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脉法汇集与伤寒论气色汇集
伤寒脉法汇集
1)寸脉
寸脉浮,辨虚实。浮虚,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太阳病中风。宜桂枝汤;浮实,发热、头痛、颈项强,太阳阳明病。无汗者宜葛根汤,汗出者宜桂枝加葛根汤(即葛根汤去麻黄);咳剧者,宜厚朴麻黄汤。咽喉痛者,属温病,宜银翘马勃散。双寸脉浮滑或浮数,瘀热在里,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寸脉紧,苦头痛骨肉疼,当发汗,太阳病中寒。宜麻黄汤;三关脉浮紧,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者,宜大青龙汤。
寸脉微,分左右。左寸微,头晕、头侧隐痛,颈项不利,脑血管痉挛或大脑供血不足,少阴病。心悸者,宜桂枝加黄芪汤,汗多者,宜桂枝加附子汤;四肢凉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右寸微,咽喉干痛,喑哑,短气、胸闷,太阴病。多见于喉痹,宜桔梗甘草汤、半夏散及汤;喜唾者宜理中丸。左右寸皆微者,少阴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
寸脉数,烦热,热在上焦,喉咽不利,口舌生疮,太阳阳明病。宜葛根黄芩黄连汤,泻心汤,黄连上清丸。黄连、栀子脉。
寸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心动过缓,太阴病。宜桂枝加附子汤。
寸脉滑,内热,咯痰,胸中壅满,甚则吐逆,阳明病。宜千金苇茎汤、射干麻黄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寸脉弦,心下愊愊,微头痛,心下有水气,为寒饮,太阳病。宜小青龙汤、茯苓甘草汤。
寸脉弱,阳气虚,自汗出而短气,太阴病。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黄芪汤;黄芪脉。
寸脉涩,咽喉干,少津液,是胃气不足,太阴病。宜百合地黄汤,麦门冬汤;生地黄脉。
寸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阳明病,宜白虎加人参汤、也可生脉饮加三七。
寸脉伏,胸中逆气,噎寒不通,是胃中冷气上冲心胸,太阳病。宜旋覆代赭汤、奔豚汤。
寸脉沉,胸中引胁痛,胸中有水气,太阳太阴合病。宜服泽漆汤、十枣汤。
寸脉濡,阳气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太阴病。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附子汤、薯蓣丸。
寸脉迟,上焦有寒,心痛咽酸,欲呕吐,太阴少阴合病。宜服黄连汤,或附子汤、理中汤加黄连
寸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逆气塞,阳明病;虚,即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太阴病。有热,即宜服竹叶汤、葛根汤;有寒,宜服吴茱萸汤。
寸脉细,发热及吐,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宜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吐不止,宜大半夏汤、橘皮竹茹汤。
寸脉洪大,胸胁满,太阳阳明病。宜白虎汤、小陷胸汤。石膏脉。
寸脉太过出寸口(上竟上),脉浮滑,太阳阳明病。左寸主心血管病,心肺瘀阻,脑络不通,头痛剧,心悸动,宜葛根汤加黄芩黄连;右寸主鼻咽与肺,咽喉不利,头额胀痛,胸中憋闷气促,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小陷胸汤。
2)关脉
关脉浮,腹满不欲食,心下痞,太阳病。关浮不及为虚满,宜服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关浮太过为实满,大黄黄连泻心汤;发热汗出而痞满者,宜桂枝人参汤、厚朴七物汤。
关脉紧,心下苦满,急胀痛。紧为弦之甚,主寒闭不痛或内有久寒,厥阴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脉紧者为实,大实痛者,太阴病。宜桂枝加大黄汤。
关脉微,胃中冷,心下拘急,隐隐痛。太阴病。宜附子理中汤或附子汤。双关脉微欲绝,饮食无碍,此损在肝,伤在脾,为纯阴结,太阴脾气将绝之兆,当防肝癌,当大剂温阳,四逆汤加人参。
关脉数,胃中有客热,灼热而痛,心中懊,食后易饥,消渴,阳明病。宜栀子大黄汤。
关脉缓,其人不欲食,此胃气不调,脾气不足。太阴病。宜桂枝汤加人参。
关脉滑,胃中有热。滑为热实,以气满故不欲食,食即吐逆。阳明病。宜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
