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发现——谈内蒙古大漠草原历史文化演进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属欧亚北方草原的东端,其东西狭长,地域辽阔,面积有118.3万平方公里,海拔约一千公尺左右。境内有茂密的森林、浩瀚的沙漠、众多的湖泊河流、一望无际的草原、绵延起伏的丘陵,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从东到西,横亘于内蒙古中部,山北为高原地带,山南为丘陵平川。这里草场丰美,宜农宜牧,史称漠南。其北部邻漠北,是整个大漠草原历史文化演进的主要区域,也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迄今为止,已发现最早在内蒙古高原上生息繁衍的黄肤黑发的“蒙古利亚人种”是大窑人,他们生活于内蒙古呼和浩特东郊大窑村南山,距今70万年前,属旧石器时代早期。他们从类人猿进化到猿人,面临着和猛兽搏斗的生存需要,也许是从自然破裂或偶然被击碎的石头中得到灵感,将打制的石头运用为武器和各类工具,并在这里开辟了大型石器制造场,并留有用火烧烤肉的遗迹。

大窑文化遗址

作为大窑文化中典型的“龟背型石刮削器”不仅在其他地区的旧石器时代遗迹中多有发现,与一百多万年前东非直立奥莫人打制的“双面燧石器”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经考古学家用显微镜观察大窑出土的龟背型刮削器,可以确定它们用于兽皮的加工和处理。作为中国北方目前所知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大窑文化开辟了北方远古人类历史发展的先河,草原文明的序幕也因人类学会打制石器和使用火而揭开。

经验的积累使远古人类制造的石器由粗而精,距今约五万年前内蒙古西部萨拉乌苏河一带生活的河套人及他们创造的“萨拉乌苏文化”,以及在内蒙古东北部札赉诺尔一带发现的札赉诺尔人及所创造的“札赉诺尔文化”,见证了蒙古草原的古人类,从旧石器时代末期至中石器时代的文明轨迹。这一时期他们制作的细石器多为渔猎工具,为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和原始牧业的出现创造了一定的基础。

西辽河流域为中心的原始农业文明

在距今8000年到35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的内蒙古草原,已逐渐绽放出灿烂的文明之花。其可分为三大文化区域:

  • 一是东部以西辽河流域为中心的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区域;
  • 二是中南部以黄河河套为中心的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区域;
  • 三是约三山(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之北含三山的原始狩猎畜牧区域。

草原先民在这三大区域生聚发展,前后承接,创造了草原的古代早期文明。

兴隆洼文化石锄,内蒙古赤峰地区出土,距今8000年前。

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最早出现的是大兴安岭南段西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这是目前所知中国北方最古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兴隆洼文化分布范围很广,其先民们在临水的山坡台地营造较大的村落,周围圈以壕沟。里面排列着几十或上百座方型半地穴居室,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井然有序和兴盛。从赤峰市敖汉旗和林西县出土的石锄、骨柄石刃刀、“之”字纹筒形陶罐等生产生活用具及动植物遗骸上看,他们处于原始农业的开发阶段,狩猎和采集在生产中仍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并懂得在兽骨中镶嵌磨薄的石头作为刀刃。

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对于石器的制作技术和应用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在兴隆洼文化中,代表其先进水平的是玉器的制作,成为后来著名的红山文化玉器的源头。在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兴隆洼遗址中,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石雕女神像,其高65.5公分,呈屈身蹲踞状的裸女,双乳和腹部隆起,双手合与胸前。出土时立于屋内火炉旁,因而被视为家族保护神,具有生育女神和火神等多种神格,反映出当时氏族社会对女性繁衍后代的崇拜。

继兴隆洼文化发展的是赵宝沟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6000年左右,赵宝沟文化的聚落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其细石器的运用更为多样和精致,采用间接打击剥离等特殊技法,琢制成小型的细石核、细石叶和细石叶加工石器,再加上骨、木等材料制作出复合质地的工具,成为狩猎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赵宝沟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大型石斧、石耜说明他们的农业有了很大进步,成为经济生产的主业,同时狩猎和家畜饲养也占有一定比例。在遗址中出土的陶尊,上刻鹿首龙身、猪首龙身的“神灵”图像,反映了赵宝沟文化先民信仰崇拜和思维的发展,以及社会礼仪制度的发展;其“龙身”为中国陶器上出现最早的龙纹图案。

