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朝如何经营西北边疆?郡县制、都护府制、属国制是其重要制度

西汉王朝鼎盛时期的疆域图!

两汉时期,伴随着边境战争的持续推进和对匈战争的不断胜利,汉王朝的疆域也在不断扩充,其具体表现就是陇右地区、河西地区和西域地区都被先后纳入了汉朝的统治范围。这些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与内陆存在较大差异,就民族成份而言,这些地区不仅有汉族,还有匈奴族、羌族等少数民族;就经济结构而言,这些地区有的以农业为主,有的则以畜牧业为主,还有的则是半农半牧。除此以外,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也各不相同。

如何稳定统治这些新纳入的疆域?如何对帝国的西北边疆进行有效的统治?这是关系到西北局势乃至整个帝国统治稳定与否的重大问题。因此,汉王朝一直都非常重视对西北边疆的经营,并针对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民族特点,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注意:文中的陇右地区是指陇山以西、黄河以东地区,大致相当于今甘肃省中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青海省东部、四川北部等广大地区。河西地区大致是指河西走廊。西域地区是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地区,大致相当于今新疆省。

汉王朝该如何稳定统治这些新纳入的疆土?这是个重要问题!

一、汉王朝在陇右、河西地区大力推行郡县制

西汉王朝建立之初,其疆域范围比较有限,不仅帝国南面尚有赵佗之南越国,而且其西北疆界也仅至长城沿线而已,昔日秦将蒙恬所开辟的朔方、五原二郡早在秦末乱世就已经被匈奴武装占领了。总的来说,新生的西汉王朝在西北地区仅占有陇西、北地和云中三郡而已,而且其中陇西、北地二郡的辖区也远不及秦代那般辽阔。

统一天下后的汉高祖刘邦虽然意欲击败匈奴,收复失地,但却惨遭平城之败。自此以后,西汉王朝就致力于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开始对匈奴奉行消极防御性的“和亲政策”,企图以此维持边境安宁。但是很遗憾,汉朝的和亲政策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匈奴仍旧频繁入侵汉朝的西北边郡,并肆意烧杀劫掠。

汉高祖刘邦惨遭平城之败,不得不向匈奴奉行“和亲政策”!

为此,从文景二帝开始,汉朝在加紧休养生息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经营。一是针对匈奴骑兵部队行动迅速的特点,汉朝采取募民实边,长期驻守的对策;二是针对边郡粮食不足的状况,汉朝采取鼓励运粮,输粮赐爵的政策。这些措施虽然加强了西北边疆的防御能力,但却未从根本上消除匈奴的威胁,兵强马壮的匈奴骑兵仍旧频繁对汉朝西北边郡发动进攻。

汉武帝即位后,随着国力的增强,汉王朝一改以往的和亲政策,决定武力反击匈奴。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派遣车骑将军卫青率兵北伐,此战大败匈奴楼烦王、白羊王,一举夺回了河南地区(指黄河以南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山西省北部)和陇西地区(即陇右地区),史载:'遂略取河南地,至于陇西'。此即汉匈三大决战之一的河南战役。

汉武帝以卫青为将,大败匈奴楼烦王和白羊王,一举夺回了河南地区和陇右地区!

此战过后,汉武帝为巩固在河南地区、陇右地区的统治,特地下令重置秦朝时期的朔方、五原二郡。而且还派兵持续出征,不断扩充陇西、北地、上郡三郡的疆域范围,最终使其恢复了秦时规模。

除此以外,汉武帝为了促进河南地区的农业发展,使其成为抵御、反击匈奴的前沿阵地,还不断征发内陆百姓去修复秦时旧塞,并移民十万以充实该地。自此以后,汉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河南地区的经营,除了构筑防御设施,驻扎军队以外,还在此地进行大规模的屯田活动,这极大地大大加强了汉王朝对此地区的统治和管理。

汉武帝征发内陆百姓前往河南地区修复要塞,并徙民十万以充实该地!