关脉弦,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此邪在胆,逆在胃。少阳病。双关脉细弦,宜小柴胡汤;左关独弦,必失眠,宜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双关弦,宜四逆散;双脉脉细弦不对等,宜柴胡桂枝干姜汤;左寸、右关弦,余脉稍弱,宜丹栀逍遥散。
关脉弱,胃气虚,食欲差,太阴病。宜小建中汤、人参汤、薯蓣丸。
关脉涩,血气逆冷。脉涩为血虚,以中焦有微热。太阴病,宜炙甘草汤、小建中汤。
关脉芤,大便去血数升者,以膈腧伤故也。厥阴病。宜黄土汤。
关脉伏,中焦有水气,溏泄。太阳病中寒,宜五苓散。下利而心下坚满者,甘遂半夏丸。
关脉沉,心下有冷气,苦满吞酸。太阴病。宜橘枳姜汤,泽漆汤。
关脉濡,苦虚冷,脾气弱,重下病,脘腹隐隐不适。太阴病,宜附子粳米汤,薏苡附子败酱散。
关脉迟,胃中寒,喜吐唾沫。太阴病。宜附子汤、《外台》茯苓饮。大便不通者,附子泻心汤。
关脉实,胃中痛。阳明病。宜栀子厚朴汤,大承气汤。
关脉牢,脾胃气塞,盛热,即腹满响响。厚朴大黄汤。
关脉细,脾胃虚,腹满。太阴病。黄芪建中汤。
关脉洪,胃中热,必烦满。阳明病。烦渴者,宜白虎汤;口苦者,宜大柴胡汤。
3)尺脉
尺脉浮,为伤肾,下热风,小便难。太阳少阴合病。宜栝楼瞿麦丸。
尺脉紧,分左右,定上下。脐下痛。太阴病。宜枳实芍药散。尺上紧,在男前列腺病,宜桂枝茯苓丸;在女胞宫寒,宜当归芍药散;紧在左,病在左;紧在右,病在右;均宜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尺下紧,腰腿寒痹疼痛,宜肾着汤,乌头汤。
尺脉微,下焦虚寒,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气。太阴病。宜小建中汤、《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尺脉数,下焦瘀热,恶寒,脐下热痛,小便赤黄,腹皮急,虑肠痈、急性盆腔炎。太阳阳明合病。宜大黄牡丹皮汤、赤豆当归散、薏苡附子败酱散。
尺脉缓,脚弱下肿,小便难,有余沥。少阴病。宜栝楼瞿麦丸、防己黄芪汤。
尺脉滑,水热互结,血气实,热结膀胱,少腹急结,妇人经脉不利,男子尿血。太阳病。宜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当归贝母苦参丸。
尺脉弦,小腹疼,小腹及脚中拘急。太阴少阴合病。宜《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当归芍药散。
尺脉弱,阳气少,肾气弱,发热骨烦。少阴病。宜肾气丸。
尺脉涩,足胫逆冷,小便赤,少阴病。宜知柏地黄丸。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太阳少阴合病。宜猪苓汤,
尺脉伏,小腹痛,症疝,水谷不化。少阴病。宜四逆散合四逆汤。
尺脉沉,水气病,腰背痛。太阴少阴合病。宜肾气丸、肾着汤。
尺脉濡,苦小便难。少阴病。宜栝楼瞿麦汤。
尺脉迟,下焦有寒,大便难。太阳少阴合病。宜桂枝加大黄汤。
尺脉实,小腹痛,小便不禁。太阳少阴合病。宜栝楼瞿麦丸、枳实芍药散。
尺脉牢,阴寒盛,水蓄下焦,腹满,阴中急。少阴病。外阴肿者,宜牡蛎泽泻散,少腹痛剧者,宜通脉四逆汤。
伤寒论气色汇集
1.风温病,若被火者,微发黄色。
2.太阳病,桂麻各半汤证之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
3.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
4.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
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6.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7.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8.伤寒淤热在里,身必发黄。(身黄如橘子色)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9.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释黄,小便难,有潮热,试试哕,耳前后肿,刺之少差。为不解,病过十余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10.通脉四逆汤证之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
11.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注:大乌头煎或可服。)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者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12.唇口青,身冷为入藏,即死。
13.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14.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
