨房”也被称作“抗癌厨房”。

来一元厨房炒菜,需要自己拿着食材和油,灶具调料厨房提供

每天都有陌生的面孔过来,每天也有熟悉的面孔离去,他们或许过一阵还回来,或许再也不回来。

厨房的炉火制造着不同的味道,映照出不同的面孔。17年间,万佐成夫妻也见证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悲欢。

以下是万佐成的口述:

不会做饭的人,几天就会了

来这个肿瘤医院治病的患者,很多都是已经到了中晚期,彻底康复是不太可能了,就看能拖多久。病人一般胃口都不好,而且治病花钱多,经常舍不得把钱花在吃饭上。在这个厨房做饭比较可口,也便宜很多。

患者家属给熊庚香(右)一元的炒菜费

不是每个人都会做饭。这些年我估计了一下,来这儿做饭的人里,大概有40%的人一开始不会做饭,甚至从来没有做过饭。有对80多岁的老夫妻,老婆得了癌症,老公过来照顾她。这个大哥自己买了做饭的材料,不好意思地问我能不能帮他炒个菜。两口子结婚60多年,大哥从来没在家里做过一次饭。都是他老婆做好了,端到桌子上去叫他。

我说:大哥啊,你老婆伺候了你一辈子,该你伺候她啦!你就尽心尽力地伺候,还能伺候多少年呢?病人心情好了,病也能好点。做饭不难,我教你。

我就教了这个大哥两天,到了第三天,他会了。回来跟我说,他老婆吃了他的饭,感觉好多了。老年人得癌症和年轻人不一样。虽然老年人的身体弱,但癌细胞长得也慢,反而容易控制。后来控制得还不错,老两口就出院了。

不会做饭的人,男女都有,男的居多。一些男的在家里被老婆伺候惯了,觉得男人不能做饭。现在老婆倒下了,他得伺候,角色不一样了,之前觉得难的,学几天也都会了。

来这里做饭的什么人都有,但是都不容易。得病不分年龄,有年纪大的,也有年轻的,甚至还有两三岁的。没有谁更惨一点,都好可怜。

有个15岁的男孩,妈妈得了癌症,爸爸在外面打工,他要来照顾他妈妈。他刚来的时候什么都不会,不会切菜,也不会炒菜,我教了几回,小孩就学会了。这么点的小孩自己来给妈妈做饭,旁边炒菜的人都可怜他,就一起帮他,谁家做了好饭,也都给他留一点。

有没有好的结局?那些抗癌活了十来年的患者,算是好结局了。癌症就算是治好了,也还是特别容易复发。我经常看到一些人出院了,过几个月,或者过几年又回来了。他们走的时候寄存在我这儿的东西,找找还能用。反复地治,直到钱没了,或者人没了。

这里每天都会有新人,一问情况,都差不多。得癌症了,在这儿治,听病友的介绍过来做饭。开始的时候都不太熟,不知道从哪里买菜,或者不知道应该提前过来排队炒菜,来的时候都排出去好长的队了。做过几次饭后熟悉了,就会介绍新的人过来。人就这么一茬茬地来来回回——在这里的每个人,都不容易。

最后的人间烟火

最开始没想开这个“爱心厨房”。我们以前是在这边卖早点的,这里租金便宜点,我们每天往外批发油条。2003年那会,早上刚收了摊子,一对夫妇带着患病的小孩过来。孩子也就十一二岁的样子,得了癌症,在肿瘤医院住院。孩子妈妈就问,能不能把炉灶借给他们用,孩子想吃妈妈做的饭。

万佐成在换蜂窝煤,一元厨房每天要用掉100多个蜂窝煤

这种请求没法拒绝。我们跟他们说,别说是一顿饭,就是天天过来做饭也没问题。没过多久,肿瘤医院附近有个地方可以炒菜的事情传开了。一开始,每天有十几个人借炉子炒菜,后来增加到几十上百人,这个开支很大。常去做饭的病人家属不好意思,找到我说要付钱,哪怕是一点煤炭、调料费,就算是自己在家做饭,也是需要花钱的。我们就定了炒一个菜收5角钱。这个价格一直到了2016年,因为煤球、各种费用都上涨,才涨到1元钱。

一元厨房一角

炉子、锅碗瓢盆我们都提供,买的这些调料都是大品牌的,可以随便用,但是得自己带着油和菜。因为一桶油就要一百多,这个费用我们负担不起。每年大约有1万多人到这里做饭。现在每天都要用掉100多个蜂窝煤,水费也要20多元。现在我不卖早点了,每天早上4点就起床,用木柴给煤炉生火,9点前得把厨房收拾好。十点多就有病人家属提着菜来做饭。

