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点能力范围内的事,也许会更好
拿到阿尔贝托·莫拉维亚所写的《鄙视》小说的时候,才知道这部小说已经被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翻拍成《蔑视》,成为影史标杆。本着好奇的心思,先去看了一下电影。 电影拍摄的角度很不错,但电影毕竟不是小说,时间上的安排,节凑上的限制,迫使导演不得不做出一些取舍,因此,我们能看到小说的精彩,却难以看到整个全部。 换句话说,一部好的电影,其实并不能完整的将一部优秀的小说说得透彻,所以想要了解这本故事的精彩,唯一能做就是找一个环境不错的咖啡店,蓄上了一杯合乎自己的口味的咖啡,就着窗台,翻开小说的扉页,认认真真地看下去。 因为,一切的精彩都在文字里。 小说写得其实并不复杂,而且不知道是作者是有意的还是整个意大利婚姻状态和中国差不多,总之在阅读的时候,很多的场景都特别的贴近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一个在罗马寻求发展的剧作家里卡尔多的遭遇,他娶了一个美丽的妻子,接了一些收入颇丰的工作之后,买了房子和车子,在里卡尔多看来,自己如此努力做好了这一切,应该在家里享受最好的尊重。 最起码,妻子埃米丽亚应该尊重他。 但结果却不尽如意,尽管他为妻子做了这么多,但妻子还是看不上里卡尔多,甚至在争吵厮打时直言她鄙视他,里卡尔多就特别委屈,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本篇小说的主题,为什么妻子埃米丽亚会鄙视他? 这一系列的追问下,里卡尔多做出了更多的努力和沟通,最终得出的结果是妻子埃米丽亚鄙视自己是由于误会。 误会什么呢? 误会就是他想把妻子埃米丽亚送给制片人巴蒂斯塔当情妇,从而换得自己的编剧工作机会。 但实际上里卡尔多从未作如是想,自始至终都是埃米丽亚自以为是的误会。 因为这个自以为是的误会,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一直努力想消除误会的里卡尔多想找妻子埃米丽亚解释清楚,偏偏埃米丽亚不愿听里卡尔多的解释,执意同巴蒂斯塔携手私奔,在路上出车祸死亡。 妻子的死,为里卡尔多带来了阴影和遗憾。他觉得,要是没有这些误会,两人的爱情一定会到地久天长,永不分离。故事看起来有点狗血。但不可否认,这也许就是现实中的生活。 我一直认为世上最高明的作家就是用最好的文字记录生活的一切,还原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很显然本书的作者阿尔贝托·莫拉维亚(Alberto Moravia,1907-1990)就是做到了这一点,这位作者和中国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一样,用最冷静的文字,审视现代人的情爱世界、失意者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里随意透露出来的消极的沉默和隐晦的无力感,麻木、痛苦、愠怒、气急败坏与虚弱等情绪都一一在男主角身上轮番上演。 那鲜活的画面仿佛写的是我们自己。 经济告诉发展的同时,夫妻的关系也一直在改变,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夫妻相爱,赤诚相对,在我们看来,最普通,最平凡的生活,却因为自己经营不善弄得以及鸡毛,简单而平凡的事,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竟变得遥不可及,作者通过这一对夫妻婚姻感情的摇摇欲坠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所有人婚姻里的经济危机,莫尔泰尼与埃米丽亚各有一个婚姻之外的吻,爱不代表着忠诚,而忠诚也不代表着爱。 有时候,人们可以非常忠诚,但并不爱,这您也知道…… 在某种情况下,忠诚是对爱情本身的一种报复、讹诈和惩罚的形式…… 忠诚并不是爱情。————引自第92页
这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东西,看起来是那么的绝望与荒诞,然而这就是现实中最直接的对白。
看似最普通不过的事,却始终那么遥不可及。
转了一圈才发现,不是这些事情变得越来越难,而是人在很多时候忘记了自己要需要的是什么。
这一点,我很欣赏书中巴蒂斯塔对里卡尔多说的那一番话,原话差不多给忘记了,但大致的意思还记得。
你是否在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你完全可以一边编剧养活自己,一边继续戏剧事业;退一步说,如果你的能力暂时不济,那就得学会“排队”,持续产出,老天会根据你最终展现出的能力,发给你相应的“车票”——你有能力跑得更远,就送你一张去美国的车票;如果能力有限,就送你一张去郊区的车票。这段话是在太过精彩,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那么你的生活也许会快乐许多,许多你看起来遥不可及的事,也变得唾手可得。
但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这一点,将更高的目标赋在自己的身上,让那些看似最简单的生活从手头悄悄溜走,一旦我们所赋予的期望难以达到,却将这一切的不幸推向了他人。
殊不知,造成这一切难堪局面的正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