15.狐惑病之,其面目一会赤一会黑一会白。
16.男子面色薄者,(注:青白或青灰)。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17.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鼻血,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20.大黄庶虫丸之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21.病者面色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22.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绕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23.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目防巳汤主之。
24.---若面热如醉状,此为胃热冲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21.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越婢加术汤主之。
25.唇痿舌青之淤血证。
26.女劳疸之额上黑。
27.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虽黑微黄。
28.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手掌八卦点穴法
画“米”字
为了准确的找准穴位,先在手掌上画一个倾斜的米字。从中指和无名指指根中间开始向下画一条竖线,再从大拇指根部虎口部位垂直于刚才画的竖线再画一条横线,根据这两条线来写一个米字,倾斜的米字。
找手掌八个穴位
巽穴:位于食指和中指根部,有一个鼓起的小包,按下去的时候是个坑。从这个坑开始以米字的中心为顶点画一个扇形,这个就是巽穴所在的区域。--巽穴与脏腑中的胆相应。
离穴:位于中指和无名指根部,有一个鼓起的小包,按下去的时候是个坑。从这个坑开始以米字的中心为顶点画一个扇形,这个就是离穴所在的区域。--离穴与脏腑中的心相应。
坤穴:位于小拇指下方,有一个鼓起的小包,按下去的时候是个坑。从这个坑开始以米字的中心为顶点画一个扇形,这个就是坤穴所在的区域。--坤穴与脏腑中的脾相应。
兑穴:位于手掌小手指下方第一条横纹和第二条横纹靠外侧掌边的中间,从突起的地方开始以米字的中心为顶点画一个扇形,这个就是兑穴所在的区域。--兑穴与脏腑中的肺相应。
乾穴:位于兑穴与坎穴中间,也就是小鱼际下方,即腕横纹上方较丰满的地方,从这个位置开始以米字的中心为顶点画一个扇形,这个就是乾穴所在的区域。--乾穴与脏腑中的大肠相应。
坎穴:位于掌心下方、腕横纹上方,对应离穴,按下去的时候也会有个坑,从这个坑开始以米字的中心为顶点画一个扇形,这个就是坎穴所在的区域。--坎穴与脏腑中的肾相应。
艮穴:位于大鱼际的下半部分、靠近掌侧,按下去的时候会有疼痛感,从这个位置开始以米字的中心为顶点画一个扇形,这个就是艮穴所在的区域。--艮穴与脏腑中的胃相应。
震穴:位于大鱼际的上半部分、大拇指根部虎口部位,从这个部位开始以米字的中心为顶点画一个扇形,这个就是震穴所在的区域。--震穴与脏腑中的肝相应。
注:八卦穴位代表的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米字各部分可帮助寻找穴位区域。
点穴方法
方法1 “ 点 ”
注:作方法时一定要收心求静,调整呼吸,呼吸均匀。
用大拇指点按相应穴位后快速的松开。松开时拇指离开手掌。点的时候吸气、松的时候呼气。按自己的呼吸节奏调整“点”的速度,呼吸一定要均匀。
方法2 “ 按”
用大拇指按住相应穴位后慢慢的向下按,然后慢慢的松开,松开时拇指不离开手掌穴位。按的时候吸气、松的时候呼气。按自己的呼吸节奏调整“按”的速度,呼吸一定要均匀。
方法3 “ 揉”
用大拇指按住相应穴位后,按下后,按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揉,一圈为一下,揉完后拇指慢慢松开,此时拇指不离开手掌穴位。拇指按下去以后,揉的时候开始吸气,拇指慢慢松开的时候呼气。
点穴的补泻方法
1.补法:轻点,轻按,轻揉,手法要轻,补法中揉法全部都是顺时针。
2.泻法:点按时其力度较重。重点,重按,重揉,泻法中揉法均为逆时针方向揉,其力较重。
3.平补平泻法:以不轻不重之力(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点,按,揉,平补平泻法中揉法为先顺时针18圈、后逆时针18圈。
注意事项:气息平稳,呼吸调匀,收心求静,速度不宜快,匀速。
温馨提示:在点穴,包括对穴位按摩的时候,有人认为点的速度越快、力度越大越好。比如按揉内关穴,有人是在掐,甚至都掐出血了,这是不对的。速度和力度都要适中为最好。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