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唐明皇带绿帽子的寿王李瑁,儿子报仇十年不晚

唐玄宗抢了儿子寿王李瑁的老婆杨玉环,这相当于在所有人面前扒光了儿子的衣服。更要命的是杨玉环宠冠六宫还被封为贵妃,时不时的就在大小宴会上与曾经的丈夫李瑁遇到。按照礼法李瑁还要一次次的在大庭广众之下对杨玉环行礼,这相当于一次次的在众人面前颜面尽失。受到这么大的委屈,李瑁有没有什么反抗的表现呢? 有,他前后反击了两次。第一次让李隆基与杨玉环偷偷摸摸过了三年。第二次,他断送了李隆基的帝王生涯。

咱们先来说第一次。李瑁的母亲是武惠妃,这个女子也曾经宠冠后宫,因此她去世后李隆基很想念她,可是翻遍后宫也找不出一个看得上眼的人,于是就把目光转移到了宫外,这时有人对他推荐了杨玉环。这个推荐的人不是武惠妃的敌人就是寿王李瑁的政敌,因为向好色的老公公推荐美貌的儿媳妇,这人的动机可见一斑。此人说杨玉环与武惠妃神似,是一朵最合适的解语花。杨玉环李隆基是有印象的,当时武惠妃在身边他对那个貌美的儿媳妇没啥想法,如今一想,恩,此女确实有几分武惠妃的样子。再一想这个女子长得确实漂亮,那就叫进宫来吧。

等等,她不是普通女子,是自己的儿媳妇,这么叫进宫多不合适。虽说李隆基心里不在乎这些名分,但是天下臣民看着呢,身为皇帝要做好表率作用。那么怎么办呢?幸好这件事在唐朝早有先例。武则天原本是李世民的小老婆,后来寺庙一游不也能再次入宫么?现在就这么办。于是在公元740年李隆基命令儿媳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这样杨玉环与李瑁解除了婚姻关系,两个人都恢复了自由身。

按照李隆基的计划,杨玉环出家一年就还俗并被接进宫,但是在此之前要给儿子李瑁再安排一个妻子,挽救一下难看的吃相。于是唐玄宗又把韦氏女赐给李瑁,并希望两人马上成婚。李瑁与杨玉环是五六年的恩爱夫妻,即便他不能再把老婆抢回来,但也不想这么快就接受新人。要如何做才能拖延一下呢?就在李瑁无计可施之时,宁王李宪去世了。

李宪是李隆基的哥哥,当年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就是他让出来的,因此兄弟感情很好。李宪还是李瑁的养父,当年武惠妃为李隆基接连生下几个子女但都相继夭折,李瑁出生后李隆基怕悲剧再次重演,就把他送到了哥哥李宪的府邸。因此李瑁是在宁王府长大的,自然与宁王李宪感情深厚。现在养父去世,李瑁就请求为其守孝三年。这个请求在情在理,即便是皇帝也无法拒绝,李隆基只能答应。李瑁三年之内不能娶妻,李隆基三年之内也不能把杨玉环接进宫。直到公元745年李瑁完成三年守孝迎娶韦氏女,杨玉环才走出道观走入后宫。这三年李瑁可以平复一下内心,李隆基和杨玉环也只能偷偷摸摸的搞地下恋情。对于李瑁来说,也算是收回点利息。

李瑁第二次反击的后果可比第一次强烈的多,这次发生在马嵬坡之变后。马嵬坡之变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逼宫,但是太子李亨的目标并不只是逼死杨玉环和杨家人,而是自己当皇帝。怎么做才能实现目标呢?与老皇帝在一起是不行的,必须分开才能有操作的空间。于是李隆基入蜀之路上出现了一群哭着拦路的百姓,这些人哀求李隆基把太子留下收复长安,而不是与皇帝一起逃到四川。民意如此皇帝也不好驳回,更何况当时的李隆基还是个破落户。于是太子李亨成功摆脱父皇李隆基的掌控开始便宜行事,接着他就跑到灵武称帝了。

一边是年富力强、与安史叛军死磕的新皇帝,一边是年老体弱、蜷缩在蜀地的老皇帝,无论是从个人发展前景还是从家国大义来看,都是新皇帝比老皇帝更惹人爱。于是各路爱国志士都纷纷前往灵武,一个围绕李亨的领导班子逐渐形成,并且与四川李隆基团队的势力此消彼长。后来安史之乱结束李隆基重返长安又当了五年的太上皇,但也只是一个对朝政毫无影响力的老人而已。若是按照李隆基自己的意愿,他绝对不会允许儿子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大权独揽,可是李亨就是做到了虎口里面抢食,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李亨的登基之路确实少不了裴冕、杜鸿渐等人的支持,但这其中还有寿王李瑁的影子。怎么看出来的呢?李亨继位后的诏书中说李隆基“久厌大位,思传眇身”,因此我在这里称帝了。有人认为这句话就是一句托词,是李亨为自己称帝找的借口。但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这句话是通过李瑁的嘴传达出来的。当年流民拦路李隆基同意李亨留下抵抗安史叛军,接着又令“高力士与寿王瑁送太子内人及服御等物,留后军厩马从上。”可见李瑁是有机会与李亨这伙人接触的。并且李瑁除了与高力士一起“送太子内人及服御等物”,还担任抚慰兵士的职责,这一点是高力士不能做的。因此李瑁完全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与李亨小团队的人单独接触,并且传达皇帝“久厌大位”的意思。反正你们早就想另立门户了,反正只是口谕,反正现在皇帝李隆基已经前往蜀地谁也不能去证实,我李瑁为何不搞点小破坏呢?