攻取河南地区,只是汉匈战争的开端,水草丰美的河西地区仍旧处于匈奴的控制之下。为了配合汉军的正面战场和沟通西域,汉武帝决定进兵河西,开辟第二战场。

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率兵两次深入河西,大败匈奴,迫使驻牧河西的匈奴浑邪王率其部众四万余人降汉。浑邪王降汉意味着河西地区正式归入西汉版图,而汉武帝也开始有计划地将内陆的郡县制推行于河西地区。

汉武帝以霍去病为将两次深入河西地区,迫使匈奴浑邪王降汉!

汉武帝最初只在狭长的河西走廊(东西长达两千余里)设置了酒泉一郡而已。但在元狩四年(前119年),汉军再次深入漠北出击匈奴,迫使匈奴远遁后,汉武帝就开始大张旗鼓地对河西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经营活动以稳定汉王朝对该地区的统治。

待到元鼎六年(前111年),河西地区的农业发展已经颇具规模,农业人口也逐渐增加,原有的酒泉一郡已不能对绵延数千里的河西走廊进行有效的管理了。于是汉武帝又下令在河西走廊增置二郡,即在酒泉郡东部新置张掖郡,在其西部新置敦煌郡,并仍旧沿袭迁徙内陆百姓以充实边郡的政策。

汉武帝在酒泉郡的基础上,在河西地区又新置张掖郡和敦煌郡,并不断徙民以充实此二郡!

另外,在汉军的连续打击之下,匈奴在河西地区的力量日益薄弱,其势力范围被迫不断向西转移,所以西汉王朝对河西地区的经营力度也随之进一步加强。汉王朝除了继续在河西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屯田活动,持续加强军事防御能力外,还非常重视当地的政权建设,待至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汉王朝下令拆分天水,陇西、张掖各二县置金城郡;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又拆分张掖郡东部置武威郡。

至此以后,西汉王朝在河西走廊沿线已经设置了酒泉、张掖、敦煌、金城、武威五郡,历史上称为'河西五郡'。虽然在汉代不同时期,这河西五郡的辖境和属县不尽相同,但五郡的建置已基本定型,到东汉仍相沿不改。

西汉王朝在河西走廊沿线所设置的河西五郡虽然名称有所变革,但其建置却基本定型!

而且,汉王朝不仅在河西地区设立了郡县两级行政机构,还在其下设立了乡、里、亭等基层组织。河西地区的百姓也普遍采用什伍编制,分属郡、县、乡、里的管理系统,和内陆民户一样,他们也要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承担赋税和徭役。

这一系列完整政治机构的设立说明了一个问题,即汉王朝对河西地区的管理不同于传统的羁縻地区,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与内陆等同。

河西走廊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内陆沟通西域地区的重要通道!

二、汉王朝在西域地区大力推行都护府制

都护府制是汉王朝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统治而实行的一项特殊政治制度。西域都护府是汉王朝在西域地区设立的最高权力机构,其长官为西域都护,秩比两千石,位尊权重,可代表汉朝中央政府全权负责西域地区的军事,行政和外交事务。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始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然而,汉朝对西域的经营却早在汉武帝时就已经开始了。

在汉武帝以前,西域地区曾长期被匈奴所控制。史载:

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常居延耆,危须,尉黎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

在汉武帝之前,匈奴在西域地区设立僮仆校尉来控制西域诸国!

汉武帝早年为彻底击败匈奴,曾派张骞出使西域,意图联络与匈奴有世仇的大月氏夹击匈奴。十三年后,张骞历尽艰险终于返回长安。虽然没有达到联络大月氏的预期目的,但却意外了解到西域情况。

听完张骞的汇报后,汉武帝决心打通河西走廊,与西域诸国取得联系,于是汉王朝开始频繁派遣使者去出使西域。但是楼兰、姑师这两个处于交通要道的西域国家,在当时正臣服于匈奴势力,所以他们常常派兵阻拦、截杀汉朝使臣。

听完张骞的汇报后,汉武帝决定打通河西走廊,并与西域诸国取得联系!