兴隆洼文化筒形夹砂灰陶罐,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出土,距今8000年前

随赵宝沟文化之后出现的是著名的红山文化,距今约6000至5000年左右。红山文化仍属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其氏族聚落的分布范围远远超过上述二者。代表其建筑水平的是颇具规模的石砌坛、庙、冢建筑,构成具有浓郁宗教色彩的区域。庙宇中陈设的女神像群雕,多以夹砂红陶制作,有的比真人还要大,反映了以崇拜女性祖先为主的心理和观念。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精致的石制农业生产工具和动植物遗骸,如鞋底状的大型翻土农具石耜,说明深翻与耕作面积的扩大,加上收割和加工谷物器具、石磨等工具的大量出土,说明当时农业已成为主导经济,家畜饲养业也有了较大发展。从出土的陶器看,则比较注重纹饰装饰,种类更加丰富。

赵宝沟文化鹿纹尊形器,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出土。

这时玉器的制作水平空前提高,构思神妙,雕刻精湛,其中出土的猪龙为红山文化的典型,出土的绿松石鸮反映了红山文化先民的鸟图腾信仰,出土的C型碧玉龙,为马首龙身,《左传》中曰:“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由此,这类弯成半圆形的龙,可能反映的是土地、地母神的守护,为多种动物复合图腾信仰的体现,也称之为中华玉龙之祖。此时,红山文化的氏族社会已进入“古国”阶段,其文明程度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同期的黄河流域文化,成为中华古文化主根系中重要的一支。

在红山文化晚期时,出现了距今5000年至4500年左右的小河沿文化。其文化内涵不仅具有红山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的因素,还有内蒙古中南部庙子沟文化和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的影响。说明小河沿文化的先民们正处于“古国”林立相争,相互交流融合的时期。

红山文化玉鸮,反映了先民的鸟图腾信仰,内蒙古赤峰巴林右旗出土。

在小河沿墓葬遗址出土的随葬品中,男性多为石锄、石耜等农业生产工具,女性多有石纺轮和骨针等工具,说明这时已有男女明确分工。同时出土有许多夫妻合葬墓,反映了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这时的小河沿文化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在小河沿出土的陶器上发现有许多文字符号,比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符号还要进步,应是中国象形文字的雏形。

小河沿文化双口红陶壶,内蒙古赤峰翁牛特旗出土。

继小河沿文化之后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出现于距今4000年至3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末期和青铜时代早期,约为夏代至早商时期。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聚落址,都筑有壕沟式围墙,形成城堡式的防御设施,每座城堡间相距数十里之遥,城内房舍建筑体现出个体家庭的属性。这里农业仍是主体生产经济,家畜饲养业大有发展,制陶业更为精湛。代表小河沿先进水平的是青铜制造业,其生产的高54公分的大型青铜鼎、高25.5公分的青铜簋等器物,同当时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青铜业一样居于中国领先地位。

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鬲,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出土

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广为分布的城堡,反映他们正处在各“方国”相争的英雄时代,后在夏代末期突然消失。有学者认为他们作为“方国”中的强者,可能南下黄河流域对中原商王朝的建立产生过影响。

从兴隆洼文化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发展过程,表现了内蒙古东部西辽河流域逐步发展起来的农业文明,其发展起来的家畜饲养业就是后来游牧经济的源头之一。

内蒙古中南部黄河河套流域的新石器文化

内蒙古中南部的新石器文化,起步比东部稍晚,距今7000年至6000年左右,在内蒙古阴山南面的黄河河套一带,出现许多原始聚落点,其中以白泥窑文化为典型代表。他们的聚落营地建在丘陵坡地上,四周挖以壕沟。其内排列成行的房舍均为半地穴建筑,地面和围墙用火烧烤,平整而坚硬。从白泥窑遗址出土的石斧、有孔石刀和大型石耜可以看出其发达的农业;从出土的骨角器物和动物遗骸看出,狩猎和捕鱼在经济生产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这里还出土有大量彩陶器,制作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白泥窑先民受周边地区陕、晋、冀的仰韶文化影响较大,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与同时期的内蒙古东部原始文化差异较大。

继白泥窑文化之后是距今约5500年左右的庙子沟文化。建在山梁缓坡上的庙子沟文化聚落营地,比白泥窑文化更为进步,成行排列的半地穴房舍上部有泥抹围墙和木柱支撑的草屋顶。从这里出土的石制农具和骨角器及动物的遗骸可以看出,其农业、狩猎和家畜饲养业均很发达,陶器制作十分精美,尤其彩陶更有地区特色。聚落内的房舍都以一、二个房屋及周围地窖组成一个独立的单元,显示着个体家庭的出现,表明他们这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这一变革比黄河流域和内蒙古东部还要早。

庙子沟文化之后出现的,是距今4700年左右的阿善文化为代表的氏族聚落。其聚落点多建在地势险峻的山顶上,四周环筑石墙,类似古城堡。房舍多为土筑,有单间或双间,也有大型石筑房舍,应为祭坛或氏族公用设施。从出土的石器和骨角器看出,农业生产占有主导地位,狩猎和家畜饲养业也很发达。其陶器普遍较大,灰陶较多,彩陶较少。阿善文化聚落石城分布很广,几乎数十里便可见一处。这些众多城堡建筑遗迹的发现,表明这里在4700年前已进入“古城古国”的时代。从其防御措施可看出,各聚落间战事的频繁。