我们再来想一下“圣皇久厌大位,思传眇身”这句话最有可能是谁说的?高力士绝不可能。当时唐玄宗并没有退位的打算,无论局势如何危机都没有心甘情愿当太上皇的人,李隆基更不是胸无大志的天子,哪怕当时他被安禄山打的满世界跑老婆还被人逼死了。百姓拦路请求李亨收复长安时他给李亨的旨意是“汝好去!百姓属望,慎勿违之。莫以吾为意。且西戎北狄,吾尝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汝其勉之!”。可见李隆基只是命令李亨以太子的身份抵抗安史叛军,没有让他当皇帝。高力士身为李隆基的铁杆粉丝,后来李隆基无权无势他都能做到不离不弃,这时绝对不可能出卖主子。这句话也不可能是李亨说的,因为他是最大的受益者,说出这句话底气不足。裴冕、杜鸿渐等人说也不合适,他们只是臣子,与李隆基的关系没有那么近。但是李瑁说出来还是可以的。他是皇子又是传达皇帝口谕的人,还是在安史之乱、马嵬坡兵变的大背景下,说出这句话有理有据。李亨等人听到这句话也是心照不宣,都是聪明人说话不用太明白。虽说李亨灵武继位是预谋好的,即便没有李瑁的神来一笔也会出现,但李瑁这句话说出来后让李亨的皇位更加名正言顺,也能让他做的更稳。李瑁这句话让李隆基从一国之君变成一个可有可无的太上皇,他为自己报了仇,也为自己的未来铺好路,他的五个儿子中有三位封王,一位得到国公的爵位,最小的儿子是国子祭酒。三个女儿全部被封为县主。这样的结局,真的不错。

(0)

相关推荐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243章)

    在太子人选这件事上,高力士只对李隆基说了一句话:"皇上,太子为国本,应当慎重.废长立幼,国之大忌,推长而立,谁还敢争?"这句话,让原本举棋不定的李隆基作出了决定. 虽然李林甫和牛仙 ...

  • 此物最相思(第112章)

    转眼之间,就到了757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定都洛阳.自立为帝满一周年了. 看着洛阳.长安两座都城都已入囊中,李隆基已逃到蜀中让出皇位,李亨组织唐军反攻长安却大败而归,安禄山越想越是痛快,传令下去,正月初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297章)

    753年1月3日,对朝中文武百官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70岁的李林甫终于走到了人生尽头,离开了这个人世. 李林甫自735年被拜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与侍中裴耀卿.中书令张九龄一同担任 ...

  • 此物最相思(第324章)

    虽然杨玉环已经自缢身亡,但对李亨来说,马嵬兵变尚未结束. 如果说,诛杀杨国忠是马嵬兵变的第一步,逼死杨贵妃是马嵬兵变的第二步,那么,李亨谋划的马嵬兵变的第三步,是逼父皇让位,他顺利接班! 但是,让他始 ...

  • 皇帝宠爱的妃子去世,皇帝心灰意冷抢了儿媳妇为妃,儿子结局如何

    这事发生在唐朝,这个皇帝就是唐朝鼎鼎大名的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是唐朝的一个传奇皇帝,他是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孙子,他的父亲是唐睿宗李旦,他的大伯是唐中宗李显,他的爷爷.奶奶.父亲.大伯都是唐朝的皇帝,这样 ...

  • 他是雄才大略的帝王,晚年被架空成太上皇,惨被自己儿媳折磨

    27岁登基坐上龙椅 28岁开元盛世万民敬仰 他就是唐玄宗李隆基 唐朝最后的盛世因他而起 也因他而陨 一曲霓裳羽衣曲 舞出的是李唐帝国最后的繁华 一曲终了 留下的也是一代帝王最后的挽歌 少年风流策马扬鞭 ...

  • 李瑁为继承大唐江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玄"是个先明亮后暗淡的星,唐玄宗李隆基早期有着大唐盛世,到了后期因为宠爱杨贵妃,唐朝由极盛开始转衰.杨贵妃其实原本是儿子李瑁的妻子,唐玄宗却忍不住的百般勾搭,最后把儿媳妇收为专宠 ...

  • 此物最相思(第96章)

    743年入冬以来,长安城还没下过一场像样的雪,但却随时像要下雪似的,阴云密布,寒霾笼罩. 李白身披银灰色大氅,骑着白色骏马从长安街头疾驰而过.呼啸的北风直直从大氅里灌了进来,不由打了一个寒颤.不知为何 ...

  • 唐玄宗李隆基为何一日之内连杀自己三个儿子?

    唐玄宗一日杀三子,又被称为当年的"三庶人"事件. 太子李瑛与两位同为皇子的亲兄弟被人设计陷害,带兵进宫,因此被唐玄宗抓个正着,先是废太子和其余两位亲王为庶人,后来又追令处死. 历史 ...

  • 此物最相思(第105章)

    日暮时分,王维辞别玉真公主,匆匆赶回家中.因高舍鸡夫妇几年前都已过世,因此,自仙芝去世后,王维就将莲儿和云舟接回家中,以便互相照应. 当王维将想让莲儿母子尽快离开长安的想法告诉莲儿后,没想到,和玉真公 ...

  • 为什么李林甫还能在唐玄宗身边受宠近二十年?

    开元十二年(724),唐玄宗李隆基废掉同甘共苦三十年左右的皇后王氏,有抬举武惠妃的意思,由于朝野上下非常忌讳武氏家族(毕竟距离武后时代和武氏子弟跋扈才短短十来年),只能封武氏为惠妃,但一切礼仪待遇等同 ...

  • 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怎么死的,为何有几种说法,唐玄宗为何不救

    杨玉环就是杨贵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但是,杨玉环更早的身份是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唐玄宗在自己最宠爱的武惠妃去世后,心灰意冷,寝食难安,面对三千后宫佳丽,唐玄宗居然提不起兴趣,也不知道是谁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