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卷14宪问篇诗解4仁者不忧智者不惑以德报德下学上达

《论语》卷14宪问篇诗解4仁者不忧者不惑以德报德下学上达

题文诗: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

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夫子自道.

至道真情.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

我则不暇.子曰不患,人不己知,患其不能.

情真自能,正己正人.孔:不逆,

不信,抑亦自明,能先觉者,是贤乎哉.

微生亩也,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

无乃为佞?孔子:非敢为佞,疾固者.

子曰骥也,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或曰以德,

报怨何如?:何以报德?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子曰人之,莫我知也.子贡:

何为莫知?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

知我者天.公伯寮也,子路,之于季孙.

子服景伯,孔子:夫子固有,惑志于寮,

吾力犹能,肆诸市朝.:道之将行,

命也欤;道之将废,命也欤.公伯寮其,

如命何?:贤者,其次辟地,

其次,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

【原文】

  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评析】

  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

【原文】

  14.29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注释】

  1方人:评论、诽谤别人。

  2赐也贤乎哉:疑问语气,批评子贡不贤。

【译文】

  子贡评论别人的短处。孔子说:“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原文】

  14.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原文】

  14.31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释】

  1逆:迎。预先猜测。2亿:同“臆”,猜测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

【原文】

 14.32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注释】

  1微生亩:鲁国人。2是:如此。3栖栖:音xī,忙碌不安、不安定的样子。

  4疾固:疾,恨。固,固执。

【译文】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四处奔波游说呢?你不就是要显示自己的口才和花言巧语吗?”孔子说:“我不是敢于花言巧语,只是痛恨那些顽固不化的人。”

【原文】

  14.33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注释】

  骥:千里马。古代称善跑的马为骥。

【译文】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原文】

 14.34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评析】

  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但用在政治领域,有时就不那么适宜了。

【原文】

  14.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1尤:责怪、怨恨。2下学上达: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原文】

  14.36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

  1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周,孔子的学生,曾任季氏的家臣。

  2愬:音sù,同“诉”,告发,诽谤。

  3子服景伯:鲁国大夫,姓子服名伯,景是他的谥号。

  4肆诸市朝:古时处死罪人后陈尸示众。

【译文】
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这事跟季孙说清楚,让他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又一次谈到自己的天命思想。“道”能否推行,在天命而不在人为,即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原文】

  14.37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注释】

  1辟:同“避”,逃避。

  2七人:即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译文】
 孔子说:“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点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话。”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评析】

  这一章里讲为人处世的道理。人不能总是处于一帆风顺的环境里,身居逆境,怎样做?这是孔子教授给弟子们的处世之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