为开通出使西域的道路,汉武帝于元封三年(前108年)派赵破奴、王恢率兵数万击破姑师,俘虏楼兰王,这为汉王朝接下来大规模经营西域地区打响了第一枪!

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以大宛王不肯进献宝马和屡次攻杀汉使的理由,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前后率兵十多万讨伐大宛。经过四年苦战,汉军终于击破大宛,其后,西域诸国震惧,纷纷遣使朝贡。而汉廷也得以进一步深入对西域地区的经营活动,其具体表现就是汉武帝不仅在西域广置屯田、广设驿站,还专门设置了使者校尉一职来全权处理汉廷在西域地区的外交活动。

汉武帝击败大宛后,西域诸国震惧,纷纷遣使朝贡,而汉武帝也在西域地区设置使者校尉一职!

使者校尉是西汉王朝在西域地区最早设立的军事行政长官。但受限于当时的西汉王朝还没有控制整个西域地区,所以使者校尉也只能尽量保护轮台、渠犁一带的屯田免受匈奴袭扰,并为出使西域各国的汉朝使节和西征部队提供粮草,解决给养而已。

汉武帝驾崩、汉昭帝即位后,为了弥补武帝时期连年征战的巨大损耗,汉王朝不得不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这使得汉王朝对西域地区的经营活动有所放松。除了任命曾在长安为质子的杆弥国太子赖丹为校尉将军和在轮台进行屯田外,就几乎没有展开大规模的战争了。后来龟兹王发兵攻打杆弥国并斩杀亲汉的太子赖丹时,汉王朝也只是谴责而未发兵征讨。这助长了西域地区不尊汉廷的风气,而匈奴也乘机发兵侵占车师国,并与车师国一同入侵亲汉的乌孙国。

汉昭帝继位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王朝暂时放松了对西域地区的经营活动!

元凤四年(前77年),鉴于楼兰国屡次联合匈奴攻杀汉使的恶劣行径,汉王朝派遣傅介子至楼兰,斩其王,立其弟尉屠焉为王,并改其国号为鄯善。后又应新楼兰王尉屠焉之所请,在伊循城实行屯田,并置都尉进行管理。从此以后,汉王朝又开始了对西域的大规模经营活动。

汉宣帝即位后,于本始二年(前72年)派遣田广明等五个将军共率十六万骑兵与乌孙国共击匈奴。匈奴败逃,而车师国也再次依附汉朝。紧接着,汉朝使臣常惠又发动西域诸国士卒五万人攻打龟兹,并以擅杀校尉将军赖丹的理由,斩杀了其罪魁祸首姑翼(时为龟兹国重臣)。这一系列军事行动极大地扩大了汉王朝在西域地区的影响,但匈奴却也通过与车师王乌贵联姻,再次控制了车师国,并切断了汉朝与乌孙国的联系。

汉宣帝继位后,国力有所恢复,因此汉王朝再次开始积极经营西域地区!

地节二年(前68年),汉宣帝派遣郑吉领军在渠犁地区屯田,准备与匈奴争夺车师国。后郑吉虽领军攻入车师国,但因兵力有限,又被迫退守渠犁地区,车师国及西域北道诸国仍被匈奴控制。

元康二年(前64年),汉宣帝又以郑吉为卫司马,令其护卫鄯善国及西域西南道诸国。待至神爵二年(前60年),由于匈奴统治集团内部爆发权力之争,其主管西域事务的匈奴日逐王先贤掸率众降汉,西域遂为汉朝所有。而匈奴在西域设置的僮仆都尉也为汉朝的西域都护所取代,郑吉也因此成为汉王朝首任西域都护。至此,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经营,汉王朝终于实现了对西域地区的完全统治,而其统治方式就是在西域地区推行都护府制。

汉朝的西域都护秩比两千石,相当于内陆的郡守,是代表西汉中央政府统治西域地区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从汉宣帝神爵二年到王莽新朝,曾先后有十八人出任西域都护一职,而这些人也皆以勇武著名于世。和内陆的郡守一样,西域都护也设府置吏,其治所在西域中部的乌垒城,其固定的属吏主要有丞、司马、侯、千人等,分别协助都护管理各项事务。

自汉宣帝以后,汉王朝在西域地区开始大力推行都护府制,前后曾有十八人出任西域都护一职!

