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大脑到底存在多大差异?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研究得出了结论!

关于男性和女性大脑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的问题,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但约翰格雷已经根据男性和女性大脑的差异写了本畅销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性别差异的话题总是吸引人的,然而这种'男性大脑’和'女性大脑’的刻板印象,对我们对待男孩和女孩、男人和女人的方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实际答案是什么呢?
近日,发表在《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IF=9)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美国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大学的神经科学家Lise Eliot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首次将这一领域30年的研究合并为一个大型综合研究。他们发现,男性和女性的大脑确实略有不同,但这些差异的关键在于大脑的体积,而非性别。该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人生而平等,男性和女性的大脑几乎不存在差异。
性别被广泛认为是人类神经科学的关键变量。自从核磁共振成像(MRI)问世以来,神经影像学也呈爆炸式地发展,男性和女性大脑之间的差异已经被详尽分析,而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性别差异研究也受到了科学界和媒体的极大关注。
男性和女性的大脑到底存在多大差异?
早在2015年,Eliot的团队就在《NeuroImage》上发表了相关研究,该研究综合了68项涉及4418名参与者的研究数据表明,人类海马体不存在性别二态性。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综合了三十年来人类核磁共振成像和尸检数据以及数百项最大规模和最被高度引用的脑成像研究数据,这些研究共同揭示了很少有可靠的研究能证实大脑存在性别差异,而且还存在相当多无法复制的研究结果。
关于两性大脑体积差异的大型研究。粉色报告女性的更大,蓝色报告男性的更大,黄色的报告没有显著差异。
他们发现,男性的大脑从出生起就比女性的大,在成年后稳定在11%左右。也就是说,大脑体积是男性与女性大脑之间唯一明确的差异,按照体积大小的比例,女性的大脑比男性的小11%左右。
较小的大脑具有某些特征,如灰质和白质的比例较高,大脑半球之间的连接比例高于内部的连接比例。这意味着大头和小头的男人之间的大脑差异与普通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大脑差异一样大。而且重要的是,这些与体型有关的差异都不能说明通常被宣扬的那些男女之间的行为差异,如:女性更适合做多重任务工作,而男性空间认知能力更强。
研究人员还发现,有13项关于所谓性别差异研究,在几乎每一项的测量中,即使是涉及数千名参与者的研究,也几乎没有广泛重复的差异。例如,大脑皮层中特定区域的体积或厚度在男性和女性之间是不同的。然而,综合分析表明,在不同的研究中识别出的区域本身就存在很大差异。而且,男性和女性的大脑差异在不同的人群中也很难复制,例如:中国人和美国人。因为在整个人类物种中没有区分男性和女性大脑的通用标志。
研究人员表示,少数几项研究确实存在可靠差异的特征,但其幅度相当小。杏仁核是位于前颞叶背内侧部,海马体和侧脑室下角顶端稍前处一颗橄榄大小的组织,负责产生情绪,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并控制学习和记忆,它对社会情感行为非常重要。但在不同的研究中,男性的杏仁核体积仅比女性大1%(一颗橄榄的1%)。
这项研究还驳斥了一个长期以来的观点,即男性的大脑更偏侧化。
偏侧化是指一些认知功能由单侧半脑主导。一般来说,语言功能主要定位于左半脑,所以左半脑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觉知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脑。这种差异可能使男性在脑损伤(如中风)后更容易出现残疾;而女性的两个大脑半球则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彼此之间的运作也更加同步。
这项研究也反驳了这一观点。根据许多研究的共识表明,这种差异非常小,甚至不到整个连通性范围的1%。这一结论确实与大量的数据集一致,即在左半球中风后,失语或语言丧失方面没有性别差异,但这与长期以来的观点相反。
这项研究的最后一个重点是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这种方法使神经科学家能够看到在特定的心理任务中 '亮起 '的区域,并被广泛用于探索语言、空间和情感任务中的男女差异。
在数百项这样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性别差异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极低,几乎所有男性和女性大脑活动差异的特定区域都没能在研究中复制。这种糟糕的可重复性与斯坦福大学最近的研究相吻合,该研究显示了 '假阳性',或者说利用fMRI研究性别差异的科学文献中过度公布了虚假的阳性发现。
Eliot说:“对研究人员来说,在实验完成后进行性别比较非常容易。如果他们发现了什么,就会再发一篇文章。如果没有,这个问题就会被忽视。而且发表偏见在性别差异研究中很常见,因为这个话题吸引了人们的高度兴趣。”
她总结说:“然而事实是,我们发现在整个物种范围内,两性之间并没有普遍存在的大脑特征差异。相反,大脑就像心脏和肾脏等其他器官一样,非常相似,可以很成功地在女性和男性之间移植。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neubiorev.2021.02.02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