庙子沟文化骨锥、骨尖状器、骨柄石刃刀,内蒙古乌盟察右前旗出土。

在阿善文化末期时,老虎山文化和永辛店文化开始发展起来。以老虎山文化为代表的原始聚落距今约为4500年左右,其石城比阿善文化石城更为进步,城内房屋有窑洞式和半地穴两种形式,墙壁多为白灰涂抹,光洁整齐。出土的生产工具有种类较多的石器和骨器等,反映了农业生产、狩猎及家畜饲养的发展和进步。在陶制品中出现了三足炊具,是熟食器具的一大创新。

永辛店文化是阿善文化的接替者,距今约4300年左右。其房舍出现前后连接的白灰墙面,遗址出土有大量大型石制生产工具、骨角制器具、三足陶器,普遍使用于生活中。特别是从这里遗址发现的铜环,反映了这一地区开始出现原始青铜文明的曙光。

内蒙古包头阿善遗址出土的骨针及针筒

老虎山文化和永辛店文化的先民们,社会分工明确,社会发展进程很快,其个氏族部落间的斗争也时有发生,在巨大的变革中跨入“方国”时代,并影响了周边中原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进步。

朱开沟文化继永辛店文化之后,距今约4000年至3500年左右出现,处于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大致为夏至早商时期。朱开沟文化聚落址多选在临水的台地上住舍,有半地穴和地面建筑两种形式。其墓葬品中已明显看出等级的不同,并已进入阶级社会。从出土的大量石器、骨器、陶器和动植物遗骸上看,朱开沟先民的经济生产前期以发达的农业为主,兼狩猎和家畜饲养;后期以畜牧为主兼农耕和狩猎。具有重大变化的是在后期遗址中出现的青铜刀、青铜剑、青铜耳环等小型青铜器,成为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草原游牧民族青铜文明的先驱,也是最早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发源地之一。朱开沟遗址还出土有经灼烧过的卜骨,上面还有钻痕,显见是古人占卜的工具。朱开沟晚期文化分布范围很广,北达阴山以北,东至大兴安岭一带,可能是朱开沟文化的先民,因自然气候的变化,由农耕转向畜牧,或受北部游牧民族影响而转向畜牧。

从白泥窑文化至朱开沟文化的发展历程,反映了黄河河套一带逐步发展起来的发达的方国农业文明,后来又由农耕转向畜牧业,推测其或许就是后来大规模游牧经济的另一源头。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及以北狩猎畜牧文明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及以北地区,远古时从东至西是森林草原,生态环境优于现今。在距今8000年至4000年前或再晚的整个新石器时代,这一带生活着以狩猎为主要经济形态的氏族人群。由于山北气候较山南寒冷,人口较少,社会进程缓慢,游猎经济状态使他们居无定所,文化堆积远没有山南定居农业氏族聚落那么丰厚,因此在考古发掘上收获也较少。但发达的岩画创作,为远古人类的活动留下生动真实的记录。

内蒙古曼德拉山岩画──早期游牧人的居室

这些游猎氏族的人群在广阔的草原上遗留下大量的石镞、石叶、骨刀,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上绘刻了很多岩画,上面记录了他们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以狩猎为主的生产生活形态。岩画中动物图案占到90%左右,是他们狩猎的生活数据源。距今8000年左右的早期岩画内容简单粗略,多描刻鹿、狼、熊、岩羊、野牛、野马等自然界动物形象;距今约6000年至4000年左右的晚期岩画,描刻的大多是人与自然界动物在一起的场面,如狩猎岩画、仿牲舞蹈岩画、牵马图岩画、牧羊岩画等。从岩画上可以看出,北方草原上的游猎氏族人群应是中国羊、牛、狗、马、骆驼等家畜最早的驯化者之一。

在北方游猎氏族人群驯化的动物中,具有划时代重要意义的是对马的驯化,早在8000年前,野马就成为他们的狩猎对象,这种场面在早期岩画中有很多。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北方狩猎氏族人群驯化了马,接着以车驾形式驾驭了马匹,后来又逐渐发明骑术,他们在阴山和大兴安岭的岩画廊中绘刻了这些内容。由于驯化了马,“北方草原的氏族人群才由饲养家畜变成了牧放家畜,游牧业才得以逐渐出现在广阔的草原上,游猎氏族人群才得以发展成游牧民族,游牧到后来才构成一种经济文明”。