东汉王朝承袭西汉制度,只不过由于国力衰弱和政治中心的东移(定都洛阳),对于西域地区的战略决策上已由西汉时期的积极制远改为消极防御了。因此,东汉王朝对西北边疆,特别是对西域地区的经营规模远不及西汉时期。

东汉王朝建立后,莎车、鄯善、车师、焉耆等西域诸国曾先后数次遣子入侍,请立都护。但光武帝刘秀却以'中国初定,北边未服'的理由将他们的质子都遣送回国了,而且还明言让他们'东西南北自在也',即不管他们依附谁,汉王朝都不在乎。于是,当汉王朝退出西域地区后,北匈奴很快卷土重来,再次控制了西域诸国。

光武帝刘秀拒绝接纳西域诸国的质子,这相当于放弃了西域地区!

汉明帝在位时期,北匈奴裹挟着西域诸国一同入侵汉朝的河西地区,河西走廊诸郡县不得不白天也关闭城门以抵御北匈奴的袭扰。汉明帝得知这一情况后,于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派兵出征,于阗诸国发现汉朝愿意接纳西域诸国后,也纷纷开始遣送质子以归附汉廷。自西汉末年以来,与汉廷断绝联系六十余年的西域地区,再次和汉廷重新建立起了密切联系。

同样的,自此以后,东汉王朝与北匈奴在西域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西域都护一职也几度废置。而在这一过程中,东汉王朝主要是通过西域都护在肥沃之地实行屯田和在交通要道修建要塞的方式对西域地区实行统治和管理。

东汉王朝和北匈奴在西域地区展开激烈争夺,西域都护一职也几度废置!

在东汉王朝历任西域都护中,最卓越的西域都护非定远侯班超莫属。班超在西域经营了三十余年,任西域都护一职长达十一年,在他任都护期间,西域五十余国,全部都积极向汉廷朝贡。

遗憾的是,自汉安帝以后,在东汉王朝内忧外患不断严重的情况下,东汉王朝对西域地区的经营也越来越力不从心。不仅不再设立西域都护一职,只是设立了西域副校尉,而且还只是在西域地区安置了三百汉军而已。这自然无法再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统治,而只能维系羁縻政策而已。

东汉王朝最出色的西域都护,非班超莫属!

三、汉王朝在西北羌族聚集区实行属国制和护羌校尉制

羌族是长期居住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古老民族。春秋战国时期,羌族主要分布在今青海地区;西汉末年,羌族大量内迁,其活动地区也更为广泛;待到东汉初期,羌族已遍布凉州地区(大致相当于今甘肃全境和宁夏南部)。

在东汉中后期,居住在凉州地区的羌族因为汉化程度不同而内部分裂为东羌和西羌两大类。其中居住在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地区的羌族被称之为东羌(汉化程度较深);而居住在陇西、塞外等地区的羌族则被称之为西羌(汉化程度较浅),(东、西羌的分别大概类似于后世的熟女真和生女真)。

在东汉中后期,居住于凉州地区的羌族内部分裂为东羌和西羌两大类!

东羌部落以农业为主,所以部落人口较少(小农经济,家庭式生产),大者不过万余人,而小者只有数千人,而且东羌部落往往与汉族杂居,其分布较为分散。所以汉朝主要是通过属国都尉进行管理,其管理难度较低。

西羌部落则与之恰恰相反。西羌部落以游牧业或半游牧业为主,其部落人口较多(游牧经济,家族式生产),而且西羌部落还与北匈奴势力的联系较为密切,其军事力量较强。所以汉朝除了设置属国都尉外,还专门设置了护羌校尉一职,持节领护西羌。其主要目的就在于镇压羌族反抗,隔绝西羌与匈奴的交通,确保汉朝在羌族地区统治的稳定。护羌校尉一职始设于汉武帝元鼎六年,但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则要迟至汉宣帝时期。

西羌部落人口较多,军事力量较强,汉朝除了设置属国都尉外,还设置了护羌校尉!