现在不算我们夫妻俩的人工,每个月的支出有1万多,收入也大概有1万多。现在政府会给我们补贴一点房租,基本能维持运营,不然也租不起这里的房子。

我们夫妻俩做这个事情,觉得有意义,是在做好事。病人吃得好一点,心情好一点,身体就能好一点。人的身体,就像树苗一样,吃的东西就是在施肥,施肥多一点,长得就好一点,不施肥了,肯定长不好。

曾经有个闺女,带着她妈妈去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看病。她妈妈熬了几年,没了。这个闺女有个亲戚也得了癌症,就在江西肿瘤医院治。闺女来看这个亲戚,路过我这儿就哭,说要是在北京、上海带着妈妈治病的时候也有这样能做饭的厨房就好了,她一定天天给妈妈做饭——做最好的东西,但是她妈妈现在没了,吃不到了。听了这个事,我很难受。

有个50多岁的男人,治了好几年。最后啥药也没用,只好出院回家等死。他们家的人来接他,他对家人说:临走之前,我要去看看炒菜摊上的老万夫妻俩。

家人把他抬到我这儿,他说:老哥,谢谢你的关心帮助,我现在要回家了,这是咱们最后一面了。

我的眼泪当时就下来了,他回家之后,过了4天人就没了。经历了这些事后,我觉得我做的这些都是有意义的。

这些人离不开我们,我们也离不开他们。

一元厨房一角

百态

在这里,啥样的人都有。

穷人得了癌症,如果是晚期或者年纪大了,我会直接劝他们回去,别治了。一是治不起,把孩子都拖累了;再就是治不好,自己也受罪。回家拿点中药吃着,虽然不一定有用,但中药便宜,至少吃着药不让人觉得是在等死。

钱在这里啥都不是,多少钱都不够花的。很多农村家庭,一辈子辛辛苦苦攒了十来万,不够俩月的花费。有些药,一针就要两万块钱,一个月要扎上好几针,100万在这里有时只能买上十个月的命,到最后人财两空了。

得了病,也不能不治。治,就是花钱买命;不治,就是等死。

治病最能够看清一个人。在坚持治病这个事上,我自己总结,老夫妻比小夫妻坚持;父母比孩子坚持;妈妈比爸爸坚持;老婆比老公坚持。

在这里坚持治病的,老夫妻比小夫妻要多。老夫妻给对方治病,是真舍不得,有些小夫妻给对方治病,是怕舆论压力,怕对方的爸妈闹事。

照顾得最好的还是老夫妻。之前有对70多岁的老夫妻,老婆生病了,老公在这伺候。病人嘴里没滋味不爱吃饭,他老公就在旁边陪着,你不吃我也一口不吃。这种感情太难得了,很多人就是你不吃我自己还得吃呢。后来他老婆还是病死了,老头经常来我这里转转,跟我说一个人太孤单了。

一元厨房一角

因为治病,遗弃的事情也常有。之前有个男的,他老婆乳腺癌,他把女的遗弃在医院里了,不管了,手机关机,别人找不到他。女的来我这里哭,大家给她出主意,因为之前电视台采访过我,我就让她打电视台热线。电视台一曝光,男的被找到,他又找了一个女人,开始跟人家过日子了。因为舆论压力,男的后来回来了。实际上俩人压根就没离婚。

还有遗弃孩子的。两口子离婚了,十多岁的男孩判给了爸爸,结果孩子生病。男的领着孩子在我这吃饭,吃完饭人就不见了。孩子哭,我们跟一些家属凑钱给他,治病是治不起的,最后大家就凑了一点钱,给这个孩子当回家的路费。遗弃这种事情,在这里太常见了。也有老婆跑了,不管生病的老公的,一般这种时候,男的就不找了,因为找回来也没用,她也没钱。

久病床前无孝子。癌症太折磨人了,有些小孩,开始还挺孝顺,后来老人的病反反复复,慢慢就不想治了,不给老人好脸。上次有个老头跟我哭,说他儿子儿媳对他不好。他得癌症5年了,小孩伺候够了。

不过也有例外的。有个孝子,自己也50多岁了,老娘得了癌症瘫在床上,因为没有闺女,他给老娘端屎端尿,天天擦洗身子,真正的孝子,我佩服他。最近还有一个小伙子,年纪也就30出头,是过来伺候他老丈人的,照顾得特别好,他是个真正的本分人,小姑娘找对象一定要找这种人品好的。

来我这做饭的还有一种人——自己照顾自己的人。这种人一般就是独生子。现在年轻人太累了,没有精力和钱全职照顾老人;当然,孩子多了其实也没用,要看这个孩子是不是有钱,有时间,有孝心。

我这里是这些患者短期的家,能做饭不就是家嘛!我要不干了,这个家就没了,我今年67岁了,不知道还能干几年,但是能干一天算一天,人的命运真是说不清楚,要多做一点善事。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