据有关专家考证推测,在距今4000年或稍后的新石器时代末期,由于这里气候渐渐变得寒冷干燥,“山南的农业氏族聚落相继南迁,北方狩猎氏族人群才迁至山南水草丰美的平川丘陵地带,并与当地遗留的农耕氏族人群结合,推动游牧经济的更大发展,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即是史籍文献中所说的土方和鬼方等。

这在后来东胡、匈奴、鲜卑、甚至蒙古族的发展史上都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只有越过三山南下,才能成为强大的游牧民族,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应该说游牧文明,早在8000年前就已在北方游猎氏族的孕育之中了,因此可以认为三山及三山北大草原上的狩猎经济,应是后来中国北方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主源头”。

总之来说,内蒙古草原新石器时代农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方草原狩猎和饲养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也为后来畜牧业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后来大规模游牧文明的先驱。

(0)

相关推荐

  • 金鸡岭遗址

    标号"1"--金鸡岭遗址:2002年3月,考古工作人员在随州曾都区洛阳镇金鸡岭村发现一古代遗址(后命名为"金鸡岭遗址",该古文化遗址系2002年6月17日孝襄高 ...

  • 新石器的革命

    考古学家把陶器和农业出现作为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新石器时代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时期,人类开始定居,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并把一些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人类还改进渔猎手段,从事制陶. ...

  • 辽河,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发源地

    ---东北的历史发展简述(十九)-- 辽河,是东北地区主要的河流,是我国的七大河流之一.辽河有二个源头,东面的源头称东辽河,西边的源头称西辽河,两个源头在辽宁省昌图县福德店与西源汇合后,称之为辽河.辽 ...

  • 【人类经济万年史】003中石器时代经济(上)

    中石器时代经济(上) 在地质时代的更新世之末到全新世初期,即距今2万年左右,随着末次冰川现象的消失,世界范围的山林地貌.江海水位.大气的温度和湿度等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植物群落和动物群体也随之发生了很 ...

  • 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一史前时期

    天辽地宁,地处中国东北的辽宁是一片写满传奇的土地,这里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作为辽宁人,你对辽 ...

  • 文明曙光——兴隆洼文化(约距今8000-7500年前)

    兴隆洼文化是分布于是内蒙古及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原敖汉旗宝国吐乡(现兴隆洼镇)兴隆洼村而得名,距今约8000年,经济形态除农耕外兼狩猎.采集. 兴隆洼遗址是内蒙古及东北地 ...

  • 考古发现:一个从未被历史记载的恐怖文明

    提到古代文明,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它们分别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实际上对应着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分别是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这四个大 ...

  • 【李氏】就考古发现谈赵郡李氏家族

    赵郡李氏家族,是我国历史上自秦至唐有名的豪门望族,特别是北朝时期,它与太原王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南阳郑氏等世家大族并称于世.这些世家大族所占地域跨州连郡,经济上田连阡陌.奴婢成众:政治上世代为官, ...

  • 探秘井头山:考古发现“河姆渡之祖”,历史往前推了1000年

    2020年夏天,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首次向世人公布,从这里开始,中国远古文明发展的历史或将再次改写-- [一眼千年] 关于"发现"的故事,是从7年前的那场强台风开始的-- ...

  • 神秘中山国:一次考古发现揭开一段神秘历史

    对故郡遗址的发掘始于2015年春.经过5年不间断地工作,考古工作者在故郡共计发现城址1座.环壕1段.墓葬93座.车马-殉牲坑11座.灰坑600多处.水井60眼.陶窑6处,出土金.铜.铁.骨角.玉石等珍 ...

  • 考古发现终于解开中国商人的历史来源,生意人与商朝人的渊源关系

    (作者:赵辉)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化传承不断,造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唯一的从未中断的国家文化传承有序的民族文化.夏朝与夏文化的研究,虽然在主流学界仍然没有得出一个让世人信可与满意的结论,但夏商周 ...

  • 由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关系再审视看二里头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6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徐良高 (作者:徐良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中原文化研究>2020年第5期)

  • 郭宝亮 韩越:用文学打捞历史,塑造中国魂魄——谈李铮的历史文化小说

    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魂魄一直是新世纪文化工作者思索的重要议题,一方面是响应传统文化复兴的国策之召唤,另一方面也是文学本身的需要:上世纪八十年代受西方文学影响的先锋小说等流派的文学实验如火如荼,给 ...

  • 浅谈藏族舞蹈的历史文化的特征是怎样的?

                     在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不同的民族都会有这自己民族独特的地方,然而舞蹈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体现.我国少数民族藏族的舞蹈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成为了藏族人们日常生 ...

  • 安徽阜阳公布重大考古发现:将改写中国青铜铸造历史!

    安徽阜阳公布重大考古发现:将改写中国青铜铸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