西汉王朝建立之初,以河湟地区为活动中心的羌族还大多为匈奴所役属。汉景帝时期,羌族部落之一的研种羌因不堪忍受匈奴的残酷奴役,而在其首领留何率领下归附汉朝。汉景帝下令在陇西郡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安故(今甘肃临洮县南)、临洮(今甘肃氓县)、氐道(今甘肃礼县西北)和羌道(今甘肃宕昌县西南)等县设置属国以安置羌民。

汉武帝时期,为隔绝羌族与匈奴的联系,曾在夺取河西地区后,又迫使羌民向西迁徙。羌民对汉武帝的迁徙政策十分不满,而匈奴也乘机煽动诸羌联合反汉,最终羌族联兵十余万进攻汉朝的令居(今甘肃永登县)、安故(今甘肃临洮县南)、枪罕(今甘肃临夏)等地,但均被汉军打败。最终羌人败逃至西海、盐池(今青海湖一带)。而汉王朝也因山为塞,置护羌校尉,驻守令居(今甘肃永登县),管理羌族事务。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匈奴经常策动羌族反汉或与之联合进攻汉朝。

汉武帝时期,为隔绝羌族与匈奴的联系,曾迫使羌民向西迁徙!

汉宣帝即位后,先零羌不顾汉朝反对,强渡湟水。至元康三年(前63年),先零羌又派遣使者出使匈奴,意欲联合匈奴突袭鄯善、敦煌等地作为自己的居住地。汉朝于神爵元年(前61年)派义渠安国处理诸羌问题,但因义渠安国措置失当,激起羌人更大反抗,羌人纷纷攻打汉朝城邑,诛杀汉朝官吏。

汉宣帝于是改派老将赵充国领兵平定羌乱。赵充国一改义渠安国杀戮镇压的办法,而采用招抚瓦解与武力镇压相结合的策略。另外,赵充国率领汉军连战连胜之际,还始终对羌民的村寨、牧地秋毫无犯,还常常释放被裹挟参战的普通羌民。

在这种恩威并施的政策下,羌军很快土崩瓦解,而羌军首领罕,开也很快就归降了汉朝。汉廷斩杀一部分罪大恶极的羌人酋长后,对绝大多数的羌人领袖采取了拉拢策略,分别将他们封为王、侯、君等,同时还设置了金城属国以安置其降众。此后,西汉在羌族地区的统治渐趋稳定,护羌校尉一职也固定下来而成为常设官吏。

汉宣帝时期,赵充国临危受命领军平乱,他在羌地恩威并施,很快平定了羌乱!

东汉王朝在羌族地区继续沿用了西汉时期的属国制与护羌校尉制,然而,东汉一代在羌族地区的统治始终很不稳定。

建武九年(33年),光武帝根据班彪等人的建议,恢复了西汉时期的护羌校尉一职,并以牛邯为首任护羌校尉,持节领护西羌。但不久牛邯病死,护羌校尉一职也随之取消了。此后,护羌校尉置而复省,省而复置,其治所也由令居(今甘肃省永登县)先后迁到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安夷(今青海省乐都县)、临羌(今青海省湟源县)等地。

建武九年,光武帝刘秀恢复了护羌校尉一职,并以牛邯为首任护羌校尉,但牛邯死后,护羌校尉也随之取消了!

汉朝设置护羌校尉的目的本来是'持节领护,理其怨结;岁时循行,问所疾苦'。但是,东汉历任护羌校尉,除了像邓训,第五访等少数几人尚能以'恩信'厚待羌人外,其他许多人多为贪婪暴横之徒,他们对羌族各部不是理其怨结,问所疾苦,而是血腥镇压,残酷杀戮。

诸如章和二年(87年),护羌校尉张纡对欲归降的迷吾部众欺骗赴宴,而后又在酒中投毒,一下子诛杀了八百多羌族酋长,还纵兵肆意劫掠普通羌民;再例如永元五年(93年),新任护羌校尉贯友上任后,先派人离间羌人,后又遣兵击之以为军功;再例如汉桓帝时,护羌校尉段颖对羌人实行斩尽杀绝的政策。

东汉时期的护羌校尉大多是贪婪暴横之徒,他们往往血腥镇压、残酷杀戮羌民!

与此同时,羌族聚集区的州县官吏也常常贪赃舞弊,欺压羌民,这自然会不断激起羌族反抗。从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至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羌人大规模的起义就有三次,这使得东汉王朝疲于应付、劳民伤财,伤筋动骨。事实上,早在汉顺帝时期就有贤明之士指出:

夫羌戎溃叛,不由承平,皆由边将失于绥御。乘常守安,则加侵暴,苟竟小利,则至大害。

羌族聚集区的东汉官吏也常常徇私舞弊,欺压羌民!

为了尽快稳定和加强对羌族地区的统治,东汉王朝在委任护羌校尉和属国长吏的同时,还强迫归附的羌民大量内迁,以分散羌人力量,并在河湟地带广开屯田以减轻输送军粮的压力。

只不过,这些被强迫内迁的羌族民众,由于远离故土,再加之与汉族百姓杂居后,本来就容易陷入“习俗既异,言语不通”的尴尬境地。而东汉政府又强硬执行徙民政策,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安置措施,所以这些被强迫内迁的羌民时常受到汉族官僚、地主的欺压侵夺,有很多人甚至沦为奴婢。这进一步激化了汉羌矛盾,进一步激起了大规模的羌民起义。

东汉王朝强硬执行徙民政策,这进一步激化了汉羌矛盾,激起了更大规模的羌民起义!

结语

两汉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已基本形成。在汉朝空前辽阔的疆域范围内,生活着众多的民族,他们言语不同,习俗各异,各自的社会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有的已经创造出了较发达的封建文明;有的则正处于奴隶制阶段;还有的尚处于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阶段。因此,在统治管理上,就不能同内陆等齐划一,强硬地实行郡县制,而必须结合汉朝统治体制和当地实际,区别对待,变通管理。正因为如此,汉朝在西北边疆地区实行了特殊的经营管理。

首先,汉王朝适应中央集权制政体的需要,对西北边疆地区的军政长官和重要僚佐,均由中央任免,他们直接向中央负责。同时又根据各地不同特点,或置郡守令长,实行郡县制;或置属国都尉,实行属国制;或置都护,实行都护府制;或数职并设,制度兼行。从而使西北边疆地区的管理呈现出多制度的特点。

其次,西北边疆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如郡守、属国都尉、西域都护和护羌校尉秩皆两千石或比两千石,其地位与内陆郡守平等或相当。但汉王朝却赋予他们更大的权力,使其代表中央全权负责当地军事、行政、赋税和外交等事务。特别是设在羌地的护羌校尉,其秩略低于太守,但其在军事征伐和屯田等方面的权力却远大于太守,因而汉代历任护羌校尉多由太守或都护为之。

最后, 汉王朝虽将西北边疆各地置于中央政府统一管理之下,但并不改变各民族地区原有的内部结构和社会制度。在尊汉正朔,向汉朝称臣纳贡的前提下,汉王朝承认各民族地区部落首领和其上层人物的地位和权利,还根据他们原来的地位高低,分别授予王、侯、君、将等称号,并赐予印缓,允许其地位世袭。

这样一来,他们归附汉朝以后,非但没有动摇和削弱原有的地位和权力,反而还因为得到汉朝支持而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而对汉王朝来说,由于得到当地民族上层分子和部落首领的拥护,其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也更加稳固。这种政策,实不失为行之有效的长久之制,因而被历代封建王朝所承袭,唐代的羁縻府州制和元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就是汉代制度的继续和发展。

(0)

相关推荐